屠夫真言讲记七
桑昂丹增传讲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意心相融之加持!愿尽虚空之际一切有情即生皆能获得四身五智之金刚持的果位,为此而宣讲华智仁波切的教言认识法与世间之善论——《屠夫真言》解脱道梯,请大众如理听、如法修持,以此无上的菩提心所摄受而善听。
所宣的《屠夫真言》分为首义、论义和结义分三。首义的顶礼和造论誓言已宣讲完毕,而今天所宣的是论义。论义所宣的是对华智仁波切所提的问题:何为法与法规、如何区分法与法规、法与法规如何舍、法与法规如何取所作的回答。“所知即是法,法规彼性相。法为取舍处,法规即实践。”我们已经宣讲到法规即实践。
昨天宣讲的内容未能理解的,为了能让他更容易理解而复次宣讲,或者说昨天讲解以后遗忘的再次提醒而让他铭记,因此首先把昨天宣讲的内容以要义而作总结。昨天宣讲到法与法规,那么什么是法?一切所知或者所知境就称之为法。什么是法规?一切所知法之性相就称之法规。所知法分为轮回和涅槃。轮回是痛苦而涅槃是安乐,轮回属于是所舍弃的,而涅槃属于所取的。想舍弃痛苦得到安乐,那么就要对安乐的因和痛苦的因做到取舍,也就是痛苦的因要断除掉、安乐的因要去修持,如是去做的。那么要断除轮回就要断除轮回的因;要得到安乐就要修持安乐的因,但是一切众生却无法取舍,轮回的因无法断除而安乐的因——善法也无法修持。断除轮回之因的方便谁做的开示?本师做了开示。同样得到安乐、安乐之因修持的方便谁做的开示?仍然是本师做了开示。轮回或者痛苦之因断除的方便以及得到安乐和安乐之因修持的方便,为此本师宣讲了八万四千之法门,此等概括在三藏和三学当中,三藏和三学再概括的话,自己所修持的法让自己的相续生起定解,以所生起的定解再去实修,已经包括在此教法和证法两者当中。再把教法和证法概括的话,那么自然就是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就已经包括在此当中了。就是说恒常依止正知正念守护自心和反观自心,那么此当中已经包括了三藏三学或者教法证法。经常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恒常这样去反观的话,心之性相自然就能认识了。时常守护、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当心之自性起现之时,是无法言语的,相续会生起:“哦,是这样的。”说空或者显仍然是一种名言,但是当你的相续无法言语的这样一种定解生起之时,那么此就属于是心之性相了。如果时常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的话,你自然就能证悟心之性相,自然能证悟的。三皈、三戒、三乘都包括在此心之性相中,如果你能认识心之性相的话,除此之外无法安立一个三皈;同样你能认识心之性相的话,除此之外就没有个三戒需要守护;同样你能认识心之性相的话,除此之外无法安立一个三乘。总之概括的话,就是昨天所宣的华智仁波切所赐之教言般的:“三皈摄于上师尊,三戒摄于离分别,三乘归摄调自心”,一切都三皈、三戒和三乘,圆融者就是你证的心之法性、心之性相之中。“一切圆融证法性。”什么是法性?就是心之法性。什么是心之法性?也就是心之自相或者是实相。昨天继续宣讲了“妙胜上师三宝之本体,寂灭自心分别三戒圆,心若调正外无三乘要。证悟真实法性时,念寂心调意心合。”那么昨天就宣讲了三藏、三学、三皈、三戒或者三乘,总之以正知正念摄受而反观自心已包括在此中了,以上就是昨天所宣讲的法。
今天的法希望大众闻法的方式、动机和行为取舍未颠倒,如理奉行是非常关要的。接着所宣的是上师为什么是三宝之本体。
上师为佛法僧之自性尊,为什么呢?那么早上所念诵的萨迦派的深道——道果法的上师瑜伽当中,上师是皈依之总集,如是所宣般的:
皈依总集上师如意宝,本尊总集上师如意宝,佛陀总集上师如意宝,
妙法总集上师如意宝,僧众总集上师如意宝,菩萨总集上师如意宝,
声缘总集上师如意宝,护法总集上师如意宝,财尊总集上师如意宝,
四身自性上师如意宝,具五智慧上师如意宝,二资圆满上师如意宝,
二利任运上师如意宝,消除无明上师如意宝,引导解脱上师如意宝,
所欲皆圆上师如意宝,如愿如意上师如意宝,如意珍宝上师如意宝,
灌顶之王上师如意宝,自在之王上师如意宝,忆念除苦上师如意宝,
引导主尊上师如意宝,唯一胜王上师如意宝。
上师就是佛法僧,本尊、空行、护法、财神或者菩萨、声缘等等的自性尊都是上师,是如是所宣的。不是口中说是,而上师现量就是如是的。华智仁波切在此教言当中也如是所宣的:上师是三宝之自性尊,上师之外无法安立一个佛,上师之外无法安立一个法,上师之外也无法安立一个僧。接着如是所宣:
清净法身无别中,报身生圆皆双运,化身大悲救度众,上师之意即为佛;
上师为什么是佛?上师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自性尊,此处如是作了讲解。那么上师法身之密意现量证悟,在法界之中法身、报身、化身是无二无别的,虽然是这样,但在法身界之中以此妙力,五决定的刹土仍然是未遮止而在显现的。报身之外没有法身,无法安立一个五决定的五方佛,这个就称之为生圆双运。那么具五决定当中起现净与不净,为度化此等净与不净,以化身之大悲而在度化众生。也就是说如是的净与未净,为度化这种所缘而起现的相就称之为化身。法身、报身、化身如是而现量证悟就是上师的意,上师的意即为佛。为什么上师就是佛?原因就在此上。那么上师的语为法,为什么上师的语为法?
调伏烦恼利首要,摄集诸法精要义,法性实相作宣扬,上师语乃三藏法;
上师所宣的语自然是调伏烦恼的,就是利他而调伏烦恼为首要。上师所宣的教言摄集诸要义,此要义是为了证悟法性之实相而作宣讲的,因此之故上师的语就是法。
如似声闻寂柔和,亦如菩萨利他行,呈现勇士空行刹,上师身为三乘僧。
上师的身为声闻相,因为寂柔和;上师的身为菩萨相,因为他唯行利他;上师的相呈现为空行勇士刹,所以上师的身为三乘僧。
因此之故上师的身为僧,上师的语为教法,上师的意即为佛。为什么上师乃是三宝之自性尊?就是如是的。
则知意佛语法及身僧,三宝总集唯一上师故,
不离顶饰恒时作依怙,即获三皈加持如妙药。
如此般的上师的意为佛、语为法、身为僧,三宝唯一总集就是上师。如是了知以后观修上师的话,三宝就已经总集在上师之中,如是不离而恒时依怙的话,修持者的相续就能得到三皈之加持,如同妙药般的。
净乐常执我,如理辨是非,此诸障根本,离即别解脱;
净乐执为常我的话,这是非理的。如果净乐执常或执我,这个就是诸障之根本,知道、认识此是非理,断除净乐常执我,就是不净、不乐、不常、无我,这样能断除、断离的话,就称为是别解脱戒。
见重于自己,于他非如此,此乃自私念,舍即菩提心;
只重视自己而不重视他人,这就称为是自私之念;只珍惜自己而对他人没有一点珍惜,这种就是自私之念。断除这种自私之念就称为菩提心。那么断除自私之念,必须要做到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如是而去断除自私之念。这样断除以后,此就称之为菩提心。
贪执庸俗相,执著善现象,此即相分别,断即密誓言。
对庸俗的相有贪恋和执著,那么同样执著善的显现,善的显现比如说我们在观修生起次第之时,执著此生起次第的观修,这就称之为是相分别。此等断除就称为是密誓言。三宝、三戒或者三乘已经概括在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当中,此外就无法安立。安立在外的话你是无法理解的。
总之非理亦非自私利,有相分别非义复作意,无相分别总集净三戒。
此就是说以正知正念摄受且反观自心,能认识自心之性相,那么三戒就已经包括在此中了。
百川入海任运成无别。住三界中无贪著,拔出爱取之根本,主要调伏贪欲心,
彼乃下乘之法也。
如同百川入海般的,内是任运无别的。认识以后呢,对此三界就没有任何贪著。那么如是而拔除爱取之根本,主要去调伏贪欲心的话,就是下乘之法。
此讲解的内容你们能不能理解?如果光是讲解很多而他的内容无法理解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讲了很多,所宣的是什么?就是现在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认识心之性相,此就包括了三戒,如是在作讲解的。就是现在的自心以正知正念而反观,反观自心以后你能认识心之性相或者心之法性,并非是说:“哦,认识”或者说“是这样。”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功德或他的力量如是而具足,应该如是的。
为了你们更容易理解之故,再重复讲解一遍。也就是现在以正知正念摄受去反观自心,如是去做以后你就能认识心之性相。如果能认识心之性相的话,那么三戒:小乘、大乘和密乘戒,都已经包括在心之自性当中了。别解脱戒的性相、这个戒是什么?他的力量是什么?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完全断除损害他众,此就称为是别解脱戒。以正知正念摄受而反观自心,你能认识心之性相之时,那么这个出离心自然就具足了;同样完全断除损害他众也是在心之性相当中圆满具足的。如果没有依止正知正念,没有认识心之性相的话,那么此时你的这个别解脱戒的出离心说具足,只是一种口说的,根本是不具足的,只是一种道貌之相。同样的你没有认识心之本面或心之性相之时,你说完全断除了损害他众,也只是口说而已,根本是不具足的。而当你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认识心之本面、心之实相之时,那么自然而然就具足了未改造的出离心,和完全断除了损害他众的,这种未改造的别解脱戒的性相在你的相续就已经具足了。你这样认真去分析,当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而认识心之自相之时,就完全具足了出离心,也圆满断除了损害他众,利他之心的力量也已经圆满具足,这就称为是别解脱戒之性相。
接着是菩萨戒,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完全具足利他之心就是菩萨戒。同样的现在自心以正知正念摄受如是去反观以后,能认识心之性相的话,那么此时也完全具足了菩萨戒。如果你时常以正知正念详细去反观自心,就能认识心之自性。心之性相之上,完全不是口说,不是词句,也不是分别念,完全断除了损害他众,也完全具足了利他之心,此等已经圆满具足在此心之性相之上。
总之以正知正念摄受而经常去反观自心,如是能反观自心的话,此就已经包括了三皈、三戒和三乘。刚才所宣的就是此等内容。
你能时时反观而认识心之性相或法性的话,那么此时一切分别念就会融入心之性相或心之法性中,如同百川入海般任运成无别的。此时你对三界就没有执著了,而同时能拔除无明爱取之根本,也能断除的。那么主要以此调伏贪欲心的话,此乃属于下乘之法。
慈爱悲悯诸众生,即是大慈之意趣,主要调伏嗔恚心,彼乃大乘之法也;
如果你能时常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心的话,恒时去反观的话,你能认识心之性相的。如是而认识心之性相之时,你就具足了未改造的悲心,慈悲之心。此就称之为大慈之心。大慈主要调伏什么?主要调伏嗔恚心。因此之故,此就称之为是大乘法。
便智双运之生圆,以大平等之等持,主要调伏愚痴心,彼乃无上乘法也。
便智之道就是无上乘之道,就称为便智之道。也就是器情本来就属于身或者是佛身或者是刹土,本来就是如是,以成熟灌顶而直指,就是灌顶之义。灌顶之义直指以后,以此之上而去修持生圆,而得到大平等之自体。此主要就调伏愚痴心的,也就是以正知正念认识自心之性相,如是去做必然就是无上乘法。
若知无我贪嗔谁?我及无我乃心法,超越心识即平等,证得即名心调柔,一切诸法获自在。
如果知道无我的话,对谁还生起贪心呢?我与他如果平等的话,对谁还生起嗔恨心呢?总之就是超越心识,如果能做到平等的话,那么此时的心会调柔的。也就是一切法获得自在。此时的贪嗔痴也就是以正知正念摄受,认识自心的话,那么自然此时的一切识聚都会做到自在的。
是故调心摄三乘。倘若证得心本性,方知三皈乃自心,与胜上师密意合,是故名为聚集也。
就包括了。那么就是三乘的话,已经包括在调心当中。能做到调心的话,三乘就没有意义了。倘若证得心之本性的话,那么你就知道三皈也就是自性了。如是而调伏自心、认识心之本性的话,那么此时你与上师,胜上师意心已经相融了。
倘若证得心本性,分别自现自解脱,妄念智慧恒不断,是故名为聚集也。倘若证得心本性,境心二法获自在,法性之中调诸法,是故名为聚集也。
倘若你恒常以正知正念摄受,恒常这样去反观自心的话,你就能认识心之本性的。心之本性或心之实相,其实一个意思,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如是认识以后,此时分别念起现的话,能自显自解。此时,能做到自显自解之时,妄念智慧就不会间断。这样如果做到的话,此时就已经包括了三皈、三戒和三乘。此时已经包括在此中了。同样的,经常以正知正念而摄受,也就是恒常正知正念摄受,经常去反观或观察自心的话,你就能认识心之本性。认识心之本性之时,境心相融或者说境心就获得自在了。当境心相融或者境心获得自在之时,应该说是在法性之中调诸法的。
法性界中自心与师密意无分别,安住彼中柔顺一切三毒之迷乱,悟断对治一味中,大慈大悲摄受众,证悟法性摄诸法,如空界中现情器。
那么你同样的就是以正知正念而时常去反观自心或者观察自心的话,你就能认识心之性相,也就是心之法性。法性界中自己的这个心与上师密意是没有任何分离的。没有分离的安住于彼中,一切三毒或迷乱以此调中,就会调柔也就是说清净的。“悟断”,“断”是什么?就是烦恼三毒断除。断除是以什么对治而去断除?就是以刚才所宣的,认识自心之性相或法性,以此就是所断和对治。一味当中相融的话,那么此时大悲之妙力没有遮止,大慈大悲摄受众的。如是证悟为法性。证悟法性,此法性当中已经摄受一切诸法,如同空界中显现器情般的。
今天的法就讲到此。今天所宣的主要内容,概括的话就是现在自心以正知正念摄受而去反观。观察自心以后,认识心之性相。心认识以后,除此之外再没有个三皈、三戒和三乘。如是作了讲解的。也就是以正知正念摄受,恒常去反观自心。那么反观自心当中,很多人说心是无颜色大小、无形状、无男性、女性,认为就是知道。知道以后,就认为是心之性相。这不称之为心之性相。很多人错就错在这里!很多人认为这个心没有颜色、大小或者是形状,那么他的形象形状都是没有,认为这样知道以后,就认识了心的性相。完全错了,根本不是。很多人认为心没有颜色、大小和形状都没有,认为这个就认识心之性相了,这不是认识了心之性相。如果这个能认识的话,很多人都会知道的。哪怕一个小孩问他的话,他都会知道的。因此之故,如果是这样,光是这样认为没有形状、颜色、大小的话,这种状况根本就不包括三戒、三皈或者三乘,不包括在此中的。还有一部分认为比如说,当自己在观察自心之时,那么就是,哦,心是没有颜色、大小的,没有颜色、形状、大小的,此时心是空的,那么此时就是空,但仍然有个念知道的,这个就说是明的。哦,这个是显空双运、是心之性相。很多人认为是这样,这个也并非是心之性相。那么此也不包括三戒、三乘和三皈,不包括在此中的。那么要认识心之性相,昨天所宣般的,看一天、反观一天是无法认识,反观两天是无法认识的,反观一个月是无法认识的,观察两个月是无法认识,念念就是这样,长时间观察和反观的话,那么自然才能认识。昨天宣讲过,米拉日巴尊者一生当中,守护自心而反观自心。最后认识了心之性相而成就的。同样的也讲解过,喇嘛仁波切大恩者十六年当中,反观自心,就认识了心之性相。而不是你光说心没有颜色、大小、形状的,这样的就认为是心之性相。不是,没有认识的!那么此处有很多误处的,尤其汉族弟子,在这个误处当中迷惑,就是迷乱在此处当中的有很多。因此之故,此处有很多很大的误区的。因此之故,一定要辨别清楚。但很多人说,哦,阿松上师是这样讲解的:反观自心以后,就会认识心之性相的。那么心之性相,哦,肯定就是没有颜色大小。那么这样的话,就认为是心之性相。不是的,这个有很大误区的。也就是说,你认为心无有大小和形状颜色,而就是如如般认识心之性相。这两个有些相似的,所以说一定要辨别清楚的。那么此就要长时间去观修,长时间去依止上师,长时间去断除增益。而长时间这样对上师做证报的话,那么自然你就能认识的。喇嘛仁波切大恩者,以前经常用这样一种比喻,穿两条裤子,当你穿裤子的时候很容易,没有谨慎没有注意的话,很容易把脚就插在两条裤子中间,认为穿的是里面的,这条裤子就这样,脚插在两条裤子中间,这是什么意思呢?你认识心之性相,或你认为这个心无颜色、形状、大小,认为这个就是心之性相。跟这个比喻同样的有这个误区。跟刚才这个比喻相似的。那么这个比喻以前在民主改革期间,就是那个时候,上师和僧众们必须要穿裤子的。因为以前没有穿过裤子,穿两条裤子的时候,很容易把脚就插在两条裤子中间。因此之故,修行当中就一定要谨慎。不然不谨慎的话,跟这个相似的,会容易穿入中间的,而没有穿到里面。因此之故,没有穿过裤子,就认为把脚穿在两条裤子的中间,最里面的裤子,结果一看就穿到中间,就是两条裤子中间,把脚就穿进去了。如此比喻般的,那修行当中一定要认认真真长时间去依止上师,长时间去修行,长时间断除增益,长时间对上师做证报,这样的话,你才能认识心之性相。不然的话,认为就是哦,心是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认为这就是心之性相,很容易入偏道和误道。总之就是说旧弟子的话,以此而实修就断除增益。新到的弟子,就是刚才讲解的,一切轮回和涅槃,或者痛苦和安乐,完全取决于心就是根本,以心而做辨别,如是而做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