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常用词俗解
 
{返回 永信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41
佛教常用词俗解

◎释永信

  几乎所有接触到佛教的人都会说:佛教真是太高深了。是啊,佛教确实是高深。但佛教也有很浅很近的一面,就像山,山最高,但山脚下离我们是近的;就像海,海最深,但海岸边总是浅的。山最高,不可能高得连山脚下也没了;海最深,也不可能深得没有岸边了。登山渡海,关键是找到上山的路,渡海的码头。从山脚下上山总是容易的,从码头上船总是容易的。如果有向导带路,最高最高的山,爬起来也是快的,最深最深的海,渡过去也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没有向导,靠自己摸索,遇到问题就比较为难,比如登山遇到荆棘、悬崖,渡海遇到大风、暗礁。学佛修行也一样,如果有明师指导,成就起来还是很快的。在缺乏明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佛是有点难,难就难在中途迷路,出现这个那个问题。

  初学佛的人,在没有明师可依的情况下,自己找些佛书看,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文字关。因为佛书里很多名词是梵音直接音译过来的,比如佛、菩提、涅槃之类,看不懂。有些名词已经翻译成汉语,古人翻译的,那时候很容易懂,但过了上千年,词意可能发生变化,容易产生误解,比如空,了生脱死,六道轮回,世出世间,等等。这些文字关就像山路上的荆棘,水道上的暗礁,必须小心处理好。为了便于初学佛者对于基本教义的把握和体证,我选择了一些最常用的佛教词语,进行通俗的解释,希望对初学佛者有所帮助。

  迷信

  大概是受文化大革命观念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不少人把佛教当作迷信。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他们没有去了解佛教;二、把佛教当迷信,这本身就是迷信者。

  实际上,世间万事万物,本身不存在迷信不迷信问题,作为千种万种的事相,不断在变化,在流转。我们说信不信,是我们的人在那儿信不信;我们说迷不迷,是我们的人在那儿迷不迷。所以,我们说迷信某种事物,不是说事物本身是迷信,而是我们的人在迷信某种事物。我们可以迷信佛教,我们也可以正信佛教,我们也可以不信佛教。说佛教是迷信,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是思维混乱。迷信不迷信,实是我们对于世间事物的态度问题。现在流行科学,我们说科学不科学,也是指我们对于世间事物的态度问题,把数学、物理、化学、工业之类当作科学,把宗教当作迷信,这是很粗浅也是很混乱的理解。即使对于科学,有人科学地对待科学,也有人迷信科学,以为科学万能。对于佛教也一样,有人科学地对待佛教,即正信佛教,也有人迷信佛教。

  有人可能要说了:扶乩算命是不是迷信?扶乩算命本身不是迷信。如果我们迷信这一套,那就是迷信;如果我们不迷信这一套,就不是迷信。如果我们科学地考察一下扶乩算命,那么扶乩算命可能是骗人的把戏,也可能有它的一套道理。关键的是我们去了解,去认识,不要人云亦云。其实,用我们佛教眼光看,人们沉迷于世俗生活才是一个大迷信,人们迷信世间一切事物,迷信有一个“我”的存在,迷信各种欲望,迷信钱,迷信权力,迷信流行音乐,迷信足球,迷信外国,迷信科学,甚至迷信宗教,包括迷信佛教。浅白地说,人生的烦恼痛苦,就是来之于迷信。佛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我们,要我们转迷成悟,就是要我们破除迷信,建立正信,虚幻不实的不值得信的,就不去信。用社会上通行的说法,就是要求我们科学地对待世间一切事物,看清楚“我”的存在是怎么回事,看清楚人的欲望、金钱、权力、流行音乐、足球、外国、科学、宗教、包括佛教,等等,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做人一辈子就会明明白白,快乐充实。

  上次有个搞佛教研究的学者对我说:“佛教的拜佛念经忏是迷信,应该有所限制。”持这种观点尤其在学术界比较多,并且态度也很认真。实际上,由于学者们一般都不是佛教徒,更不是出家人,所以他们对于拜佛念经忏都没有切身感受,因而也感受不到拜佛念经忏的功用。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它自己特定的日常仪轨。宗教的日常仪轨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在于为宗教徒提供有别于世俗生活的宗教生活习惯。只要宗教徒过着自己宗教的日常生活,就能做到与世俗生活保持一段距离,这样就有益于日常修行,这有如学外语,在中国生活环境里学外语就难些,到外国学外语就容易些。其实,宗教的日常仪轨,本身就是入道修行的大方便。这一点非宗教徒是感受不到的。比如我们佛教出家人要剃光头穿袈裟,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一种加持。只要一个人光着头,穿着袈裟时间长了,他的行为和心理就会发生变化。社会上有句俗语,叫“做日和尚撞日钟”,如果一个和尚真的坚持撞三年五年的钟,他的道行肯定不错了。别的不说,长年能在寺院里安心耽下来,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是容易事。所以,僧人在寺院里的日常生活,包括拜佛念经,课间坐禅,等等,都是修行的日常基本功夫。一个出家人只要心正行正,这种日常基本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不用坐禅,不用参话头,就能自然而然开悟了。学佛修行,就靠日常功夫,不靠什么奇迹。真的是这样。

  空

  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的结论。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但社会上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的“空”字。有人反问说:“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看到的一切,难道都是空的吗?”说这话的人也实在不动脑筋,难道我们佛教徒糊涂到连日常生活都搞不清楚吗?!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没有”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准确地讲,是最终要变化、要毁坏的意思。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其他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成、住、坏、空,是世上一切事物的本性,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佛教所说的空,是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而不是指事物的外相空。比如我们的一辈子,父母亲生下我们时,佛法上说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按科学说法,是碳、氢、氧元素构成,然后长大成人,然后衰老,最后死亡,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的一辈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过去了。正是在这个意思上,我们说人生是空的。所以佛法教导我们,做人不要执着,执着就苦,就起烦恼。但也不要因为认识到人生是空的,就悲观绝望,这就落入了顽空,这也是一种固执。一个人认识到人生的空苦,而又不落入顽空,确实需要智慧。如何获得这种智慧?这正是佛教所要解决、所能解决的。通过学佛,修戒定慧三学,达到改变我们空苦人生的目的。

  妄想

  妄想是佛教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和佛性一起,处于佛教体系的中心位置。当年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到底悟到什么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佛经上载,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时,这样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所以,我们学佛修行,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打掉我们的妄想。妄想打掉了,佛性显现了,我们便成佛了。历史上佛教有几宗几派,只是打掉妄想的方法不同而已,比如说,我们禅宗通过参话头打掉妄想,净土宗通过念阿弥陀佛打掉妄想,天台宗通过数息止观打掉妄想,密宗通过三密相应打掉妄想,还有坐禅入定、修苦行,等等,等等,方法很多,释迦世尊还亲自为众生开设八万四千法门,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打掉妄想!

  佛教认为:众生的妄想,分布在众生的八识之中。所谓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按妄想分布的顺序来说,妄想熏染佛性,形成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明种子,开始具有分别心。发展到了末那识时,便形成了“我”见,“我”执。发展到意识,便开始要这要那,加上眼、耳、鼻、舌、身五识,于是开始造业,贪图五欲,然后烦恼痛苦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学佛修行,要打掉妄想,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打,一直打到阿赖耶识,全部打掉,只剩下佛性为止。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果位,声闻四果呀,菩萨五十一地呀,实际上就是消除妄想的程度,这与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样,学的知识越多,年级越高。不过修行相反,妄想越少,果位越高。

  了生脱死

  了生脱死,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但不少人一听到“了生脱死”,就以为是长生不死,以为成佛就是成仙了,挺不错。实际上是错了。他们把佛教与道教搞混了。释迦世尊30岁悟道,说法度众49年,最后还是走了。佛法认为,成、住、坏、空,是宇宙的基本法则,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坏。世间众生莫不如此,人也一样。佛法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不要死死抱着这一辈子几十年不放。抱是抱不住的。我们应该首先看清楚我们抱的是什么东西,然后看看是否值得去抱,如果值得去抱,看看能不能抱住;如果不值得去抱,就别去抱它。众生愚痴,没看清是什么东西,瞎抱。

  我们说了生脱死。所谓“了生”,不是让我们了结人生,去上吊自杀,而是让我们要明了人生,明了做人一辈子是怎么回事。佛法认为,世俗人生的一辈子,就是苦,苦是苦,乐也是苦。苦事总是伴随不去,乐事总是转瞬即逝。俗语说: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空苦。《涅槃经》上罗列了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所以,世俗人生不值得执着,不值得去抱它一辈子。所谓“脱死”,不是说不死,如果人能够不死,我们就不用学佛法了。人无不死。但我们都怕死。佛法就是要我们不要怕死,第一,怕死没用;第二,确实不值得去怕死。一个人真的明了人生,不妄执生,他就不会怕死了。越妄执于生,就越怕死。“了生”与“脱死”,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脱死”就是说我们不再被死所困扰,从死的恐惧里解脱出来。

  我们明了世俗人生生死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但我们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认为做人反正就这么回事,爱怎么过就怎么过,这不行的,用我们的话说,这是“执空”。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世俗人生尽管没有意义,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时间,却是很珍贵的,我们通过学佛,通过努力修行,可以过上与世俗生活方式有别的另一种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成佛。有人可能要说了,佛也是人么?是的,佛也是人,佛是觉悟了的人。所以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香绕烟熏,万人朝拜。不是这样的。当年释迦世尊成佛以后,还是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一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明亮宁静,没有任何困扰,生机勃勃,更有活力。


{返回 永信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宗基本
下一篇:佛教常用词俗解(续)
 佛教常用词俗解
 《慈云寺志》缘起
 佛教与现代化
 少林功夫文化形态略述
 佛教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
 永信方丈癸巳年少林寺禅堂“解七”开示
 探索宗教服务社会的方式和途径
 永信会长在学习《宗教事务条例》上的讲话
 少林寺2012年水陆大法会上堂法语
 永信方丈在本焕大和尚九十九岁寿诞上的祝辞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三章 第一节 从《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文殊真实名经》)谈起[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栏目:净宗祖师传记]
 佛教的科学观(赖贤宗)[栏目:佛教与科学]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三集[栏目:慈法法师]
 梦参老和尚讲 佛说盂兰盆经[栏目:梦参法师]
 第二十九 心材喻大经[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要常常保持心境一如[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五日 修行歧路[栏目:日慧法师]
 佛说梵网经 题解[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如何修方能不退转?[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