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P 1309经:本经叙述杀灭瞋恚可得身心大安乐。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53

  1309经:本经叙述杀灭瞋恚可得身心大安乐。

  一位天子向佛陀请教:“杀何得安眠?杀何得善乐?为杀何等人,瞿云所赞叹?”

  这里的“杀”,我们可不能轻易地理解为杀人或者杀生,它是指断除根本,即断除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此为杀的引申深义。把什么东西彻底断灭了,能使我们每天晚上都能睡个安稳觉呢?把什么东西根除了,才使我们获得无比的善乐呢?我们知道,佛陀所制诸戒中,将杀生作为五性戒之一,故佛教乃以慈悲为本怀,绝对不允许去伤及无辜生命。可是有一种杀生,甚至将一个人的某一组成部分彻底断除,却为佛陀所赞叹。这样的人,又是哪种人呢?

  佛陀回答:“若杀于瞋恚,而得安隐眠;杀于嗔恚者,令人得欢喜!瞋恚为毒本,杀者我所叹;杀彼瞋恚已,长夜无忧患!”

  从三毒的关系而言,三界之内,均存在此三种毛病,它们都属于精神活动的作用范围。“贪”则较偏向于对外界物质色相的执取,比如说五欲、名声、财物等毫无厌足,即于己所好之物,能生起染污爱著之心,从而引起五阴之受取并引起诸苦。欲界之贪名曰欲贪,色界与无色界之贪称作有贪,但其性有覆无记。故而三界之贪,以欲界为甚。“痴”乃为愚昧无知,也就是不明真相与真理,故顽固之痴,名之为无明。痴本身即带有方向性错误,比如说一个人虽做事用功尽力,然其奋斗方向出了问题,最终无功而返甚至生起大过(即好心办坏事),反生其累。故诸种烦恼生起的本源乃是由痴而引起,在六度万行法门中,“五度为盲,般若为眼”,实为无痴之妙语。“瞋”从“口”,亦从“目”,此为瞋之外摹之状,系有情怨恨之精神作用,主要源于违背己情而生起的憎恚,使身心热恼,昼夜六时不得安祥停歇,其引起的不良后果十分严重,故列为三毒之一。

  贪、痴二毒可通三界,而嗔乃唯属欲界,色界与无色界并无嗔毒。贪为从喜爱某一对境而引起,而嗔则相反,是从某一违逆之对境而引起,然而嗔实乃为佛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大智度论》)所以在本经之中,佛陀再三强调灭瞋的极端重要性,称一个人若是做到了灭瞋,不仅可以获得安眠,得到欢喜,更能使自己从此身安道隆,并得到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的由衷赞叹。(5.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Q 1310经:本经乃天人赞叹佛陀的光明胜于日月。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O 1308经:本经叙述佛破斥魔附天子诸邪说。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E 1168经:本经以打麦为喻,诫诸比丘当..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D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A 713经(转趣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C 1064经重点简述提婆达多贪图供养之弊..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B2 世尊亲授弥勒金缕衣
 漫说《中阿含》(卷九)~C 三、郁伽长者经(上)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B 二、世间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八)~A 一、世记经·閰浮提州品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A 一、诸法本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1 二、支离弥梨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栏目:南怀瑾居士]
 2011年国庆仙岩寺禅修小参答疑(六):专注适中[栏目:隆波通禅师]
 在苹果树下享受人生[栏目:太阳我的心]
 因果与因缘 三、行善止恶持戒积德[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六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愿往生之心[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栏目:其它]
 究竟的真理 The Ultimate Truth[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般若经》之利益众生法语[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佛法让我心清心静心宽心明[栏目:莲心慧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