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深思法理之安忍”和“定思正法之安忍”有何异同?为什么对轻侮等不应生嗔恨?
 
{返回 生西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32

  请问:“深思法理之安忍”和“定思正法之安忍”有何异同?为什么对轻侮等不应生嗔恨?

  生西法师答:那么二者之间的差别,第一,是以科判上面进行安立的。一个是对我自己作害的人修安忍;另一个是对嗔于亲友造四罪者而修安忍。这是从科判上来安立二者的差别。当然从它的侧面来讲的话,也有不同的讲解方式,不可能每个颂词的意义完全一模一样,这也是二者不同的地方。那么二者相同的地方呢?前面讲“定思正法之安忍”的时候,是通过思维缘起的方式,让我们制止嗔心,后面讲到“深思法理之安忍”的时候,其实也是让我们思维缘起:“思彼皆缘生,知已应止嗔。”所以二者都是通过思维缘起,都涉及因缘所生的缘故,是无有任何的自性,当然无有任何自性是空性的角度来讲的,它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是思维缘起。

  这两面(伤害与被伤害者)的因缘,有些是从前后世的因缘中而产生,比如,前世自己伤害了别人而今世别人又来伤害我们,这是一种因缘。还有一种就是今生当中的因缘和合,其实里面也有自己的因素(过失),也有他人的因素在里面。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这些都是法理,都是通过因缘的法则,缘起的规律来思维,如果安住因缘的法理的话,其实我们就可以比较理性地思维,如果有了理性思维,我们就不会很盲目、冲动的去对别人产生嗔心,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是相同的。

  还有,为什么不能对伤害亲友的人生嗔恨心呢?一方面是有我们自己的过失(亲友自己的过失)在里面,所以我们不能够单单看对方的问题,然后对对方产生嗔心。另一方面,这种对境也可以使我们修持安忍,折服我们的傲慢,也可以消尽我们的罪业,它是帮助我们的缘故,所以我们不能够产生嗔恨心。然后,我们自己是修行菩萨道的人,修行菩萨道的人的思想、行为不可能和普通的不学菩萨道的人思想是一模一样,如果是一模一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成为真正修菩萨道的人。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我们也不能够嗔恨伤害亲友的人。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不管轻辱我们产生起嗔恨心也好,或者通过其他的原因产生嗔恨心也好,其实生起嗔恨心都是我们自己的嗔恨心,嗔心产生之后直接就会伤害我们自己。当然一般人认为别人轻辱了我,所以我应该对他生嗔,并且认为自己没有过失,这其实是一种愚痴的表现。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原因产生的嗔心,那么都是我们自己的嗔心,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嗔心,那一定会感受这种过失带给我们的果报,因此,生嗔心对于我们自己来讲,没有一点利益,完完全全都是伤害。如果我们能经常安住于这种观念中,那不管别人怎么样对我们羞辱也好,或者是其他的打击也好,对我们做伤害我们都不会生起嗔心。因为,嗔心一旦生起那绝对是我们自己的嗔心,不是别人的嗔心。


{返回 生西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请问如何理解"内收"?和"精进"有什么关系?
下一篇:我们天天的发愿"为利益天边无尽的众生而发愿成佛或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贪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发心呢?
 周利槃特的前世是三藏法师,为什么他还会吝啬佛法不愿意做法布施呢?..
 究竟的上师是不是从来没有在心外存在过?应该怎样来观待?
 发愿念诵五十遍《金刚经》和五十遍《地藏经》...现在闻思修的任务很多,..
 请问极乐世界中,还不是菩萨的众生可以现见法界吗?
 我的父亲有一次接了五加行的传承,但是他年纪太大,不太方便修,如果接了传..
 我今生的目标是往生极乐世界...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修?
 如果轮回学说真的成立,为什么人会越来越多?多出来的灵魂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现在所修的四加行是属于资粮位、加行位还是属于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
 《入行论》颂词“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具体是指哪一类佛子?..
 大礼拜的时候观想自己的仇敌在前方,可是这样我的心里就特别的烦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三十三、地藏菩萨灵感记[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善念发心[栏目:圣者言教]
 念佛至上三品功夫成片,是否已见化佛,得佛安慰引导?[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二十九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心念与命运(三)第二章 心念与损益 对己不吉,岂可给人[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略谈皈依作法成就的条件和皈依体破失的因缘及守护(释宗舜)[栏目:戒律学研究]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三卷[栏目:净界法师]
 为什么要向佛教学习过午不食与素食?[栏目:素食文化]
 [栏目:佛教常用器物]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