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二)二法分裂不是密宗的见解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25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二)二法分裂不是密宗的见解

  虽然圣者言教 从文字上看属于前行部分,但我们在传讲的过程中,已将窍诀法纳于其中。虽然在传讲过程中,闻思与实修各有各的特点,但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成办解脱。若单纯从闻思角度讲解,恐怕只能从文字上做一些解释;但若从实修的角度而言,即便是讲解前行的文字,也会同时讲解很多不共同的教言,这正是我们实修讲法的特点。因此,绝不能认为现在讲解的是前行部分,离正行很遥远,希望直接听闻正行教言,觉得这才是纯粹的不共同之法。若我们的理解现在还停留在这样的水平,恐怕我们还是没有尝到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味道。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请问一位高僧大德:“殊胜悉地乃依上师与本尊何者而得?”也就是说,想要今生成办解脱,需要依靠前行还是正行,上师还是本尊,显宗还是密宗?当时这位高僧大德说:“二者分离之修行皆不得殊胜之悉地。”换句话说,在修行期间,一切形成二法的时候,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如果认为前行和正行互不相关,显宗与密宗互不相关,虽然可以播下未来成佛的种子,但是何时能成熟可就不一定了。若想即生成办解脱,必须做到万法圆融为一法。当一切都圆融到一法的时候,就是成办解脱的时机。所以我们平常在听法过程中,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密宗。否则仅在口中打着密宗的旗号,说自己的导师是密宗的上师,平常阅读的教言或持诵的仪轨属于密宗,自己应该是密宗弟子。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凭这样的缘起很难呈现密宗的特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是当时印度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尊者进藏后的某天早上,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在印度修无上瑜伽部的一位弟子,所修之法已变成小乘教法。当时他的侍者仲敦巴很不理解,因为这位弟子所依止的导师是尊贵的阿底峡尊者,所修的法是无上密法,怎么会变成小乘教法呢?阿底峡尊者说,这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修行,若修得更不好,无上密法也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阿底峡尊者说:“法不以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我们每一个修行者都要时时铭记这一点,光在口头上说自己在亚青寺依止过导师,修过直断和顿超,因此自己一定是密宗的见解,恐怕内外缘起是很难成立的,因为真正的见解还在于自己的见地之上。所以我们平常无论讲解前行、上师瑜伽还是窍诀法,都站在密宗的特点之上而作讲解。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一)对弟子的嘱咐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三)调伏内心就是修法
 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十六)应珍惜闻法因缘
 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一)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就是持戒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五)无常紧迫 调心为要
 圣者言教 第一课(五)为何将共与不共的教言结合一起传讲
 圣者言教 第十课(三)四厌离法不可轻视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六)端正发心方能成办解脱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四)以净观断除我慢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十三)四无色天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十五)令法入道就是修行
 圣者言教 第九课(十二)谒见导师求法的真正意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苦圣谛[栏目:创古仁波切]
 灵阳寺发展规划[栏目:仁焕法师]
 通达真谛德庄严[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41.如何使自己进步[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Ten Realms in a Thought[栏目:Ven. Master Hsuan Hua]
 佛教“六度”思想与企业家修炼[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心态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要让正面生锈[栏目:读懂人生·禅意智慧]
 32、有人说,前面问题中关于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的道理,在《金刚经》等经论中早就知道了,但是和没..[栏目: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网络问答[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