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生活与修行二者之间冲突吗?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8

1.生活与修行二者之间冲突吗?
答:生活就是修行。我们众生一切的活动就是生活,生活的过程,也无非是身、口、意三业不断造作的一个过程。所谓的修行,也就是在生活中照顾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把修行落实于生活,将生活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修行实践。

2.很多人不幸福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个人不幸福不快乐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的活在当下。很多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角色,他们一直在看别人怎么活,一直想去做别人做的事,一直没有找到自我,没有活在自己的当下,所以不快乐,就这么简单。

3.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算学佛?
答:每天孝敬父母,即是孝敬诸佛;善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即是善待众生。当我们把这些落实到位,自然而然可以推己及人,自然而然就可以升起慈悲心和平静心。学佛不能虚无缥缈,学佛不在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香港和印度。佛菩萨就在你我身边。

4.为什么佛陀有十四个问题不回答?
答:据《中阿含经》卷六十《箭喻经》记载,佛陀对诸如“世界恒常存在否;世界有无边际;生命即自我吗;佛死后还存在否;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吗”等十四个问题是不予回答的。
对于这些牵涉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与否等重大哲学问题,佛陀不答,原因有三:第一,此等皆为虚妄无实之事;第二,诸法既非“有常”,亦非“断灭”;第三,此十四难乃思辨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和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切身问题无有用处,故不答。
佛陀告诉我们:“世界常恒存在,我从来不这样说,世间万物,各类众生,皆悉无常,众生谁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忧悲苦恼,从这些忧苦中解脱,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就像那身中毒箭者,赶紧找箭医拔箭疗毒,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世界常恒存在乃至佛死后是非有非无等玄奥问题,我从来不予讲说,因为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真理不相应,与正法不相应,非梵行之本,不能使人达到智慧、觉悟和不生不灭的涅槃。因此我从来都讲:这些玄奥问题乃不可说者,不宜解说,而应该讲解那应该讲说的正道——四圣谛,因为这是真理,为梵行的根本,能使人得大智慧、大觉悟,达到永恒幸福的涅槃。”

5.我们平时的思考跟佛祖的内证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我们的思考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知识的丰富程度,决定我们思考的高度,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思考出不了知识的范畴。人类的知识无非归纳、演绎、整理和分析得来。思考是属于世间法,利用世间知识逻辑推理出来的结果,可言说而且有相。内证则是出世间法到一定境界后的自动显现,不可言说而且无相。
因此,读佛经如果看得懂的话,是你建立在“寻思”基础上的一个虚妄分别而已,当你觉得理解通某段经文的时候,其实你所理解的“懂”和佛所内证的境界并不一样。所以,“懂”了之后,还需不断内证实修。

6.学佛者究竟应该向谁学?
答:有人持咒,有人念佛,有人读诵经典,有人寻访善知识修习,等等。佛在灭度时,给我们一个向谁学的准则,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摘自《禅露》杂志 答疑解惑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读佛经的时候不解其意怎么办?
下一篇:女众都结跏趺坐?(觉澈)
 珍惜此身(正果)
 藏慧法师访谈
 我痴(慧律)
 佛教故事系列(佛蕊)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鹿翩翩)
 识佛拜佛
 慈心内蕴 学修平重(任杰)
 争夺的心总是让人痛苦(慧广)
 人间灯火(李筱菁)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高芝英老居士往生纪实[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栏目:法界法师]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思考题 第八品[栏目:入行论学习]
 一二零、改造命运的方法[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药师经 Sutra on the Merits and Original Vows of Tathá..[栏目:英文佛典]
 新译散体二十颂[栏目:韩廷杰教授]
 经典禅诗 第八章 二、黄龙三关[栏目:吴言生教授]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四卷[栏目:净空法师]
 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栏目:卢志丹居士]
 圣者言教 第八课(十一)如何净观[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