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
 
{返回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6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bǐ使)从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复谛醒法师书)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1]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复慧空大师书)

  [1] 宗门:指禅宗。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志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复杨慎予居士书)


{返回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缘境若宽或起魔事
下一篇: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
 恭述本师德惠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学密宗者多失本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略谈佛教文化与和谐社会[栏目:杨笑天教授]
 触摸大地(圣凯)[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栏目:陈坚教授]
 告佛教青年书[栏目:广化法师]
 信仰佛教的人必须要念经拜佛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活着就有希望──讲于佛教卫星电视台[栏目:超定法师]
 我在命运的暗夜里睁着眼睛[栏目:莲花次第开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十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栏目:明奘法师]
 佛源禅师禅七开示 初七第七日[栏目:佛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