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九)执著才是真正的着魔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21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九)执著才是真正的着魔

  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感觉,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没有任何感觉的植物人,而是为了对治执著。现在我们的心可以做到一心一用,也就是说,虽然它不能同时了知一切,但可以一个个地感知,所以它是有功德的。如果没有这份感知的功德,我们就是没有感觉的植物人。虽然植物人感受不到烦恼,而正常人有烦恼的,但是让我们选择,我相信你决定不会选择做植物人。因此,我们要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达到无念和无知的一种没有感觉的状态。

  记得当时我在上海动手术期间需要进行硬膜外麻醉,当时感觉自己还是挺清醒的,但后面麻药开始起作用的时候,腿就越来越没有感觉。医生开始拿针刺我的脚,问有没有感觉。前面还有点刺痛的感觉,后期就慢慢没感觉了。过了一会,我无意中看到手术台边好像有一条腿,就问医生,这是谁的腿?医生告诉我,那就是我的腿。当时我躺在手术台上,所以感觉自己的腿应该在台上,但实际当中,已完全没有感觉了,甚至还以为看见了别人的腿。像这样什么感觉都没有,真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要天天去寻找一种没感觉的状态。

  至于感觉的好坏,则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先问问自己是以什么标准来定义感觉好坏的,是否以自己的喜好来定义?例如我们都会认为,只要有贪嗔痴烦恼,就一定是不好的。但我们的习气会认为贪嗔痴是最好的,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贪是最好的,嗔恨心也是最好的,那么当贪嗔痴生起来的时候,你还会认为它不好吗?相反,你决定会想它就是好的感觉。要记住,感觉没有好坏,也没有善恶,一切都是虚幻的,不要去执著,这就是我们对感觉的定义。

  以前我们讲过一个故事。往昔在某个地方来了一位奇怪的老人,他天天往一个空碗里倒点水,然后拿着木棍不停地搅。旁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他在炼金。周围人很奇怪,纷纷质疑这样怎么能炼出金呢?他说当然可以,以前他以这样的方式炼过很多金。即便你有多穷,只要能这样做,都能变成富翁。村民听说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都非常高兴。这位老人要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又告诫当地村民,这个炼金方法里有个最殊胜的窍诀,就是在搅水的时候,心里什么杂念都可以起,唯一不能起的杂念是,树上蹲着一只猴。只要能这样坚持七七四十九天,就能炼出金子。如果这位老人走前不特地说一句,不能起“树上蹲着一只猴”的杂念,谁会有这个念头呢?但是他已经说过不要起这种念,所以心里就会有一种预防的心态,告诫自己决定不能起这个念。因此别说七七四十九天,连一秒钟都很难过关。所以没一个人成功。

  我们平常修行期间不是也这样给自己打预防针吗?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能昏沉,不能有起心动念。所以一旦昏沉来袭,或者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就烦躁得不得了,甚至想跳河的念头都有。时间一长,就很苦闷地跑到上师身边说,自己这两天真修不下去,可能不是修这个法的根机,是否还是回去修阿弥陀佛比较合适等。像这样的想法,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的魔吗?为什么你一定认为昏沉和掉举就是过失呢?

  有很多人说,在他修学过程中,总是自我感觉很不好。因为每当上座修法,就感觉身体里有股气在不停地转,不是突然跑到心间就是突然跑到头上等。请问你的身体里真的有气运行的管道吗?即便有管道,我想也是血管,里面流动的是血才对。有些又总是感觉一打坐,身边就有个神秘的力量,天天都往自己身上敲打等。实际上,这些感觉都是自己在作怪。如果觉得自己很冤,恐怕这些魔鬼觉得自己更冤。因为明明是你自己去找的魔鬼,又跑到上师面前诉苦,说这一切都是魔鬼在作怪。魔鬼又去哪里诉苦呢?如果你真看得见魔鬼的话,恐怕可以看到他天天都在哭,因为它们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我们有时候称鬼为冤鬼,恐怕这些被你们称之为“魔鬼”的鬼,是冤鬼中最冤的。修行要有慈悲心,他们也是需要慈悲的对境。虽然我们用这样幽默的话语来描述这个道理,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再举个例子。现前我的前面放着一个杯子。这个时候,它是它,你是你,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但如果你开始执著,为什么这个杯的形状是这样的?为什么里面不放水而是咖啡?为什么放在正前方而不放到旁边去等等。这个时候,杯子就开始影响你的心了。如果不把这个杯拿掉,可能你就会非常烦躁。但实际上是杯在侵犯你还是你在侵犯它?当然你在侵犯它。它只是不会说话而已,实际上它就是世界上最冤的杯。

  这些都是告诫我们,在修法过程中,决不要去执著。不要天天说身上有什么感觉,或者一切都来源于外境。记住,若你的感觉有一个根源的话,一切都来源于你自己,与外境无关。所以,还是调伏自己的心相续为妙。

  总之,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修行,不可忘失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虽然做不到“今天讲解,明天就成为圣者”,但是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如果能时时观待内心,不执著于显现,相信无论以后出现什么显现,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一种烦恼。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八)修行不要执著觉受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禅修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十四)艰苦的修行条件可以增上出离心
 圣者言教 第六课(十八)修学密法不可忽视修行方便
 圣者言教 第四课(八)圆满清净正行离不开善巧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三课(二)三相圆满人身
 圣者言教 第十七课(一)诸佛菩萨形象不同功德事业无异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四)初行者要重视三殊胜发心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十二)初行者不可轻视有相定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十)四圣谛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善念发心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十二)八炎热地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宗的创立与起源考辨(魏道儒)[栏目:禅宗思想研究]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4)[栏目:傅味琴居士]
 从少做起 蛇、火、与大盗[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栏目:洪修平教授]
 福德日记2月7日─戒除饮酒[栏目:福德日记]
 不发无上菩提心,亦不得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我想对你说——致5.12遇难同胞[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菩萨六度 布施为首(大安法师)[栏目:布施]
 世界尽头的光明—圣严法师与维德.戴维斯博士的对话 知足常乐[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修行的路上会不断遇到善知识...可以再受皈依吗?[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