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第48课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9

《入菩萨行论》第48课

  我们继续学习护心之功德中的广说遣除怖畏。

  第二、依据:

  此处主要以教证作依据,里面也有推理部分。为什么说一切的怖畏都是由心而生?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断除了一切妄语的实语者——佛陀在经中说:众生的一切怖畏、轮回中无量的苦痛,都是由心所生。“心”就像画家,无量无边的图案都是由它所画。它可以画出天界的图案,画出地狱的图案,画出人间的种种图案,所以说一切都来源于心。其中怖畏和苦痛的部分,同样由心所生,不过它是由恶心所生。

  有些宗派说上帝是造物主,创造了人和器世间。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个上帝就是心,是心造了一切万物。每个众生都有心,“心”就是自己的上帝。如果把心调伏好,就能调伏一切的怖畏。心可以产生一切的善法,也可以产生证悟一切实相的功德,心是根本、是源头。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认识到心是一切的来源。如果我们不调伏好自己的心,将产生一切痛苦。相反,如果能用这颗心修善法,安乐就产生了。如果能够认知心的实相,一切证悟、觉悟都可以产生。

  为什么要相信佛陀所讲的话呢?佛陀是实语者,说明佛陀不说妄语,不说妄语的原因何在?在《释量论》中讲:“无因不说妄。”佛陀没有说妄语的因,或者说没有让佛说妄语的因素,在《大乘庄严经论》和很多大乘经论中都如此宣说。佛陀在因地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断除说妄语的因。说妄语无外乎就几种目的:比如让自己获得财富,但是佛陀没有这样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不仅不会为了财物而引发不好的业,相反,佛陀把一切财物布施出去,以布施财物作为进入菩提道修行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第一度:布施。

  佛陀在因地时,从小的财物开始布施(我们现在修学布施,也是先从微小的东西开始)逐渐布施自己觉得价值比较高的东西,再行大的财布施,然后布施自己的身体,先试着布施自己支分的身体,然后再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布施出去,所作所为完全是心甘情愿的。佛为什么布施?一是为了打破我执,二是完全为了利益众生。众生需要财富、器官等,菩萨就布施给他们,为众生的需要进行布施也是为了打破我执。做布施时,菩萨的总目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圆满资粮,最终度化众生。菩萨把里里外外所有的物品,包括善根在内都已经布施给了众生,怎么还可能为了财富而说谎?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也不会为了得到财富去偷盗、杀生。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全部布施出去,所以不可能为得到财富而说妄语,没有这个必要。

  我们在遇到危难时,为了让自己活命,有时不得不说妄语,欺骗他人而保住性命。然而,佛在因地时,为了众生的利益,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全部布施给众生,他不会为了活命而说妄语,绝不可能因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而说妄语,也不会因为名誉、赞叹而说妄语,不会有这样的因缘。

  所以,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佛陀是怎样看待财物的,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体、名誉的。在佛陀的教法中,教导我们要放弃对名利的执著,放弃对财物的执著等。在初期阶段要不断串习这些法义,当我们串习到一定程度,就达到菩萨阶段,串习达到圆满的阶段就成佛了。因此,导致说妄语的因已经断除,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因缘导致佛说妄语。即便是在世间中,一个诚实人的语言大家都会相信,何况是经过很长时间修学利益众生法门的菩萨、成就了佛陀果位、彻底根除了妄语之因的佛陀,更是绝对不可能说妄语了。

  我们现在修学的内容,一方面是积累资粮、圆满资粮,另一方面是在遵循佛菩萨的道路:不为自己的利益说妄语;也不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说妄语;不为财富、活命造恶业。现在我们所修学的路,就是断除大大小小造恶业的因缘。佛陀经过这条修行道路成就了,获得了自利利他的功德。在说法过程中,佛的语言成为了正量、标准,佛陀所说的语言真实可信,可以作为一种依据。因此我们说这个依据是实语者佛陀宣讲的:一切怖畏和无量的痛苦,都是从心而生。

  在《宝云经》中讲:“心性若自在,则于诸法皆获得自在。”如果自己的心调伏了,一切都调伏,不可能再有痛苦等事情发生。为什么说“心性若自在,则于诸法皆获得自在”?与此处有什么关系?因为众生遇到怖畏、遇到苦痛是不自在的表现,每个众生都不想遇到这些事情,但因为他的心没调伏,心不自在的缘故。他不想遇到怖畏、痛苦却偏偏遇到,这就是不自在的表现。如果心性自在,于一切诸法获得自在,自然而然远离一切怖畏。佛陀在《摄正法经》也讲过:“诸法依赖于自心。”一切诸法都是依靠心而产生,对于实语者——佛陀所讲的教言,是出自正量者之口,我们应该相信。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

  假如一切怖畏、一切痛苦不是由心所造,如何解释下列情况呢?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在地狱中,阎罗狱卒手中拿着燃烧的兵器、三叉戟、刀枪等,用来使劲地戳截和锤打众生。这么多的兵器是谁故意造出来的?在什么地方加工出来这么多的兵器?

  “谁制烧铁地?”:在整个热地狱中都是烧红的铁地、烧红的铁房子、烧红的刑具和熊熊燃烧的火焰。有的经典讲:受罪者目光所及的范围全部都是烧红的铁地,无论你再怎么跑都没有边际。如此大的铁地谁造出来的?没有人故意制造出这么广大的燃烧的铁地。

  “女众从何出”?女众主要是指在近边地狱有个铁柱山,铁柱山有女人出现。原因就是有些人在世间没有守护好戒律,犯了邪淫等罪过。比如有些出家人犯了淫戒,或有些在家者犯了邪淫的罪业,就会堕入铁柱山地狱,当罪人(男人)走到铁柱山的山脚下,看到山顶上有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做过不净行的女人,她站在山顶上呼喊自己,当他听到呼喊他的名字,看到这个女人时,立即就生起了极大的贪欲心、欢喜心,拼命地向山上爬,这时山上长的树都变成铁刺,铁刺的方向通通朝下,迎击罪人,他们的身体被戳穿,肠子被拖出,感受极大的痛苦,好不容易爬到山顶,这个女人瞬间变成了凶猛的铁嘴乌鸦,站在他的头顶上用铁喙去啄食罪人的眼睛,承受长时间痛苦之后,罪人又听到山脚下这个女人在喊自己的名字,因为业力成熟,他又开始拼命地往山下跑,这时所有的树枝自动转向,朝向上方,他从山顶往下跑,迎击铁树枝而去,又感受身体被刺穿等痛苦,到了山脚下,当他拥抱这个女人时,她即刻变成了可怖的铁头女人,把他的头放到嘴里嚼食。如此反反复复地感受痛苦。如果是女罪人,她的对境就是以前喜欢过的男人,同样感受上述之的痛苦。

  让罪人受苦的女众从何而出?是真实有一个女人吗?不是,比如有些人犯罪死了之后,自己堕到地狱中,而往昔喜欢过的女人可能还在世间没有死。所以,不可能有一个真实的他曾经喜欢过的女人,跑到地狱使他受苦,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这个女人是他自己的业力所幻变的。他在铁柱山受苦时,相续中的业力种子成熟,显现铁柱山的形象,山上有一个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人在呼喊自己,再反反复复受苦,到了山顶变成铁嘴乌鸦,到了山脚之后变成可怖的女人嚼食自己,全是自己恶心的变现,烧铁地也是心的变现,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

  汉地有一个公案:一个僧人在旷野行走时,突然看到一座寺庙,进去后,看到一位曾经认识的师父也在里面,他奇怪地问:“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怎么会在这里呢?”那人当时没有回答。到了吃饭的时间,一个僧人喊:开始行粥,把稀饭抬进来。他看到稀饭都是鲜血的颜色。又看到刚才那个人显得非常痛苦的样子。他又问:“你已经死了,怎么在这里?”那人说:“我现在很痛苦,正在感受罪业的果报。”就把脚上的裤子拉起来让他看,小腿以下的肉全部被烧尽了,只剩白骨。他说:“我现在正在地狱中受苦,因为曾经挪用过僧众的财物,所以现在感受罪业的果报,你回去之后一定要为我念经啊。”他出门之后,寺庙就消失了。所以,罪人感受的刑具、痛苦,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罪业显现,不是外境中真实有这样的环境。如果真有这样的环境,其他人也会感受同样的痛苦。

  上师还讲过章太炎的公案。章太炎曾经辅助阎王在地狱中判案,他看到很多酷刑,觉得这些众生实在太悲惨了,所以和其他的官员商量,想把残酷的刑罚废除,于是召集罪人指控狱卒用何种酷刑折磨他们,但是当罪人指着刑具的位置时,他却什么都看不到,最后悟出了一个道理,实际上酷刑都是由心所生的。如果罪人有这种业力,在他面前就会显现这种刑具,显现可怕的狱卒等。如果自己没有这种罪业就看不到。所以,说明这一切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造、恶业所生。有这样的业,就会显现这种情况,没有这样的业,就不会显现,并不是实实在在有个地方叫地狱。

  虽然佛陀在经典中也曾经详细描述过地狱所在,离地面的距离等等。但很多大德解释说,这是佛陀针对某些众生根基的不了义的说法,因为有些众生的实执心很重,如果说不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这一切都是自己心所幻变,是心所造的,这些人不相信。如果告诉他从这里往下走二万由旬的地方叫地狱,这面是什么环境,实实在在存在,很多人就相信。其实很多大乘经典中讲:如果你造了下地狱的业,你死去的地方就是地狱,马上就能感受到它的痛苦。其他人没有造此业,就感应不到。

  所以,一切的狱卒、烧铁地、有情狱兵器还有女众等,实际都是自己的恶心所造。

  地狱中的狱卒到底是否是真实的有情?这里有两种说法:按照小乘的经论的观点,认为是真实的有情。在《俱舍论》中引用了一些依据来说明,像这些地狱中的狱卒都是有情,他们属于鬼道所摄,虽然他们在地狱中惩办其他罪人,但因为业力不同,他们并不会感受地狱的痛苦。大乘认为地狱中的有情是自己心的幻变,是自己业的幻变。所以,我们认真分析时,就会了知,如果自己造了这个业,你的心就会幻变受刑的地方,或者幻变出折磨你的众生等。就像我们做梦时,有怨敌来追杀,猛虎要吃你……本来不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有情,但在梦境中真真实实出现了,实际上除了自己的这颗梦心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有情。所以,如果我们对地狱当中的有情是幻变的难以理解,就想一想梦境的比喻。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从恶心能够遭致恐怖而言,佛陀在《念住经》中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由恶心所造,所以在敌人中,除了最大的怨敌——这颗心之外,没有其他的怨敌。反过来讲,此心也能够造善法,能够让自己观修实相。所以一切都是心所造。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前面讲到的有情狱兵器、让自己受苦的女众等,这一切都是恶心所造,并不是一切的好不好东西都是恶心造,因为这个“彼”字是承接了前面的第二个颂词而来的。如果我们的心很恶它就会显现这一切,“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所以整个三界中,我们认为最恐怖的恐怖分子、洪水猛兽、地震天灾等,远远不如心恐怖,因为这颗心无始以来存在在我们的相续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制造这些外境,这一切都是拜它所造,真正恐怖的根源应该就是这颗心。比如说,实施恐怖袭击的人肉炸弹,或者持枪抢劫的人,他们虽然很恐怖,但只是个体,只能在局部制造恐怖事件,如果他死了或被抓起来,此地也就安宁了。如果这些人背面躲着个指挥的人,那这个核心人物是最恐怖的,他一旦策划并加以实施,恐怖事件就会辐射到各个地方,所以这个人本身就是最危险的、最恐怖的。同理,天灾人祸等伤害,虽然很恐怖,但只是我们心的一个投射,都是发生在最外围的事情,最恐怖的就是我们的心在源源不断地制造能够引发这些恐怖事件的因素。这颗心没调伏就会有很多分别念,造很多恶业,然后就开始制造很多很多的恐怖外境,让自己的心又陷入恐怖之中。所以这一切真正仔细分析时,就是心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一场恐怖的电影,并不断上演,此时就可以看出这一切虚幻性,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如果能够安住自己的心,了知它的本性,醒悟了,这一切就没有了。

  所以佛法中把一切山河大地等器世界,一切有情世界,一切的善法和恶法,安乐和痛苦全部归摄在一颗心上,如果调伏了这颗心,一切都调伏了。所以三界当中最恐怖的就是这颗心,我们一定要调心。

  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个科判讲的是诸害由心生,一切的危害由心而生;第二个科判是诸善由心生,一切善法也是由心所生。一切善法此处用六度来表示,六度的修行都依靠心,六度的圆满与否也是在心上面来安立的。

  丑一、布施度。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有些人理解布施度圆满的标准是这样:所谓的布施,就是要把东西布施给众生,满足众生的需求。如果布施度要圆满了,应该说是要满足一切众生愿望,要让一切众生都脱离贫穷的状态,才能叫做施度圆满。如果遣除了众生的饥贫才圆满布施度,那么现在我们在城市、乡村,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饥饿贫穷的人,这些人根本没有彻底得到满足,还在饥贫之中,那么以前的佛是怎么成就佛果的?

  佛陀是圆满布施度之后才成就的,如果现在还有看到饥贫,就说明佛的布施度没有圆满。如果布施度没圆满,又怎么成佛?我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认为的布施,是使众生得到财物上的满足;而布施度圆满,就是满足一切众生的需要,遣除了一切众生的饥贫。如果这样,那么圆满布施度时,在社会上就看不到饥贫者,但是现在还可以看到饥贫者,就反证佛的布施度没有圆满,佛没有成佛。

  如果我们这样认为就会出现这样的疑惑,或者说把布施安立在外境上就会有这样的过失,下面进一步回答:布施度依心。因此布施度圆不圆满,是以心来作标准,而不是在外境上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遣除一切众生的饥贫。

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

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所谓的布施度圆满是把身、财和果德舍予众生的心圆满了,此处有三个所布施的对境,一、舍身体;二、财富;三、果德。

  众生对财富都很执著,如果能够把一切财富都布施了,对财富没有一点执著了,以此施舍心就断除了对财富的贪执。但是和财富相比,凡夫对身体的执著更强烈。如果菩萨把身体也布施给众生,就说明他对身体的执著也断除了。凡夫人为了得到财富会拼命去赚钱,但是为了保住身体,可以舍弃财富,如果为了后世,他就可以舍弃身体。比如,他知道我如果舍弃了身体,后世会过得更好,因为依此身造了很多的善业,即便此身死了,我会换成一个新的身体过更好的生活。为了后世的圆满,后世有更多的果德,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多的享受,所以他愿意舍弃身体。如果能将自己的修习引发到对后世异熟果的财富、功德上,或者说布施圆满的果上,我也可以布施给众生,那就说明真正圆满了布施众生的心。

  首先是财富,他能够布施;第二个是身体,他能够布施;第三个能够引发后世,也就是生生世世都能够成就殊胜安乐的善根功德,他也能够布施,比如回向善根,我要把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成就觉悟之果,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

  修行者和世间人不之处在于,世间上的人修行主要的是为了财富和保养自己的身体;修行人是为了累积功德。对于一个真正懂因果的人来讲,对于善业重视度远远超胜对身体和财富。

  在凡夫人阶段,执著的是财富、名声、身体等;如果一旦坚信因果后,重点就会转移,他了知生命、身体生生世世都会有,如果做了善业,你会舍弃这个不如意的身体,得到一个更好的身体,比如转到天界,天人完美的身体就是造作善业而来,有善业就会得到天人的身体和天人的享受。所以坚信因果的人对于现在的不如意的身体、经常生病的身体,他不会留恋,而对于善根和以后的功德将是一个新的执著。但是如果能够把果德回向众生,根本不执著善根功德,连菩萨道的修行善法在内,或者让众生感受觉悟、让众生成佛的想法在内都放弃,都施予众生,那我们说他还有什么不可放弃的呢?从外在的财富,自己的身体,乃至于心里的善根功德全部都已经布施了,有这样一种布施众生的心,就说明他究竟远离一切悭吝,是真的放下了。

  “经说施度圆”: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修行者,能够完全舍弃一切财富、身体、果法,这个时候他的布施度就圆满了。所以真正的布施度圆满是依心而安立的,不是依靠外境。所以一切善法依心就是圆满的,并没有真正从外境上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但是符合布施度圆满的标准:就是把自己所珍爱、所执著的东西都愿意布施众生,可以把一切善根布施众生,把自己的身体布施众生,把财物布施众生,这就是布施度圆满的标志。布施度圆不圆满并不是说在外境上有没有贫穷可怜的人,而是这个布施修行者是不是愿意把一切布施给众生,如果做到了,就是布施度已经圆满了。

  所以,布施度依心而安立,不是靠外境而安立。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平时我们在做布施时,主要的目标是为打破悭吝之心,因为我们对财富等东西多多少少都有一种悭吝,认为这个是我的东西、我的钱财、我的善根,所以只能我来用,或者和我相关的人来用,其他众生和不相关的众生,或者怨敌就不能使用。修布施的必要就是打破这种悭吝的想法,我们就是要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布施众生。这里面也有利他的成分,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在真正布施时,为了众生可以舍弃一切,所以这也是打破我爱执、打破悭吝心的一种修法。如果通过修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对财富、身体、还是一切的善根都没有悭吝了,都已经做到了,布施度就已经圆满了。

  所以,布施度是依心安立的,而不是从外境上安立的。布施度是这样,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全都是依心安立,所以最后总结:一切的善法都是依心而立,而不是由外境安立。

  作为佛教修行人、大乘修行者,外在的行为是次要的,主要目标是想方设法地调伏自己的心,心一旦调伏了,一切就调伏了。在大乘修行中,调伏心是一种很殊胜的法门,我们在学习时要深入体会其中的精髓,要把方向由外转内,以前是调伏外境,现在要调伏自心,心调伏了,外境也就调伏了。如果单单把目标放在外境上,内心无论如何也是调伏不了的,后面讲安忍度时,这个问题还有很好的比喻说明。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第47课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第64课
 《入菩萨行论》第80课
 《入菩萨行论》第32课
 《入菩萨行论》第08课
 《入菩萨行论》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第13课
 《入菩萨行论》第56课
 《入菩萨行论》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第42课
 《入菩萨行论》第09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妙法莲华经讲记 讲述经题[栏目:智谕法师]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二课 教理[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九册]
 对于佛教会之观念[栏目:太虚法师]
 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栏目:曾琦云居士]
 曹洞宗五位君臣[栏目:禅宗·曹洞宗]
 持戒的功德和犯戒的过患[栏目:持戒]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三 3 念头的观察[栏目:宽见法师]
 涅槃如熄火[栏目:般若]
 菩萨戒是养育三世诸佛的摇篮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千方百计,不合天意[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