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二)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27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二)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在第四禅天当中,另有五不还天,是那些三果阿那含圣者,既断除了见惑,又把‘欲界’当中的九品思惑习气一同灭尽。因此,他们在‘欲界’便没有了可居之处。”

  “同时,在其殊胜证量当中,苦乐感受双双消亡,因此,在‘初禅天’、‘二禅天’和‘三禅天’当中也没有了可居之处,于是便在‘四禅天’同修‘舍心’的天众当中,随分安立居住之所。”

  【五不还天】三果“阿那含”,汉译“不还”,不再来欲界受生,将在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得证阿罗汉果,暂时借居第四禅,共有五种居处,名为“五不还天”。

  【卜(音:补)居】择处而居,选择居所。卜:选择。

  所谓“卜居”,一切圣者都可以随缘、随心地选择应化之处,而多数众生则没有这个自由,被业力所束缚的缘故。假如某人福德极为深厚,他也会拥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善业所招感的缘故。

  “五不还天”具体情形如下: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阿难,其中那些苦乐之心已经双双消灭,以往‘厌苦’和‘求乐’的那种心、境冲突不会再纠缠发生。这类借居四禅天的三果圣者,名叫‘无烦天’。”

  【斗心】取舍冲突之心,例如遇到“苦境”便想舍弃或逃离,遇到“乐境”便想拥有或留恋,等等,心与境界不停地纠缠、取舍,名为“斗心”。

  【无烦天】“四禅天”当中“五不还天”的第一重,心与境界不再取舍纠缠,初步得到自在清凉,没有了烦躁不安,故名“无烦天”。其天寿约一千大劫,身高一千由旬。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接下来,苦乐双亡之心明朗独存,内心完全没有了纠结之余地。这类借居四禅天的三果圣者,名叫‘无热天’。”

  【机括】此处指前面“无烦天”的“苦乐两灭,斗心不交”之心境。

  【研交】指取舍冲突之心的内在纠缠。

  【无热天】“四禅天”当中“五不还天”的第二重,不仅心与境界不再取舍纠缠,而且内心连纠缠的余地都不存在了,得到自在清凉,没有了轻微燥热,故名“无热天”。其天寿约二千大劫,身高二千由旬。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在前面心境自在的基础上,明达三千大千世界,皆是自性‘妙见’的圆融澄澈之显现,其中再没有了六尘境界和一切烦恼污垢。这类借居四禅天的三果圣者,名叫‘善见天’。”

  【善见天】“四禅天”当中“五不还天”的第三重,此天圣者在心境不再纠缠的基础上,明见六尘万象都是自性“妙见”本身,都是虚幻显现,无有丝毫真实,故名“善见天”。其天寿约四千大劫,身高四千由旬。

  问:此时,既然“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答:哪里也不曾去,依然如故,只是万象归心,再无心外之“尘象”是也。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在前面‘妙见圆澄’的基础上,精明见性得以显现,并能够像陶艺师和铸造师那样,自在无碍地变现出种种色相境界。这类借居四禅天的三果圣者,名叫‘善现天’。”

  【陶铸】此处是比喻,即:如同陶艺师能够把泥土制作成陶器,铸造师能够把金银铸造成为各种器物一样。

  【善现天】“四禅天”当中“五不还天”的第四重,此天圣者在心境圆融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精明见性”,自在无碍地变现六尘境界,故名“善现天”。其天寿约八千大劫,身高八千由旬。

  前面既然已经万象归心,于是此天圣者更进一步,能够运用自心,来自在无碍地变化并显现种种色相境界。实际上,“五不还天”的三果圣者们,就是在层层进修无漏,消融种种分别习气,逐渐断除“思惑”,即将成就无漏圣果。到这里,极为广大的自在神通得以显现;并在后文的“色究竟天”到达穷究色性之极致。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在前面‘陶铸无碍’的基础上,究竟通达一切色心变现之微妙,穷尽了色性变化而终归空性,因此得以证入色心无边无际。这类借居四禅天的三果圣者,名叫‘色究竟天’。”

  【群几】指一切色、心变现之微妙处。

  【穷色性性】穷尽了色性之变化,而终归于空性。

  【色究竟天】“四禅天”当中“五不还天”的第五重,此天圣者在运用“精明见性”无碍地变现六尘境界的基础上,穷尽了色心变化之微妙,到达了色心无边无际的究竟之地,故名“色究竟天”。其天寿约一万六千大劫,身高一万六千由旬。

  下面,世尊对于“五不还天”进行小结: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

  “阿难,对于这些借居‘五不还天’的三果圣者们,同在‘四禅天’当中的四天之天王,唯独听闻过其美名,却不能够了知其具体情形,也不能亲见。”

  【四禅四位天王】指前文“四禅天”当中,“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和“无想天”的四天之天王,但不是说只有“四位”,这里的“位”是指诸天位次。

  据唯识学所说,“二禅天”以上,不再有“天王”和“天人”之间的称谓差别,这与《楞严经》前文内容一致。但因诸天福德因缘不同,仍存在禅境和智慧的差别,其中的殊胜者,便可以被尊为“天王”。据《楞严经》后文,这些“天王”都是正在行菩萨道的菩萨所显现。

  问:既然这些“天王”都是菩萨所显现,他们为何却见不到“五不还天”的三果圣者呢?

  答:菩萨显现为天人,就是天人,便大体与其相同,而不会过分超越,因这些天王仍属于凡夫天的缘故,所以不能了知或见到“五不还天”的圣者居处。

  同理,菩萨显现为人,就是人,而不会如同神灵一般;乃至于,菩萨显现为动物,就是动物,而不会比人更优越,等等。除非在显现的过程当中,得以修行证果,那就不同了。因此,历代高僧大德里面,只有那些证果的高僧才会显现出不思议功德;而一般的高僧,就算是菩萨示现,也未必会有不思议神通妙用,通常只是心地清净,道德高尚,智慧通达。

  同样,已经出离三界的,后文所说的回心大阿罗汉们,他们也有方便借居之处,也不为旁人所知。在哪里呢?竟然就在人世间的旷野深山等处。对此,世尊说道: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就如同现今人世间的旷野深山,其中就有许多圣道场地,都是阿罗汉们所住持的缘故,人世间粗心的人们,无法见到。”

  此类事迹与传说非常多,各个佛教名山都有。圣境与凡间就这样相互交融而不混淆,如此不可思议的微妙境界,需要极其微细的心境才能够观察明了。或者,需要特别殊胜的因缘,才能够在圣者的加持下一睹圣境,真可谓“可遇而不可求也”。

  “色界”诸天介绍完毕,于是,世尊对于“天趣”当中的“色界天”进行小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阿难,这十八重梵天与‘欲界天’不同,他们独行独住,更没有了男女交往,只是尚未摆脱身形的拖累,还有色身。从此以内,叫做‘色界’。”

  修行人贵在“独行”,不是说完全不和别人交往,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对待一切亲朋好友,都能够平平常常不挂心。

  有人问:要真是“不挂心”的话,恐怕朋友都没了吧?

  答:没了的都是些烦恼俗物,剩下的才是真心朋友。

  问:那要是一个都不剩呢?

  答:真好,您的俗缘将尽,可以发心无牵无挂地求生净土了,从此再没了障缘。

  在“色究竟天”之上,有一部分修行者能够超越生死轮回,而另一部分天人则继续证入“无色界天”。对此,世尊说道: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接下来,阿难,‘色究竟天’居于色界之顶,即将超色入空,就在这个‘有色’与‘无色’的色空边际当中,有两条不同的修行道路。”

  “第一条路,如果在‘四禅天’的‘舍心’妙定当中,得以开发明了无漏智慧,智慧光明圆融通达,断尽了‘思惑’,便能够超出尘劳三界,了脱分段生死,成就阿罗汉果,并归入菩萨乘。”

  “这类修行者,叫做‘回心大阿罗汉’。”

  【有顶】色有之顶,即“色界”最高处,正是“色究竟天”。

  这些“回心大阿罗汉”,智慧殊胜的缘故,能够发起菩提心,归入菩萨乘。他们通常不会进入“偏真涅槃”,而能够开始学习行菩萨道,或者,暂时借居在前文所说的“旷野深山,圣道场地”当中,跟随诸大菩萨们修学菩萨法。

  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诸大菩萨周围,都有许多这样的“回心大阿罗汉”;在净土当中,例如极乐世界等等,也有。

  另一条路,则是证入“四空天”。

  于是,在“色界天”之后,世尊继续解说“无色界天”的来历。“无色界天”共有“四天”,亦名“四空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其中,“空无边处”的来历是: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第二条路,如果在‘四禅天’的‘舍心’妙定当中,舍离色碍、厌离色有的观行成就,深觉色身乃是进一步解脱的障碍,于是便消灭‘色执’之障碍,而进入空处定。这一类天人,叫做‘空无边处’。”

  【舍厌】舍离色碍,厌离色有。

  【空处】“空无边处”,“四空天”之一,也是“四空定”之一,其具体修法如经文所说,就是在第四禅“舍念清净地”的基础上,消灭对于“色法”的执着心,彻底突破“色阴”覆盖,到达纯是定中的微细心想,而没有了色身,也没有了色法境界的生命状态。唯有空境,无边无际,故名“空无边处”。此天天人,天寿二万大劫。

  关于“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据长水法师注解,有两种情形:其一、指顿根阿那含,于无漏道当中,从“色究竟天”销色入空,证入“空无边处”;其二、指凡夫天人和外道天人,于有漏“四禅”当中,从“广果天”或者“无想天”销色入空,证入“空无边处”。

  由于来历不同,最终到达“非想非非想处”以后,其结局也不同,三果圣者最终必定成就阿罗汉果,得以超出生死轮回,即后文所说的“不回心钝阿罗汉”;而凡夫天人和外道天人,通常将会在“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尽后,随其宿世业力,重新落入七趣轮转。

  “识无边处”的来历是: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在‘空无边处’的基础上,一切色法障碍既然已经消灭,也就没有了‘觉碍之念’和‘灭碍之想’;禅修者的心中只剩下了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及全部末那识当中的一半向内的微细攀缘与认知。这一类天人,叫做‘识无边处’。”

  【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汉译“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等含义。也叫做“根本识”,乃是一切众生生命之根本,也是心识之根本的缘故。

  【末那】即第七识,全名“末那识”,汉译“染污识”,其特点就是微细攀缘与认知。一方面,末那识向内不停地攀缘阿赖耶识,把阿赖耶识的“见分”认知为“自我”;另一方面,末那识通过第六意识,不停地向外攀缘六尘境界(即:阿赖耶识的“相分”),试图让一切外境为“自我”而服务。因此,末那识也叫做“俱生我执”。

  【识处】“识无边处”,“四空天”之第二重,也是“四空定”之二,其具体修法如经文所说,就是在“空无边处”的基础上,色空双灭,末那识向外的微细攀缘也随之消灭,只剩下了向内攀缘的微细识心独存。唯此识心,无边无际,故名“识无边处”。此天天人,天寿四万大劫。

  在“空无边处”当中,末那识仍有通过意识向外的微细攀缘,那就是“销色入空”之心。到了“识无边处”,外境已空,故无所攀缘,末那识通过意识向外的微细攀缘停息,同时也意味着,此时,“第六意识”也将随之停息,而只剩下了末那识向内的微细攀缘,故“我执”仍在。

  “无所有处”的来历是: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空无边处’销色归空,‘识无边处’空色双亡而归识,在此基础上,禅修者定力继续深入,连末那识剩余的那半分,即一半向内的微细攀缘与认知,也伏住了,令其暂时消灭;于是,十方无边境界寂然无相,回归了没有往来的不可名状之境地。这一类天人,叫做‘无所有处’。”

  【攸(音:幽)往】所往,往来。“攸”:所。

  【无所有处】“四空天”之第三重,也是“四空定”之三,其具体修法如经文所说,就是在“识无边处”的基础上,以甚深定力伏住第七末那识,让它暂时消灭,归于十方寂然无相。外境内识都灭,似乎一无所有,故名“无所有处”。此天天人,天寿六万大劫。

  所谓“识心都灭”,只是方便之说,是说“无所有处”的修行者,用很深的定力伏住了末那识的向内攀缘,暂时不显现“自我”。但是,“俱生我执”等种种习气种子还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一旦天寿享尽,末那识便会重新生起,而继续六道轮回。

  “非相非非想处”的来历是: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前面‘无所有处’暂时伏灭识心,在此基础上,既然识心不起,则识性归于寂然不动。其实,阿赖耶识之‘识性’本来寂然不动,非生非灭,但此天禅修者却为了求得寂灭而不停地研修;结果,便在本来无尽的‘识性’当中,显发了似乎已经穷尽之特性;此时,阿赖耶识变得似有似无,好像已经灭尽,其实不曾灭尽,只是暂时不显现而已。这一类天人,叫做‘非想非非想处’。”

  【如存不存】阿赖耶识变得似有似无。

  【若尽非尽】阿赖耶识好像已经灭尽,其实不曾灭尽,只是暂时不显现。

  【非想非非想处】“四空天”之第四重,也是“四空定”之四,其具体修法如经文所说,就是在‘无所有处’的基础上,试图灭尽阿赖耶识而到达最终的寂灭。结果,以甚深定力促使阿赖耶识变得若有若无,似乎不再有“识性”存在,即“非想”;其实,阿赖耶识之“识性”并未灭尽,只是暂时被定力伏住不显现而已,即“非非想”;综合言之,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此天天人,天寿八万大劫。

  一切禅修者,其最高修行目标都是到达“寂灭”,也就是“涅槃”,而得以彻底超越生死轮回。但是,到底什么才是最究竟的“涅槃”呢?

  在“非想非非想处天”看来,他们以为灭尽阿赖耶识的“识性”,就是最究竟的“涅槃”。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在不知不觉当中,反而陷入了一种微细“造作”,竟然想要把本来如如不动的“识性”给灭掉,最终结果,不过是用很深的定力把阿赖耶识给伏住了,让其“识性”不再显现任何作用。

  殊不知,“非想非非想”仍是“识性”的作用,虽然看起来半死不活,但那就是阿赖耶识,只是被定力逼迫,换了一个样子而已。

  此时,在“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那部分三果圣者所显现的天人,因具有空性无漏慧的缘故,他们能够及时醒悟,不再强求消灭“识性”,得以证悟本来空,成就阿罗汉果,但属于钝根阿罗汉。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这些‘四空天’天人,他们虽然试图穷尽空性,但却未能尽达空性妙理。其中,那些从‘五不还天’一路修行而来的三果圣者,在到达‘非想非非想处’以后,终于断尽了三界‘思惑’,得以穷尽无漏圣道,成就阿罗汉果。这一类天人,叫做‘不回心钝阿罗汉’。”

  【穷空】总指“四空天”的修证,其中,“空无边处”销色入空,“识无边处”色空双亡而归识,“无所有处”灭识心而归于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则试图灭尽识性而归于寂灭。总而言之,他们的修行目标就在于试图穷尽空性,但由于缺乏空性智慧,并未做到。

  【不回心钝阿罗汉】有两层含义,其一、此类天人在“五不还天”当中的“色究竟天”之时,已经到达色界之顶,却未能回转“厌色归空”之心,及时成就阿罗汉果;其二、他们在“非想非非想处”成就阿罗汉果以后,暂时不会回小向大,不会发菩提心,暂时也不会接受诸佛教导,而需要等到其天寿尽了,出定以后,才会接受诸佛菩萨教导,而归向菩萨乘。

  这样一来,与前文所说的“回心大阿罗汉”相比,他们多耗费了二十万大劫的修行,所以称为“不回心钝阿罗汉”,根机相对迟钝的缘故,不能自行发菩提心的缘故。

  而另外那些从凡夫天“广果天”,以及外道天“无想天”,修行而来的天人,他们由于不具备“无漏慧”的缘故,无法得证阿罗汉果。在“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尽后,其阿赖耶识和末那识便会重新显现,依旧落入“七趣”轮转。

  对此,世尊说道: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外,如果是从凡夫天‘广果天’和外道天‘无想天’修行而来的天人,他们一味地穷究空境,而不知返归自性空,因不曾听闻佛法的缘故,错把‘非想非非想’当做了寂灭涅槃。于是,在八万大劫天寿尽后,他们依旧会落入七趣轮转。”

  为何世尊每每赞叹听经闻法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因为,“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修行首先要学习,大体学明白了才好修行,否则,难免盲修瞎练。就算练到“非想非非想处”的甚深禅定,拥有了八万大劫的天寿,也不过是“饶经八万劫,不免落空亡”,修来修去,白忙活了一场,又回到了“七趣”轮回的业力轮转。

  总有些无知之辈,质疑学习经论,认为那不是“实修”,而是“学问”。这号人无药可救,等他们修到了歧途邪路之时,后悔也晚了。甚至,连后悔都不知道了。当然,仅仅学习经论是不够的,禅修和持戒、修福,等等,都不可缺少。福慧双修,定慧一如,解行并进,才是学佛之正路。

  诸大菩萨们都是福慧双修而来,他们不仅仅在净土当中,也常常示现在天道当中和人道当中。以“天道”为例,菩萨到了天界,也常常是天王,福慧殊胜的缘故。对此,世尊说道: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阿难,这些三界诸天的各位天人(‘五不还天’除外),属于凡夫善业因果所获得的回报,善报尽了以后还会落入七趣轮转。而诸天的天王,他们就是菩萨,游戏于百千三昧当中,逐渐增进定慧功德,回向于无上菩提的修行之路。”

  据蕅益大师《楞严文句》引用《华严经》所说,三地菩萨多做帝释天王,四地菩萨多做夜摩天王,五地菩萨多做兜率天王(指外院),六地菩萨多做化乐天王,七地菩萨多做他化自在天王,八地菩萨多做小千世界梵天王,九地菩萨多做中千世界梵天王,十地菩萨多做大千世界梵天王。

  换句话说,一切诸天天王都是菩萨示现。当然,菩萨不仅仅做天王,同时还千百亿分身于六道轮回广度众生。

  有人问:这么说来,天下原来是一家,佛教源于佛陀的教导,而世界上其它宗教都来自于某些天神的教化,如上帝、真主等等,这些天神就是天王,也是菩萨,如此可谓殊途同归吧?

  答:固然是“殊途同归”,只是,路有远近,行有难易,见有浅深,法有方便与究竟,等等。如此一来,途中境遇便天地悬殊了。若论其归宿,一切邪道修行者,终归正道善法;一切善法修行者,终归究竟了义之如来教法。

  “自古英雄终归佛”,此言不虚也。然而,早一天归敬佛法开始修行,就早一天远离妄想分别,也就少承受一天的烦恼之苦,何乐而不为呢。人生的路就在每个人脚下,怎么走,要看个人的智慧与福缘了。

  于是,世尊对于“天趣”当中的“无色界天”进行小结: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阿难,这‘四空天’天人,前两天身相和外境灭尽,后两天进一步连识心也灭尽,其甚深禅定之定性现前,没有了‘欲界’和‘色界’的业果色。到这里,三界众生就到了尽头,这‘四空天’名叫‘无色界’。”

  【业果色】随因果业力所显现的色身与外境色相,包括“欲界”和“色界”的一切众生,都具有“业果色”。

  “无色界”诸天没有了“业果色”,但他们还具有“定果色”,即禅定当中随心念所显现的微妙不实之色相,就如同人们的梦境一般,似色非色,似有而无。

  到这里,世尊大体解答了阿难尊者关于“七趣众生”来历的问题。由于“阿修罗道”众生比较特殊,世尊先对于“七趣众生”之来历进行简要小结,然后再补充“阿修罗”之来历。

  世尊说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这些都是因为不明了本然的妙觉明心,积累虚妄习气,而发生了心境差别,并有了虚妄的三界。众生就这样随业在‘七趣’当中沉沦,显现为‘有情’,并各随其类。”

  【补特伽罗】汉译“有情”,又译“数取趣”,指一切众生因取着情染而数数攀缘执着,造业不停,因而随业流转诸趣,各有各的种类。

  关于“阿修罗”之来历,世尊补充如下: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此外,阿难,在这三界的欲界当中,还有四种‘阿修罗’趣众生。”

  【阿修罗】汉译“非天”,有天福,无天德。又译“无端正”,据《长阿含经》记载,阿修罗生女端正,生男丑陋,因男阿修罗丑陋而得名。阿修罗的居所,在“四天王天”之下,须弥山周围,以及山下的大海水当中。

  世尊之所以把“修罗趣”放在“七趣”的最后,是因为此类众生情形多种,通于“天趣”、“人趣”、“鬼趣”或“畜趣”。若论道德,“修罗趣”比“人趣”低劣;若论神通,“修罗趣”胜过“人趣”,居于“天趣”之下。

  以下是“阿修罗”的具体来历:

  第一种“阿修罗”,可以通于“鬼趣”: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如果前世曾在‘鬼趣’,因拥护佛法与善法的功德力,得以乘‘报通’上升虚空,此类阿修罗从卵中诞生,仍可归属于‘鬼趣’。”

  “鬼趣”众生因业力所感,自己难以修行,但可以发善心拥护修行人,拥护佛法与善法,等等。它们以此功德力,有可能在来世上升空界,成为接近“天趣”的阿修罗。这些阿修罗,既属于“修罗趣”,又可以通于“鬼趣”。虽说通于“鬼趣”,但毕竟不同,其福德、神通更胜的缘故。

  第二种“阿修罗”,可以通于“人趣”: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如果前世曾在‘天趣’当中,因有违天德而被贬降下界,它们所居之处,在须弥山山腰之下,邻近于日月。此类阿修罗从胎出生,可同时归属于‘人趣’。”

  据《正法念处经》所说,“有阿修罗,住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做。”就是此类阿修罗,虽说可以归属于“人趣”,但毕竟与人不同,具有神通变化的缘故。

  第三种“阿修罗”,可以通于“天趣”: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还有一类阿修罗王,能够执持世界,也能驱使鬼神,其神力广大无所畏惧,甚至可以与梵天王、帝释天王以及四大天王争权。此类阿修罗因变化而出生,可同时归属于‘天趣’。”

  关于这一类阿修罗王的来历,世尊并未明说,因为其来历有多种,例如可以从“人趣”修行而来。据其它经论开示,修行人如果精进行道,却不能够降伏嗔恨心,来世便有可能投生“修罗趣”,具有天福和广大神通,而缺少天德,正是此类阿修罗。

  其中的福力殊胜者,就叫做“阿修罗王”,具有撼动天地的大威力,因自己没有任何管辖名分的缘故,甚为不满,便试图与四大天王争权。一旦四大天王无法战胜阿修罗王,便会禀报帝释天王;如果帝释天王也无法战胜阿修罗王,便会请求梵天王相助。

  据说,帝释天王皈依佛陀之后,佛陀教他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因而大胜阿修罗王;阿修罗王在天界无处藏身,便化为小身,进入淤泥里面的莲藕孔当中避难,其变化可以如此自在。

  第四种“阿修罗”,可以通于“畜趣”: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难,还有另一类福德低劣的阿修罗,它们出生在大海中央,水下巨大漩涡的水口之处,白天虽然能够用神通力在空中游荡,旁晚则必须回到水里休息。此类阿修罗因湿气而出生,可同时归属于‘畜趣’。”

  【沉水穴口】指大海当中,海水下泄的巨大漩涡所在之处。例如美国的“百慕大”等海域,就属于此类穴口,时常会有奇异灾难发生。

  此类阿修罗虽说可以归属于“畜趣”,但毕竟不同于动物们,具有神通,能够游荡虚空的缘故。

  到这里,针对阿难尊者前面第八卷的提问:“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已经一一解答,下面,世尊对于“七趣众生”的来历进行总结: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一)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七(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虚怀若谷的大德风范[栏目:昭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