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 传授
桑昂丹增 传讲
【原文】
首先需要修四无量心:如果没有依靠四无量来修心,那么就断不了谋取自利的心行。牟取自我利益(想要大有作为那纯属痴心妄想),不管是佛教里还是世间中,都从来不曾有过谋求私欲而成功、成就的实例。我们从耳闻目睹的现量加以权衡,在这个世界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凡是自私自利的人,到头来无不沦落到最悲惨的境地,都是以毁坏自他而告终。从佛法方面来讲,谋取一己私利的声闻缘觉们,既没有获得佛子菩萨地的功德,更不会得到佛陀出有坏果位的一切功德,这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私心在作怪。
现在,我们绝不可以牟取私利,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意乐。寂天菩萨说:“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谓的“菩提心妙宝”,就是指希望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心愿。“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就是发起殊胜菩提心和修学它的学处。关于“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广修,就要修四无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设略修,就只修这独一无二的悲心。
这样的菩提心,没有生起让它生起的方便就是四无量。四无量与四梵住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四梵住是指梵辅天等四处。转生到四处的因是缘于慈悲喜舍四种心,但它并不是无量心,只是局限性地修行。四梵住不叫无量的原因是,简略地说,由于慈、悲、喜、舍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又没有以空性见摄持,更没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为此才叫梵住。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好心肠的老妇女,她的所缘、行相是局限性的,她一心想:我的这个孩子快乐幸福等等。如果这种意乐入到遍知之道上,那就是四无量。道位时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四无量,果位时是佛陀的四无量。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它的果无量,为此才称为无量。就讲理论的顺序而言,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那么其余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须从舍无量心修起。
——《前行备忘录》
【正文讲解】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意心相融之加持!
愿尽虚空之际有情父母即生证得四身五智之金刚持果位,为此结合《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而宣讲。
此前行分三:首义、论义和结义。首义已宣完,今天宣讲论义。论义乃大圆满龙钦心滴共与不共之前行,由吾等殊胜上师无谬口传所著之备忘录。论义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前行、修持正行之支分捷径往生法,共同外前行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第二、不共内前行”。
不共内前行分为六个科判: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五、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六、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诸圣道之基石——皈依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第二、趣入大乘发殊胜菩提心”。
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愿行菩提心之学处,今天首先所宣的是“第一、修四无量心”。《普贤上师言教》中的“修四无量心”内容已宣讲完毕,今天宣讲堪布昂琼所著述的《前行备忘录》中的修四无量心之引导。
昨天讲解了堪布昂琼所著述的《前行备忘录》中的“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引导”法义内容,同时讲解了“一切大乘之根本是什么?大乘之根本是发殊胜菩提心”。大小乘以何而区分呢?大小乘区分在于是否具有菩提心或者是否以菩提心所摄持。如果未以菩提心所摄持,即使你所修之法是大乘之法,也无法成为大乘之法。如果以菩提心所摄持,哪怕你所修之法是小乘之法,也能成为大乘法。
今天所宣内容为“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如何理解菩提心呢?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此处所指的是世俗菩提心。一个初学者身语意修持任何善法,此善法是否广大或者大小取决于何处呢?取决于是否以世俗菩提心而摄持。
之前如是宣讲了宗喀巴大师所云:“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恶地道亦恶劣。”正如萨迦班智达所宣:“诸声闻修空性法,彼之果即灭尽定。”虽然声闻缘觉证悟了空性法,但是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之故,他的果是什么?果位只是灭尽定,而无法成为遍知佛的果位,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没有以菩提心摄持所致。
同样《中观论》中如是所宣:“菩提心属于成佛之因。”善的菩提心属于成佛之因,因此对于初学者而安立的大小乘完全取决于世俗菩提心;同样修行者所修的善根是否广大,完全取决于他的相续是否具有世俗菩提心;修行者所行持善法能否成为究竟佛果之因,也完全取决于世俗菩提心。
一个初学者的所修之法能否成为大乘,在于他的相续是否具有世俗菩提心;所修的善根是否广大,取决于他的相续是否具有世俗菩提心。
什么样的心称之为世俗菩提心呢?比如说,利益他人的一个善心,看到他人痛苦而消除他人的痛苦、赐予安乐的这样一种善心,称之为世俗菩提心。这种善的世俗菩提心是无法在相续随意生起的,必须通过修心才能生起。为什么这样呢?现今我们都是自私心,都是希望“我快乐、我健康、我没有病痛”,因无始以来串习之故,这种自私力很重,要打破这种自私力必须通过熏修利他之心。与无始以来串习的自私之心相违的是世俗菩提心,若想生起世俗菩提心,必须时时去熏修。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方式是按照华智仁波切和堪布昂琼根据遍知父子的大圆满龙钦心滴密意所著述的《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中的法义内容,如是著述般而修心。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分为三个科判: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受愿行菩提心之学处。生起菩提心必须去修心,那么应该如何修心呢?以四无量心而修心。
首先需要修四无量心:如果没有依靠四无量来修心,那么就断不了谋取自利的心行。牟取自我利益(想要大有作为那纯属痴心妄想),不管是佛教里还是世间中,都从来不曾有过谋求私欲而成功、成就的实例。我们从耳闻目睹的现量加以权衡,在这个世界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凡是自私自利的人,到头来无不沦落到最悲惨的境地,都是以毁坏自他而告终。从佛法方面来讲,谋取一己私利的声闻缘觉们,既没有获得佛子菩萨地的功德,更不会得到佛陀出有坏果位的一切功德,这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私心在作怪。
现在,我们绝不可以牟取私利,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意乐。
这一点大家应该理解吧。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圆满,都无法不具足善心。若想具足善心或生起善心,必须要修心。没有修心的话,无法生起善心。如果没有善心而以自私力做事,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任何事情都无法圆满。如果没有断除牟取自私的心、具有自私利益的这种心态,从世间来说,这个世界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凡是自私自利的人,最后都无法圆满,以损坏自他而惨败告终。世间也是这样,比如说,现今两个国家的首领,一个国家的首领没有善心唯有恶念,贪恋自己的国家、嗔恨别人的国家,以嗔恨心发生战争,最后只能得到什么呢?最后以毁坏自他而告终,这就是自私自利所造成的。
大至一个国家的首领、小至一个地方的头领,如果不具足这种善心,最后都会以自他毁坏而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没有善心所致。比如说,现今是挖虫草的季节,一百个人的头领具有自私自利之心,这个头领划定一个有虫草的区域而不允许别人来挖虫草,因自私自利之故,最后导致发生争斗造成自他毁坏,为什么呢?因为自私自利所致。
比如说藏地挖虫草的时间最长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以善心挖虫草,自他都能得到一些利益。但是有些人以自私自利所致,强权霸占不让别人挖虫草,导致发生纷争、打斗,甚至伤害别人,自己也锒铛入狱,最后连自己的家财都无法管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自私自利所致,自他毁坏都因此而起。同样,金刚道友之间没有熏修善心而以自私自利串习,互相之间说恶语或粗语、发生纷争或打斗,最后成为自他堕入金刚地狱之因。以上属于世间法。
从佛法上来讲,牟取私利造做恶业是堕地狱之因,无法解脱。哪怕牟取私利而做了一个善根,只能证到声闻缘觉的果位。为什么呢?仍然是因为没有善的菩提心所致。因此之故,我们绝不可以牟取私利,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通过修心而生起菩提心。
寂天菩萨说:“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
什么是菩提心妙宝?菩提心妙宝指的是:相续生起利他的这种意乐,或者愿他人远离痛苦、具足安乐的意乐,“我要为消除他们痛苦而修法,我要为他们具足安乐而修持”的这样一种意乐。
所谓的“菩提心妙宝”,就是指希望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心愿。“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
“未生令生起”——未生起而令生起的方法是什么样?未生起而令生起的方式是以四无量心而修持。
生起菩提心以后,“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如何奉行呢?
“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就是发起殊胜菩提心和修学它的学处。
时时发起一个殊胜的菩提心,并且修学它的学处,这就是“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之方便。
关于“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广修,就要修四无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设略修,就只修这独一无二的悲心。
这样的菩提心,没有生起让它生起的方便就是四无量。四无量与四梵住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四梵住是指梵辅天等四处。转生到四处的因是缘于慈悲喜舍四种心,但它并不是无量心,只是局限性地修行。
四无量和四梵住有所区别。四梵住指的是梵辅天等四处,转生到四处的因是缘于慈悲喜舍。虽然修持这种慈悲喜舍,但并非是无量心,修持之时仍有局限性。
四梵住不叫无量的原因是,简略地说,由于慈、悲、喜、舍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又没有以空性见摄持,更没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为此才叫梵住。
虽然之前宣讲了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中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是四无量心和四梵住有所区别。比如说,慈无量心和慈梵住、悲无量心和悲梵住、喜无量心和喜梵住、舍无量心和舍梵住,此等仍有区别。慈心不是慈无量心,仍然有慈梵住。比如说,梵天四处的因是慈悲喜舍,以这样一种因去修持慈心,仍然无法成为无量心,而成为转生梵辅天等四处之因。也就是说,慈、悲、喜、舍既没有被出离心所摄持,也没有被菩提心所摄持,又没有被空性见解所摄受,更没有被证悟无我之智慧摄受,只能成为投生到四梵处之因或者往生善趣之因,为此称之为四梵住,无法称之为四无量,也无法成为究竟遍知佛果之因。这是怎么样的呢?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好心肠的老妇女,她的所缘、行相是局限性的,她一心想:我的这个孩子快乐幸福等等。如果这种意乐入到遍知之道上,那就是四无量。
之前在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有对母女俩被水冲走,当时母亲生起一个善心想:“把我冲走吧,只要女儿不冲走。”女儿相续也生起一种善心:“母亲不冲走,把我冲走吧。”母女二人依此善心,最后转生到天界的梵辅天。这种善心无法成为四无量心,也无法成为究竟遍知佛果之因,只能转生到四梵住。
道位时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四无量,果位时是佛陀的四无量。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它的果无量,为此才称为无量。
道位时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果位时是佛陀的四无量心。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那么它的果也是无量的,为此称之为四无量心。
就讲理论的顺序而言,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那么其余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须从舍无量心修起。
菩提心必须要去修心。修菩提心之时,要以四无量心去修心。修四无量心之时首先要区分清楚“什么是四无量、什么是四梵住”。今天的法就讲到此。
若想令相续生起菩提心,必须要修四无量心。修四无量心之时,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四无量心和四梵住”。我们相续的菩提心不是以四梵住而生起,而是以四无量心才生起的,这一点一定要区分清楚,以上所宣的也正是此法。
回 向
【备注】
此为弟子根据大恩上师讲法记录略作整理,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闻法录音。因时间仓促,恐有错谬。故于大恩上师及道友面前忏悔!
愿大恩上师*轮常转!信众法喜充满!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