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
 
{返回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58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

  现在讲的是“戊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这一科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己一、闻器之差别”前面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第二部分。

  己二、所说法之差别分三: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二、明法与非法道之差别;三、以此教诫于取舍处进止。

  这里的所说法,就是无我甚深法。圣天菩萨通过三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到无我甚深法。首先是阐明无我空;其次是阐明与无我空正见相应的正法之道,以及与颠倒我见相应的非法道的差别;最后教诫应进入正法之道,舍离非法之道。

  庚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分二: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二、说证彼之胜用。

  要明了无我空见,首先要明了无我空的自性,其次要明了无我空的殊胜作用。这样就会对无我空有个全面的认识。

  辛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

  《大般若经》中说:欲证声闻等果,也需修学般若。这是说求证声闻阿罗汉果,都需要空性见,当然缘觉果、佛果就更需要空性见了。内道与外道见解上最大的差别,是外道执著有我,内道宣说无我,修证内道的三乘菩提果,都需要空性见。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这也是说,不管是声闻、缘觉、佛、菩萨,都是从般若母中出生的。由此圣天菩萨说: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唐译: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怖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颂文直解

  简略而说,空无我妙理,是进入涅槃不二门之道,能摧坏一切恶见,并且是诸佛的真正境界。

  (唐译:求解脱的人,除了空观妙理之外,没有其余能够证得涅槃的方便;智者欲除掉一切恶见之垢,除此也没有其余的殊胜方便;修此空至究竟,就能证得无上的菩提之果。)

  释义

  本颂归纳出了空无我妙理的三个特点。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传承上师在讲到中观的重要性、般若的殊胜性,以及详细阐述三乘菩提都需依靠空性正见时,都会引用这个偈颂。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对此作了解释,下面我边引用,边按照多昂丹碧尼玛尊者的注释,作适当的讲解。

  首先月称菩萨解释了我与无我的含义。“所言我者,谓诸法体性不依仗他”,这句是认定所破法,不管是人我、法我,所谓的我,就是不依仗他法,能独自存在的体性,这也就是中观宗的理所破。“由无此故名为无我”,这句总说了无我。“此由法与补特伽罗之差别,分为二种,谓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这句分别说了二种无我。

  “所谓补特伽罗者,乃依于五蕴而假立,以此补特伽罗依于假立而说。若以五相观察五蕴,则彼了不可得。”此句宣说的是抉择补特伽罗无我之理,即补特伽罗完全是依各自相续的五蕴假立起来的,不说是在胜义谛中,连在名言谛中也没有独自存在的自相。按照《中论》,以五相观察五蕴(按照《入中论》,则是以七相来观察五蕴),即观察补特伽罗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的关系等,就知道补特伽罗了不可得。“法者,即所谓蕴、界、处之诸法”,这句说了什么是法,也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这就是缘起法。“是故,于彼诸法及补特伽罗,依仗各自的因与缘而生故,以及依于假立故”,这句说了法与补特伽罗,在总的仅依于假法方面,二者毫无差别。也就是说,不管是诸法还是补特伽罗,都没有独自的自性,纯粹是按照各自的因缘而相应产生的。比如蕴、界、处,都是按照各自因缘而和合产生的,而补特伽罗,也都是按照各自的身心相续而假立起来的。所以说法与补特伽罗,都是名言假立的缘起法、没有独自、自在成立的自性,在这一点上两者毫无差别,完全相同。“我之自体,无有依仗自己,而依仗他故”,这指出了总的抉择一切法空性之理。也就是说,之所以说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一切法自空,就是因为都不能依仗自己而存在,都需要依仗其他的法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都要观待其它法才能假立起来的。“故建立补特伽罗与诸法无自性”,这句说明了,因为所依的有法有差别,而分开了二无我,但这也含摄在总的法无自性的空性中,也就是这二种无我的自性没有差别。也就是说,为什么分二无我呢?人无我所依的有法,是有情各自五蕴的相续,在这上面没有补特伽罗的存在,即人我空。而法无我的所依的有法,是除有情身心相续以外的一切蕴、界、处,包括了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一切的善法、恶法,一切的轮回法、涅槃法,一切的器世间法、有情世间法。这些法,不管是瓶子、柱子、山河大地、净土,或者说在基、道、果上的任何一个法,都没有自性的存在。这样就明白,补特伽罗与法,并不是说自性上有差别,而只是所依的有法上有差别。在不同的有法上抉择,结果都没有我,就称为人无我、法无我。总体而言,人无我空性也可以归属到法无我空性之中。因此二无我并没有差别,只是在所依的有法上有所不同,所以就分人无我、法无我。下面月称菩萨也会讲到,因为被众生的根机有所差别,所以也可以分为人无我与法无我,修三乘菩提的不同果位。

  如是于基二无我正见,以总及别的方式抉择后,“以自性如实真见修习时”,这说明以证二无我的智慧作为正对治。“于法及补特伽罗二者,将永尽贪爱”,这句说明二我执为所断。“永尽贪爱是能证得涅槃之因”,这句指出,以从二所断中解脱的次第,获得大小乘的两种涅槃。所以《入中论》中也说:“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月称菩萨在《自释》中解释说:“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这与圣天菩萨在这个偈颂的意趣是完全一致的。

  《四百论广释》中紧接着又说:“除无性见,更无少法,是能如是尽贪之因”,这里的无性,就是无自性、无我。这与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般若品》中所说相同:“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这些都说明了,除了证得二无我智慧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正对治烦恼障、所知障的殊胜方便了。

  “故无自性为相无我,是无第二寂静之门趣涅槃城,此乃无等唯一之门。”这是说,总的大小乘的三种涅槃,都依仗证悟无我,所以佛宣说不二寂静门之道。如《般若摄颂》中说:“佛及声闻缘觉等,天及世间安隐法,皆从般若之所生,般若无增亦无减。”

  “涅槃不二门”,是说这是进入涅槃不二的,也就是唯一的一道门。但大家知道,进入涅槃其实有三个门,即空、无相、无愿。那为什么又说空是唯一之门呢?这是因为,其中的空,也就是无我,是三个门中最重要之门。

  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对三解脱门作了这样的解释:“无自性故空,已空何作相?诸相既寂灭,智者何所愿?”即诸法是以因缘而生,所以没有自性,这就叫做空;因为空的缘故,心就无有攀缘,就不会有相;没有相,就不会有愿。或者说,因为法是从因缘中产生的,所以这个法的自性即是无生,因为自性即是无生,所以这个法是空;因为这个法是空,所以这个法中没有相,没有相,所以称为无相;如果没有相,那么在这个法中,心就没有可以依靠之处,因为无依,所以在三界中,心无所愿。[1]

  空无我妙理,同时也是“诸佛真境界”。《广释》中说:“所谓诸佛真境界者,是声闻、缘觉、无上正等正觉诸佛的境界。”就是说,这里诸佛也包括了声闻、缘觉在内,以此说明空无我妙理是总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子之母。月称菩萨解释了这个原因,即:“住于其智慧差别之境故,称为诸佛真境界。”以此说明以证二无我的三种智慧差别,证得三种菩提,或者说三种涅槃。又说:“或者为了宣说一切圆满正等觉所住之境,均与法身无异,故说‘诸佛真境界’。”以此说明圆满证悟究竟法无我,是胜尊圆满正觉的不共佛母。如《般若摄颂》云:“过现未来三世佛,遍十方界亦复然,皆从佛母般若生,众生心行无不摄。”《入中论》中也说:“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空无我妙理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坏众恶见”。恶见是指常见、断见等应被遮遣的见。因为恶见是完全建立在这些被分别出来的相上,而在无我见中,无有一相可得,所以无我能彻底摧毁种种的恶见。

  辛二、说证彼之胜用分二:一、凡愚难证甚深空性;二、正明证彼之胜用。

  壬一、凡愚难证甚深空性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唐译: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如见大力者,怯劣悉奔逃。)

  难词释义

  愚:指具有恶见者。

  怯弱:指怯弱的人。

  颂文直解

  如是无我之空法,愚者仅仅听到其名,也将生起怖畏,怎么可能见到怯弱者对大力士不生畏惧呢?也就是说,对于威力极深的法,诸不具智慧者,仅会产生恐惧,决定难以证悟。

  (唐译:具有恶见的愚者,听到空无我的名字,他们的恶见之命就会受到损害。就像胆小的人,听到老虎的名字,会被吓死。空理也一样,威力巨大,会使具恶见的人,听到名字就惊恐怖畏,命根自然损灭。)

  释义

  本颂前两句说明持恶见者害怕听到空无我的正见,后两句用力弱者自然害怕力强者的比喻进行说明。

  无我的见解威力强大,足以颠覆一切的平庸见解。这就像一个力量羸弱的人,自然会害怕一个力量强大的人一样。有的人胆子小,见到力量强大的老虎、狮子,就马上被吓得路都走不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应该慢慢调理,不能一下子吃药性大的药,否则反而加重他的病情。和这些道理相同,对于持有恶见的愚者,直接教给他无我的法理,这只会让他产生畏惧,不能让他走上解脱之道。应该从暇满难得等四个外加行开始,逐渐引导他们归依三宝、信奉因果法则等等,在常见、断见等恶见逐渐减少,根机成熟后,再教给他们空无我的妙理。

  壬二、正明证彼之胜用分二:一、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二、于他任运生悲之胜用。

  癸一、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分三:一、摧坏实执之胜用;二、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三、得无畏忍之胜用。

  自己证得了空无我的不共实相后,能对自己产生下面三个殊胜的作用:首先能摧坏实执,其次不会再被邪见所蛊惑,并且能获得无怖畏之安忍。这三种作用,是依次递进的。接下来一一讲解这三种殊胜作用。

  子一、摧坏实执之胜用

 

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难词释义

  他论:外道所持诸法实有的邪论。

  颂文直解

  如是的无我实相,不偏堕于任何一法,是离一切边的空性法,导师佛并非为诤论而说。尽管如此,太阳升起时,黑暗自然就被遣除。以此空性的殊胜作用,一切其他说有、说无的邪分别,将如火烧薪柴般,都被无余烧尽。

  释义

  本颂前三句指出,空无我妙理能自然摧坏外道的实有恶见。最后一句用比喻进行说明。

  诸佛开演空无我妙理,目的是为了让众生从虚幻的境界中解脱出来,而并不是为了与外道辩论。就像烧火,目的是为了煮食物,不是为了烧掉木柴。但是木柴的自性,就是遇火即焚烧,因此在煮食物的时候,木柴也同时被烧掉了。火就如对诸法空无我的观照,煮食物就如修证涅槃,木柴就如同认为诸法实有的各种恶见。把比喻与意义对应起来的话,是说空性的火,在成熟涅槃之果的同时,也焚烧掉了各种邪见的木柴。

  《入中论》也作了相同的阐述:“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自释》中解释说:“龙猛菩萨于中论中广为观察,当知非好诤论,为降伏他而说。《中论》观察显示真理者,谓念云何能使有情无倒通达真实而得解脱耶?故如是说。问曰:汝于论中岂非列举敌者所许而广破斥,故汝造论是为诤论,云何可说唯灭分别为所得果?答曰:此诸观察虽非为诤论而发,然由显示真实义时,他宗本性脆弱,自然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闇自息,故我等无咎。”这段内容刚刚学过,其中的意思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子二、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唐译: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为余出伪门,故显真空义。)

  难词释义

  正法:此处指空无我妙理。

  能灭门:能灭恶见之门,即能灭除恶见的方便。

  颂文直解

  所有已经悟入了犹如甘露一般甚深空性的正法之人,必定不会被其他见转变,而落入邪宗。是故,于甚深义获得定解后,我(也就是圣天菩萨)见此甚深的空性妙理,如同灭尽一切恶见戏论之门。

  (唐译:有了智慧,自然能简别真伪,遇到了此空性正法,自然就不会喜欢邪宗。所有的外道宗都建立了虚妄的法,远离正法,就像假伪之门,欺骗了有情,使有情失去巨大利益。所以我这里显示佛教真空之理,使外道徒趣向真实,远离虚妄。)

  释义

  本颂前两句讲了空无我妙理不会被恶见夺转,后两句进一步讲了空无我妙理能灭除一切恶见。

  悟入了空无我妙理,就能直接见到我是增益出来的,是虚妄的,具有欺骗性。因此,当他听到邪宗所讲的各种各样的我时,就能直接看到他们的错谬之处,根本不会被他们的见解迷惑。所以圣天菩萨赞叹空无我妙理,能摧毁一切邪见。

  我执是修行人最大的敌人。修行人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敌人找到,并且把它消灭掉。所以大家要精进地闻思《四百论》、《入中论》等讲空无我妙理的法。

  子三、得无畏忍之胜用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唐译: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随顺不生欣,乖违无厌怖。)

  颂文直解

  如果有人住于佛的密意,即外、内的一切法在真实中无我,则对他说一切法有,他也不会欢喜,他听到一切法无,也不会怖畏。因为已经获得了无畏的安忍。

  (唐译:如果了知佛所教导的空无我理,就能断除了身见(我见)所起的烦恼,看世间犹如空洞的房屋,轮回中一切都仅是虚妄。这样遇到兴盛,不会欣喜,遇到衰损,不会厌弃,从而无忧无喜,泰然无畏。如果有身见,就会认为我会受损或者获益,这样遭遇衰损时,便生忧愁,遭遇兴盛时,则生欢喜,由此就有无穷的怖畏。所以有智之人应当断除我执。

  释义

  这里所说的“知”,不是说对空性泛泛地、一知半解的那种知,那种知连闻慧也没有生起,当然不会产生殊胜的作用。这里“知”,是说能住于空无我的见解中,也就是说,能以思慧,进行修习了。那么这个时候,只要他能住于空无我的正见中,就能看破一切的相,直接了知它们的虚幻不实。实执习气重的凡夫,听到说诸法有就很高兴,但是住于空无我见的人,知道所谓的有,都是虚假的,因此他听到说诸法有时,不会像凡夫那样欢喜。另外,少分知道空的凡夫,他的实执受到了威胁,因此会产生怖畏,但是住于空性见的人,已经是遍知,所以当听到诸法空时,他知道这是诸法的真相,因此一点也不会怖畏。

  或者说,住于空性见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本无自性,所以自然就不会对它们有希求心和厌恶心。这样,当他遇到顺境,得到好处时,他知道其实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所以不会欢喜;反过来说,当他遭遇挫折时,他知道其实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失,所以也不会难受。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很轻松地走向涅槃城了。

  [1]《菩提资粮论》中对此颂的解释:“以缘生故法无自性,此名为空;以其空故心无攀缘,则是无相;离诸相故则无所愿。又若法从缘生,彼自性无生,以自性无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无相,相无有故,彼是无相;若无有相,彼中心无所依,以无依故,于三界中,心无所愿。”


{返回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四)
下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六)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二)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九)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九)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六)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什么是念佛[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佛之心法 六波罗蜜[栏目:一行禅师]
 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6.密传无传[栏目:善祥法师]
 由呼吸通达实相——佛教安般念对空性的开显(覃江)[栏目:其它]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桂花禅香[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想要即身成佛悉发菩提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智慧经(梁国雄居士译)[栏目:南传经典]
 科学能认识到真理吗?(慈林)[栏目:佛学研究方法论]
 原始佛教基要概念汇编[栏目:原始佛教理论]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三卷[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