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二)二法分裂不是密宗的见解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22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二)二法分裂不是密宗的见解

  虽然圣者言教 从文字上看属于前行部分,但我们在传讲的过程中,已将窍诀法纳于其中。虽然在传讲过程中,闻思与实修各有各的特点,但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成办解脱。若单纯从闻思角度讲解,恐怕只能从文字上做一些解释;但若从实修的角度而言,即便是讲解前行的文字,也会同时讲解很多不共同的教言,这正是我们实修讲法的特点。因此,绝不能认为现在讲解的是前行部分,离正行很遥远,希望直接听闻正行教言,觉得这才是纯粹的不共同之法。若我们的理解现在还停留在这样的水平,恐怕我们还是没有尝到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味道。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请问一位高僧大德:“殊胜悉地乃依上师与本尊何者而得?”也就是说,想要今生成办解脱,需要依靠前行还是正行,上师还是本尊,显宗还是密宗?当时这位高僧大德说:“二者分离之修行皆不得殊胜之悉地。”换句话说,在修行期间,一切形成二法的时候,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如果认为前行和正行互不相关,显宗与密宗互不相关,虽然可以播下未来成佛的种子,但是何时能成熟可就不一定了。若想即生成办解脱,必须做到万法圆融为一法。当一切都圆融到一法的时候,就是成办解脱的时机。所以我们平常在听法过程中,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密宗。否则仅在口中打着密宗的旗号,说自己的导师是密宗的上师,平常阅读的教言或持诵的仪轨属于密宗,自己应该是密宗弟子。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凭这样的缘起很难呈现密宗的特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是当时印度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尊者进藏后的某天早上,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在印度修无上瑜伽部的一位弟子,所修之法已变成小乘教法。当时他的侍者仲敦巴很不理解,因为这位弟子所依止的导师是尊贵的阿底峡尊者,所修的法是无上密法,怎么会变成小乘教法呢?阿底峡尊者说,这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修行,若修得更不好,无上密法也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阿底峡尊者说:“法不以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我们每一个修行者都要时时铭记这一点,光在口头上说自己在亚青寺依止过导师,修过直断和顿超,因此自己一定是密宗的见解,恐怕内外缘起是很难成立的,因为真正的见解还在于自己的见地之上。所以我们平常无论讲解前行、上师瑜伽还是窍诀法,都站在密宗的特点之上而作讲解。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一)对弟子的嘱咐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三)调伏内心就是修法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一)佛教不同教法是相应弟子根机树立的
 圣者言教 第三课(四)略说三种出离心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十七)判断见解是否增上的标准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八)加持大小取决于信心
 圣者言教 第八课(六)法义融于自心才是真正的见解
 圣者言教 第一课(八)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而淡泊现世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七)闻法应无疲厌
 圣者言教 第九课(十四)行持任何善法都应具足六度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十四)外境的显现取决于内心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十四)为什么佛教为最究竟的善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八年行脚体会报告(释传愿 式叉尼)[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栏目:宋智明居士]
 半碗咸菜[栏目:我的人间佛教性格]
 无底坑[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 八、总结[栏目:印广法师]
 闭眼时会浮现圆点影像,阴天时较暗,晴天时较为明亮。[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禅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略述(觉智法师)[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免于恐惧的自由[栏目:星云大师·迷悟之间]
 Cast aside birth and death[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栏目:顶果钦哲法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