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1)观行品
 
{返回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6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1)观行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二(论义正文)分二:总品关联、分品关联。

  丙二(分品关联)共分二十七品:


  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丁十三(观行品1)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经云:“诸比丘,胜义谛乃唯一真如,无欺之法即为涅槃,诸行乃为欺惑之法”等,宣说了诸行皆为空性的道理。

  一切显现都是欺惑之自性。若不是欺惑者,就是涅槃。只有真如(胜义谛)不是欺惑,除此之外的一切显现都是欺惑之自性。因为一切都是欺惑性的,所以都是空性的。这是诸行皆为空性的道理。

  为什么说因为是欺惑,所以是空性呢?一切法在显现上都是这样存在的,但若进行观察,都无有自性。在显现上,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好有坏、有善有恶,但都经不起胜义谛观察量的观察。前面已经进行过观察,来去、生死、善恶等都无有自性,不是事实存在,所以是欺惑。欺惑就是如此,显现上都存在,但一进行观察都不存在。众生不知诸法的究竟实相,在这样的显现中迷惑,并且颠倒,不知取舍。

  佛在经中以这种方式抉择空性。本品也主要是宣讲此理,这是经部关联。

  戊二、品关联:

  倘若像前面那样进行观察,则可以断定:因诸法远离了四边生的缘故,所以其自性就不存在。但是,在被无明眼翳将其智慧之眼遮障的人们面前,却显现以自性而生的本体。以智慧进行观察,诸法并没有自性。眼翳是一种眼病,得了这种眼病后,看海螺、雪山都是黄色的,看不到原本的白色。若是以智慧之眼看,诸法无自性生,无自性灭。但是众生被无明遮蔽了智慧之眼。有无明就没有智慧,智慧被无明遮蔽了。没有智慧,看这些显法都是以自性而生的本体。  

  一切诸法是不是自性生的本体?不是。但凡夫众生有无明的病,所以见不到诸法的究竟实相,只能看到这些显现是有生有灭的自性本体。如同不了知幻术的人们,被幻化的马、象等所欺惑一样。会幻术的人幻化出马、象,实际上这些不是事实存在的,但有的人不知道这是幻相,就把这些当成真的马、象了。就像被幻术迷惑一样,凡夫把苦当成乐,把假当成真,在被欺惑中迷惑、颠倒,自寻烦恼,自找痛苦。诸法的实相不是这样的,但凡夫见不到,他无法能够了知。

  因此,照见一切所知,远离一切眼翳垢障的佛陀在经中云:“诸比丘,有为欺惑之诸法皆为虚诳,无欺涅槃之诸法乃为胜义谛。”有为欺惑之诸法皆为虚诳,都是假象。欺惑之法不但引诱诓骗,并且以颠倒而显现,犹如旋火轮一般。旋火轮就是迅速转动线香或柴头余烬形成的环形火光。实际上没有火轮,但是迅速转动就形成火轮了。看似火轮,其实没有火轮,仅仅是转动的速度太快了而已。

  下面将就此内容进行详细宣说。

  此品分四:(一)宣说教义;(二)破承许其他立宗;(三)驳斥其他争辩;(四)宣说空性之必要。

  己一、宣说教义


  佛讲:“诸比丘,有为欺惑之诸法皆为虚妄,无欺涅槃之诸法乃为胜义谛。”前面已经进行了抉择,一切法无有自性地存在,但众生不知道,凡夫无法能够了知。这些显现都是欺惑之自性,所以都是虚诳,都是空性。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佛陀在经中讲:“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诸行”指一切法。“妄取故”,都是欺惑之法。“虚诳”就是指空性,其包涵的内容就是空性。这是抉择空性。

  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欺惑主要是在显现上的角度上讲的。欺诳就是虚妄,这些欺惑、这些显现本身就是虚妄,本性就是空性。

  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

  佛的密意是什么呢?佛说“凡是欺惑的,都是虚诳。”一说虚妄的时候,佛就是想讲空——空性、空义。

  如果对方提出争议:既然虚诳也是欺惑,欺惑也是虚诳,这二者不能成为能立和所立。

  佛说“虚妄”是空性之义,想讲的是空性。一切这些法都是欺惑性的,都是现而无自性的,所以想讲的是空性。它们两个可以成为能立和所立。佛在经中讲,一切法都是虚妄,因为都是欺惑性的。虚诳是所立,欺惑是能立。因为都是欺惑性的,所以都是虚诳。这个“虚诳”就是指空性。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讲:彼等之人却将虚诳理解为犹如兔角一般原本不存在。将在以本性不成立同时的诸法之显现也安立为虚诳,并对仅现之法如同幻觉般在名言中能起作用的道理一无所知。因此,针对你们以及如你们一般之辈认定诸法是以自性而存在,并为这些(假象)所蒙蔽欺惑的情况,才将这些法安立为“欺惑之法”的。以欺惑性的能立,而安立为“虚诳与自性不存在”。

  己二(破承许其他立宗)分二:一、宣说他宗;二、破其立论。

  庚一、宣说他宗: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这是对方的观点,主要是这些有实宗,有部、经部的观点。前面中观宗抉择一切都是欺惑性,所以都是空性。但是对方认为,佛所要讲的义理不是“诸法无有自性”,不是“诸法自性空”,而是讲“迁变、变化”,即通过迁变而变成他法。

  对方认为,佛陀宣说“诸行皆为欺惑”所要表达的观点,并不是你们所承许的自性空性,而是为了表达具有自性的诸法在自身成立的第二刹那,不可驻留而毁灭,所以称之为“欺惑”。因为此经中还说“此法行欺惑,即为殒灭法”的缘故。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他们认为,佛讲的“欺惑”是迁变,“虚诳”是无常。佛说诸法是变化的,还说“诸法上面由补特伽罗人我来空”。他们抉择人无我,若是一切法都无有自性、不存在的话,那么无我的基础就不存在了。佛说诸法是迁变的,佛说诸法是无我的,若是诸法不存在,“迁变”和“无我”也是不能建立的,就如同“蓝色的石女儿子”的说法一样。石女的儿子原本就不存在,所以不能在他上面建立蓝色,既然他本身不存在,怎么能成为蓝色呢?若诸法无有自性,一切法不存在的话,那么佛所讲的无常、无我这些道理也是无法成立的。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空”指单空,即什么也没有的这样一个空。他们认为,诸法若是无有自性、不存在的话,就像虚空和兔角一样,在其上面不能建立无常,也不能建立人我之空这样的真理。若是无有自性的法,就不能说迁变、空、无我这些。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

  对方又继续提出:诸法若是无有自性,就如同虚空的鲜花一般,那么,又以什么法来成成立所谓“异体的他法”?简直是不符合道理。

  庚二、破其立论:

  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


  这是站在诸法实有的角度进行反驳。对方一直都承许一切法都是实有的,那么诸法若是有自性,就不能变;若是变了,就没有自性。如同火不可能与暖热的性质两相分离一般。火的自性是暖热,火始终不可能离开暖热,若是和暖热分开了,那就不是火了。如果诸法的自性存在,则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立异体的他法,因为它自己的自性不能失去。火若是失去暖热,就不是火了。任何法都是如此,若是他失去了自性,就不是他自己了,也就不能说是自性存在或自性成立。

  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

  “是法则无异”:诸法本身在驻留的时候,即在自性还没有失去的时候,这个驻留的法不存在往异体他法的变异。他不可能变成别的法,因为其本身的性质就是驻留,而不是变异的缘故。这是第一种情况。

  “异法亦无异”:如果该法已经成为异体的他法,也不存在往异体他法的变异,因为已经成为异体他法的缘故。他已经是异体他法,就是以这种形式实有的,所以这是不能变的。它原本就是这样的异体的他法,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所以它也没有变化,也不能变。这是第二种情况。

  “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好比正处于壮年阶段,就不会存在衰老的情况。为什么?因为他的性质是壮年,壮年和衰老这二者是相违的。如果一开始就是衰老的,他已经老了,本来就是衰老的,就不能再说变成衰老。既然已经衰老,再次衰老则毫无意义。

  总之,若刚开始是异体,就不能说变成异体的他法。若刚开始不是异体,他自己本身在驻留的时候,也不能说变,他没有往异体他法变异。所以,对方认为“这不是空性的意思,而是迁变、变化的意思,即诸法都是迁变的、无常的”,这个观点不成立。

  若是法即异,乳应即是酪。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若是法即异”:如果认为是以前该法的同时即为异体的他法。“即”就是同时。他自己本身还在驻留,没有变,与此同时他就往异体他法变异。他没有失去自己本身,同时就变成他法,这必须要求在不舍弃前法的同时而成为异体的他法。

  “乳应即是酪”:犹如正是牛奶的同时,变成了酸奶。牛奶的本体、性质没有失去的同时,就成为了酸奶。又是牛奶,又是酸奶,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比喻,颂词里讲的是奶酪的“酪”,无论是奶酪还是酸奶,都是一个意思。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除此之外的其他法也不可能变成异体(多体)的他法。比如,若是牛奶自己的本身没有变,自己的性质没有失去,那就不是它变的,而是其他法变成酸奶的。但是在牛奶之外,如水等其他法又怎么能变成酸奶呢?由于可以变成酸奶的其他法根本不存在的缘故,这也是不合理的。

  若是他的性质变了,就不是他了,也不能说“是他变的”;若是他的性质没有失去,也不能说“他在迁变”。所以仔细一观察,这个变化也是不存在的。在显现上有变化,但是本体上没有变化,只有空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变化来抉择空性。为什么这些现法有变化呢?因为是空性。若不是空性,就不能有变化,不会有变化。如前面所讲的“欺惑”一样,因为都是欺惑性的,所以都是空性;若不是空性,那肯定不是欺惑性的,肯定能经得起观察,肯定就是如实的存在、实有。但他是不是如实实有?不是,因为是欺诳性的缘故。

  这是双方的第一个辩论之处。第二个辩论是关于空性,如下文所述。

  己三、驳斥其他争辩: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如果对方提出:这些法应该是存在的,因为空性存在的缘故。若是所依的法不存在,能依的空性也不会存在。既然能依的空性存在,所以所依的法也应该存在。若是空性不存在,这些法肯定也不存在。而空性是一定要存在的,因为它是轮回的对治。我们要脱离轮回,也要有空性的见解。以这种空性可以对治人我执。只有去除人我执,才可以断除烦恼,结束轮回。空性是轮回的对治,作为中观派的你们,难道不承认这个道理吗?连佛陀也曾说过:“涅槃乃真实胜妙之法。”若是空性不存在,那佛陀怎么能这样说呢?所以,如果空性成立,则其违品或者空基也应该能成立,即这些自性的法应该都是存在的。

  他们所谓的空性见解是什么?就是指人无我,即五蕴上面由人无我来空。针对对方的观点,中观现在应该怎么驳斥呢?中观论师们说:是,我若是承许空性存在,那肯定有不空之法存在;但是我不承许空性存在啊!空性也是空的,我没有任何承许,我不承许空性。若是没有任何的实有法,哪来的空啊?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若世上有一个实有的不空之法,则应有空法。为什么?因为可以观待这个不空之法而安立,可以空了,可以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但是没有不空之法,没有实有法,所以这个空也是不可得的,空也是不存在的。既然空是观待不空而建立的,若是没有不空之法,那怎么建立空法呢?佛讲,外空、内空、内外空、空性空、真如空,一切都空,那你们所说的这个空是什么?

  己四、宣说空性之必要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大圣”指佛陀。“中观”和“空性”都是一个意思,不堕落任何一个边叫“中”,不执着于任何一边,不堕落任何一边,叫“空性见”。为了远离一切偏见,伟大的佛陀宣讲空性之道理。一切偏见、边见皆由空性来遮破、驱除。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若是你不明白空性之意,再来执着这个空性,那一切诸佛都无法教化。如果有谁再执着空性之法,自以为其空性的本体存在,则对于这些人,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不可调化、无计可施。

  其实,以空性之见能将一切偏见、邪见都断掉。但是,若你现在又再来执着这个空,这种见解简直是如同于治疗疾病所不容的泻药一般的邪见。比如,一个人若是中毒了,这不怕,我们可以用药来治疗、解读;但是如果一旦药变成了毒,那就没办法了。其他的偏见没关系,我们可以以空性之见来遮破、对治;但是你若再来执着空性,那就没有可以对治的法了。

  有一个比喻。某人告诉乞丐:“我没有什么东西可给你。”结果对方却回答说:“那你就把你没有的什么东西给我吧!”本来没有什么东西可给的,可是他还希望要“没有什么东西”,那就无能为力了。要消除他人对无的执着,实在是难乎其难的事情。

  很多人对空性的道理没有明白,一讲空性就觉得什么都没有了似的,不是这样的。在前面讲过:其实一讲空性,讲的就是缘起。因为是空性,因果、轮回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建立,都可以显现。若不是空性,一切法都不能显现;若不是空性,不能有轮回,不会有因果。佛所讲的六道轮回、善恶因果,都是在空性的基础上建立的。很多外道以及内道的有实宗等也承许有前世来世,也承许有善恶因果,但这都不是在空性的基础上建立的。若不是空性,这些法都不能成立。如果我们不了知空性,就很难了知因果、轮回,因为这些法都是在空性的基础上建立的。

  本品讲“欺惑”,欺惑也就是显现。一切显现都是欺惑性的,所以都是空性的;因为都是空性的,所以都是欺惑性的。若是谁再执着空性,即执着一个单空——一无所有的状态,对于这样的人,三世诸佛都很难调化。

  佛在《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彼一切法从颠倒起,不实无所有,虚妄不如实。极勇猛,若有人行一法者,此颠倒行不如实行。’”佛在经中讲:“诸比丘,胜义谛乃唯一真如,无欺之法即为涅槃,诸行乃为欺惑之法。”一切法因为是欺惑之自性,所以是虚诳、是空性。

  第十三品讲解圆满结束。

1《观行品》也可以说是《观真如品》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0下)观苦品
下一篇:《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2)观和合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2)观五阴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7)观因缘品(5)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32)观如来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4)观染染者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宣讲论名 译礼句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9)观去来品(2)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1)观六情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9)观时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30)观因果品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1)观行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An Introduction to Pain[栏目:Thanissaro Bhikkhu]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禅门开悟诗200首 前言[栏目:禅门开悟诗200首]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八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14.母牛的布施[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Take Charge of your Practice[栏目: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五百罗汉 441、乐说果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惹琼巴的成就[栏目:圣者传记]
 五四二 康达哈罗司祭官本生谭[栏目:第二十二篇]
 直指无明遮障[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