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第13课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7

《入菩萨行论》第13课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程,现在讲第二个科判: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首先讲加行的所缘非常广大,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殊胜福德。

  辛一、加行所缘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前面讲过菩提心非常珍贵,能够产生是非常罕见的,既然菩提心如此珍贵,其能力也应该与众不同,就像既难得又珍贵的如意宝,一旦得到,所获利益也是超胜的。“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珍贵的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的安乐之因。我们也是众生之一,如果自己想获得一切安乐,就必须修持菩提心;如果想让众生获得安乐,也必须修持菩提心。因为所有安乐果的产生必须依靠殊胜的因——善法。菩提心本身就是非常清净的善法,已经把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等等导致痛苦的不合理心态完全消灭了,所以菩提心不仅能让自己也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殊胜的快乐。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的安乐之因,不论是想获得轮回中的安乐,还是获得出世间的安乐,都需要修持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究竟怎样让众生获得安乐呢?因为菩提心是非常清净的善法的缘故,相续中有了这种清净的善法,就会成就非常殊胜的安乐。这种安乐属于异熟果,不一定马上成熟,到下一世或后世则可成熟。

  一定要等到下世或后世才能成熟吗?今生当中能不能成熟?实际上依靠强大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安乐果也能在今生成熟。

  如果果报不在今生成熟,菩提心对我们还有利益吗?假如菩提心能够在相续中产生,那么我们在面对很多责难、痛苦时,因为心中有非常清净的菩提心,就能够安忍一切违缘,不会对内心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有了菩提心,心态会非常安静平和,这也是安乐的因。安乐主要来自于内心,内心快乐则一切快乐;内心不快乐,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也不可能快乐。菩提心能够让我们的内心非常宁静,发了菩提心的人不会有怨敌,也不会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所有的怨敌就都消失了。菩提心能够让我们今生快乐、来世快乐,也能够让我们获得从轮回中解脱的快乐,所有安乐都是从菩提心而来的,所以颂词说“众生安乐因”。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就知道菩提心的利益的确非常广大。

  第二句颂词“除苦妙甘霖”:菩提心就如妙甘霖一样,能够遣除众生一切身心的痛苦。通过菩提心的力量,今生、后世或者轮回中的痛苦都可以遣除。很多传记中记载,一些修持菩提心有素的大德,能够通过菩提心的修法遣除众生的痛苦。有的通过自他相换消除众生的痛苦,有的去除了大面积的瘟疫,此类故事在汉地、藏地、印度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都有描述,所以对于菩提心能够消除痛苦这一点,是根本不需要怀疑的。

  我们应先了知“除苦妙甘霖”中的“苦”是如何产生的:引发众生痛苦的根源来自于罪业,罪业的根源来自于自我,而菩提心是放下自我、打开心胸、对一切众生开放的心态,如果能够生起菩提心,就不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如果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就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去造罪业,没造罪业就不可能感受痛苦。所以如果我们的内心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有效息灭将来的痛苦,而且菩提心是成佛的因缘,通过菩提心完全可以消除成佛过程中的所有苦因,也可以说菩提心消除的是究竟的苦因。

  世间也有很多菩提心消除痛苦的例子:有些看病吃药都没有效果的重病患者,通过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绝症竟奇迹般痊愈了。当然不是所有重病人都可通过菩提心修法获得痊愈,毕竟每个人的因缘、修行力量、根基和意乐都不相同,但是的确有很多人通过修菩提心治愈了绝症,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此外,通过修持菩提心,向众生敞开了自己的心胸之后,也可以有效地治愈很多心理疾病,遣除心理上的疾苦。许多心理疾病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时就可以完全消除,自己的心会非常健康、清净、伟大。这就是对“除苦妙甘霖”的诠释。

  “其福何能量”:菩提心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呢?菩提心的所缘如此广大,本体如此清净,所以福德是无法衡量的。上师在讲记中说,菩提心的福德乃至以佛陀的智慧都无法衡量。佛陀是遍智,但佛陀以无量的智慧来衡量菩提心时,也无法得出菩提心有限量的结论,所以说无法衡量。菩提心的本体是无量的,佛陀的智慧也是无量的,以彼无量衡量此无量,以我们的分别念难以思维。可以这样理解:以佛陀的智慧衡量时,无法测度出菩提心福德的界限(比如在某个界限内,菩提心的福德到此为止,超出这个范围,菩提心的福德就无法企及),也无法看到菩提心的福德有限量,因此说明菩提心的福德利益非常巨大。佛陀的智慧是无法衡量的,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法衡量的,以有限量的分别心去衡量不可思议的法,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唯有诚信佛语。既然无量的佛智也无法衡量出菩提心的边际,因此菩提心的福德的确非常巨大。

  〖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心,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如前分析,菩提心是所有众生安乐之因。每个众生都想获得快乐,发了菩提心的人也想让众生获得快乐,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认真对待菩提心这个伟大清净的修法,不能把它单纯地看作前行,或者当作一个不了义的修法,实际上菩提心修圆满就是成佛,菩提心修法非常重要。因此,要让自他都获得快乐,必须要坚持菩提心。

  “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也是珍宝菩提心”:“有情痛苦的重疾”一方面是指众生身心痛苦等苦果,另一方面是指相续中的三毒烦恼等苦因。三毒烦恼会连续不断地让众生感受种种身心痛苦,而此烦恼的正对治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有效对治三毒。如果三毒这个根本病因已经去除,就不可能再在身心上感受痛苦。所以不管是表相上的痛苦,还是深层次的苦因,以修持菩提心的方式都完全可以对治,所以观察之后得出结论:“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其福德非常巨大,无法衡量。

  〖《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菩提心的福德是一种心法而非色法,因是心法之缘故,不以色法的方式显现。倘若菩提心的福德能够以色法的方式来显现,则周遍整个虚空界也无法容纳。就是说,菩提心的福德不以色法的方式在外相上显现,而是以心法种子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中,它会逐渐释放出功德。所以菩提心一方面让身心有所转变,另一方面它释放出功德后能让整个世界都有所转变,因此菩提心的因缘一旦成熟,其效力是不可思议的。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其福报就完全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何况精进地利益有情呢?此处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要了知供佛的功德有多大;第二、要明白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也胜过供养诸佛的功德;第三、如果不仅思维了,而且在行为上真正开始精进利益众生,那么福报就更大了。

  首先讲第一层意思。供佛的功德有多大?佛陀是最殊胜的量士夫、一切圣者之王,佛陀的相续中具足无量的福德,因供养对境非常殊胜之缘故,供养佛陀能得到无量的功德。在《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中记载了很多供养佛陀的故事:有人看到佛陀生起了一念欢喜心,供养的东西就是一杯水、一口饭,甚至一点泥土,一方面因为供养时的发心很清净,一方面因为佛陀是所有圣者之王、所有福德的主尊,因此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功德。

  以阿育王的公案为例:阿育王的福德很大,开始他以暴力征服了整个印度,后来对佛教产生了信心而大兴佛法,在南瞻部洲役使非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中国也有好几处阿育王塔,由此可知阿育王是福报极大的施主。那么他的大福报因缘是什么呢?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和侍者外出化缘,路上遇到几个小孩正在玩泥巴,用泥土做仓库、粮食、如意宝等等,其中一个小孩看到佛陀生起了欢喜心,想把用泥土做成的如意宝供养佛陀,但是他个子很矮,就踩在另一个伙伴的肩膀上,想把自己手中的“如意宝”放在佛的钵盂中,佛陀俯身接受了供养,然后把泥土交给阿难尊者,让他涂抹佛住的房子,刚好涂满了一面墙。佛陀授记供养泥土的小孩以此功德,以后会成为国王广弘佛法,供佛时所踩的小伙伴以后会成为大臣辅佐他。从这个以泥土供佛的公案中可知,供佛的功德确实非常殊胜。

  在《贤愚经》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以光滑的石头供佛、以一枚金钱供佛都得到了殊胜的果报。由此可知,因佛陀是殊胜福田之缘故,缘佛供养能得到非常广大的福报。虽然现在佛陀圆寂了,但如果供养佛的舍利、佛的形象,如佛堂中的铜像、纸像、唐卡等,能够生起真佛之想,照样可得到很大的福德。我们的心胸可以再开阔一点,不仅仅是供养佛堂里的佛,在供养时观想把所有的供品供养十方刹土中的佛,这样也能得到很大的功德,总之供养佛陀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第二层意思:“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仅仅思维利益众生,此功德已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佛陀以利益众生为主要事业,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佛陀不会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佛陀才发了菩提心,因此利益众生是最靠近成佛、靠近实相的一种殊胜方便。如果发菩提心供养佛陀,其功德可成为成佛的资粮。如果在供佛时未发成佛之心,只能成为成佛的间接助缘,成为成佛的远因而非近因。缘佛所做的供养必定还是会成佛的,但仅靠远因不能成佛。供佛只是成佛的间接之因,不能成为直接之因,而利益众生靠近佛的事业,佛陀是为了利益众生才发心成佛的,在佛陀所有的事业中以利益众生为主。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也如是说,真正大乘菩萨的所为最主要是利益众生。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已经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

  如果对供佛的功德有定解,我们就会惊叹:思维利益众生的功德竟然这么大!平时我们非常重视佛陀,最看不起的就是众生,我们认为佛陀与众生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于是经常对佛陀恭敬有加,对众生却经常看不起,嘲弄众生,甚至伤害众生等等。实际上我们如果能够思维利益众生,其福德远远胜过供佛的功德,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佛经和论典中再再宣讲的,如果我们诚信佛语、菩萨语,就应诚信利益众生的福德的确非常巨大。

  通过学习这个颂词或是《入行论》的教授,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心态,一方面知道菩提心很殊胜,一定要发菩提心;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对众生的看法。虽然《入行论》后面还有很多教授转变我们对众生的看法,但是现在就已经开始让我们转变了:众生实际上是个大福田,如果能够利益众生,就能够得到巨大的福德。甚至于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其福德就已经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这是第二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不仅思维利益众生,而且在行为上也精进利益众生,功德就更大了。结合三层意思,我们就知道一定要发心利益众生,受持行菩提心,因为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确非常巨大。

  行菩提心有时是很广大的事业,有时就是我们身边举手之劳的小事:对需要帮助的众生伸出援手,给予物质方面的接济、语言上的安慰;对不了知法义的众生,以清净心对他们讲解,让他们知晓法义。以实际行动来帮助众生,只要自己发心清净,所得到的利益远远超过以希求喝彩、回报而去利他的福德。如果带着功利心去帮助他人,所得到的福报就很小。为什么呢?因为受到了功利心的束缚,功德就无法无限地扩展。但是如果以清净的发心去帮助众生,虽然当下未得到什么,但以此颂词的教授即可了知,受持行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在思考问题、做事时,不要因小失大。心态很清净、圆满、广大,所得到的福德就广大;如果心态很狭隘,所得到的功德就微乎其微。因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功德因心态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体现出学法和不学法的差别,以前不学法,当然就只会为自己、为家庭考虑,认为不考虑众生自己就能够过得更好一点,如果考虑了众生自己就会过得很悲惨。其实如果真正一心一意为众生考虑、帮助众生,所获功德利益反而是最大的,因为没有自我的束缚,打破束缚后功德可以增长无穷倍,这就是规律。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也胜过供养佛陀,将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的事业上,更为超胜也就不必说了。〗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已经胜过了供养佛陀的功德,如果能把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的事业上,自然就更加超胜无需多言了。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利益众生:以清净的发心放生时,想到众生从屠刀下得到了解脱,感到很高兴;在众生耳边念佛号,想到它们能因听闻佛号的功德以后会转为人身、遇到佛法而走向解脱,也替它们高兴。诸如此类利益众生都是在成办令佛欢喜的事情。有时道友与道友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一些钱财物质、给予一些安慰,实际上也是在相互利益众生。有些人遇到事情时容易退失信心,就安慰他一下,拉一把,他就可能战胜违缘;有时在学法的过程中,有些人缺少顺缘,就帮助他们成办顺缘,如上师经常提到的,提供自己的房子做道场等等。只要能够帮助其他众生生起菩提心、善心,自己就能得到最大、最多的功德。

  在如何行持菩提心方面,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利益众生有很多方便,只不过有时我们把眼光投放在佛菩萨的事业上,佛菩萨利他的事业很广大,我们做不到;实际上我们身边有很多可做之事,只不过没有清净智慧观察不到,或者眼高手低,不愿意做小事,错过很多机缘。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在很多方面利益众生;如果去利益众生,上述所讲的超胜功德我们都可以获得。

  〖《三摩地王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胝那由他刹土”指无量刹土、非常多的刹土。在一个刹土中有很多的供品,俱胝那由他刹土更是有无量的供品。比如地球上有黄金、白银、钻石等宝藏,有森林等很多资源,都可以观想作为供品。以俱胝那由他刹土的无量供品恒时地供养圣士(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其福德不及修习慈心之一分——上师在注释中讲,连修习慈心的百分之一(有的也讲八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到。慈心是愿众生得乐的心,修慈心主要就是愿众生都能够获得快乐。利益众生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超过了以无量的供品恒时供养圣者的功德,对这个观点一定要产生信解。加行所缘非常广大,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巨大的善根。

  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第一个颂词首先讲众生的颠倒行为。众生是怎样安住在颠倒行为中的呢?“众生欲除苦”是每个众生的想法,上至天人下至地狱众生,或者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总统,还是在地上爬行的蚂蚁或蚯蚓,每一个众生都不想感受痛苦,都想遣除痛苦,但遣除痛苦的行为却恰恰是颠倒的——“反行痛苦因”。如果想要遣除痛苦,就应该断绝恶业与恶行,但实际上众生却以行持恶业的方式来遣除痛苦。如通过杀生害命牟取暴利,以此遣除贫穷的痛苦。这是很大的颠倒,杀生害命是痛苦的因,不但没办法实现遣除痛苦的目的,反而让自己感受更大的痛苦。表面上看,通过杀生害命得到了钱财,得到了可食用的肉食,实际上却已种下了长久的苦因。做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高智商的人类具有思维长远利益的能力,我们不能为了获取当下一点利益而失去长远的利益。众生永远不想受苦,反而造下了反复受苦的因,这是极大的愚痴与颠倒。从除苦角度看,众生的所愿与所行是背道而驰的。

  从求乐的角度观察,所愿所行也是背道而驰的——“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没有智慧的愚者非常想追求安乐,但是在追求安乐时,反而将快乐犹如仇敌一样毁灭了。因为快乐来自善业,没有善业无法获得快乐,但众生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行持善业,反而造了很多恶业,没有做善业又怎么可能获得快乐呢?结果好像消灭仇人一样,把快乐像仇敌一般灭掉了,最后根本没办法获得快乐,这是从求乐的角度,对所愿所行背道而驰的形象比喻。

  接下来讲菩萨对众生发慈悲心,在智慧的摄持下去帮助众生,具足了大慈大悲和大智慧,所以菩提心是非常值得赞叹的,菩萨的加行也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归摄前面的颂词,众生想快乐却没有种乐因,导致今生中缺乏快乐;因为没有断除苦因,所以生生世世都具足许多痛苦。

  “足以众安乐”,菩萨对众生以慈心对待,慈心就是予乐的心态,菩萨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安乐,为了实践这个目标而广积善行。

  “断彼一切苦”就是悲心,即拔苦的心态,以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为法相,拔苦予乐就是慈悲的不共法相。菩萨看到众生的痛苦无法忍受发起了悲心,为了拔除众生的痛苦开始加行。

  “更复尽其痴”——菩萨要完全打破导致众生所愿与所行背道而驰的愚痴心态,让众生真正获得离苦得乐的果位。众生的愚痴是什么呢?如前所说,众生的愚痴无外乎业果愚与真实意愚两种。业果愚是对业因果方面的愚痴,不了知业和果之间的关系,导致所愿所行背道而驰。真实意的愚痴是指对无我空性不了知,本来无我却认为有我,对真实意的愚痴导致众生围绕自我造了很多罪业。有了业果愚和真实意愚,众生就没办法认清实相,以至沦落到悲惨的境地。菩萨为了让我们了知业果,遣除业果愚痴而宣讲因果不虚的道理;为遣除真实意的愚痴而宣讲无我与空性的道理,这就是菩提心的加行——是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清净智慧的加行。

  “宁有等此善”——在所有善法中难道还有比这更殊胜的善法吗?世间什么善法能够让众生得到安乐、断除痛苦,并且能够让众生去除愚痴?世间任何善法都做不到,只有菩提心的加行能够让众生成办此三大利益。

  “安得似此友”——在所有的友伴中是否有像菩提心这样的友伴呢?世间的友伴通常带有很强烈的功利性,交友要先看对方能带来何种好处,有什么能利用的资源等等,当然不是所有世间朋友都如此。世间也有“有茶有酒多兄弟,危难何曾见一人”的说法,这是对世间亲友具有很强功利性的真实写照。大家理应了知菩提心与这样的亲友完全不同,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舍弃你,无论富裕或贫穷,菩提心都一直在利益你,所以“安得似此友”。众生要找一个最可靠的友人,那就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与菩提心为伴,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孤独,也不会痛苦。当我们痛苦时,菩提心会安慰我们,一想到菩提心,想到菩提心的伟大清净,自己就会从不良的心态中脱离出来。

  “岂有如此福”——在所有的福德中,完全找不到像菩提心这么强大的福德。众生都喜欢福德,如果想要很快、很容易地积累大福德,那就是发菩提心,因为它的所缘非常广大,所以没有比菩提心更殊胜的福德。

  〖作为众生,尽管有想丢弃痛苦的心念,可是由于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反而屡屡奔波造罪〗这是进一步让我们了知众生的可怜之处。我们学习这个论典,不仅要观察其他众生还要反观自己,我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想离开痛苦的心念,但是因为以前没有学佛,现在学佛也不深,没有深广敏锐的智慧,对因果取舍之道茫然不知,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没有钱是贫穷痛苦的因,不否认这是一个因,但它是近因而非主因,我们相续中的不善业才是主因或远因,因为不善业导致我们在今生没有能力拥有很多钱财,因为没有钱财之缘故,导致现在很痛苦。不善业与没有钱二者一个是主要因,一个是次要因,需要分清主次。我们不了知还有远因即主要因,往往把次要因即眼前因当成唯一因,所以就认为只要有钱就是解决贫穷的因,就能摆脱贫穷的痛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拚命想赚钱。但是因为没考虑到相续中不善业这个主因,再怎么努力也赚不到钱。如果仅凭求财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每个人在外工作都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获得财富的心愿,但最后有的人能够实现,有的人就实现不了,这就是现实。所以要知道痛苦的因是不善业,如果对此不了知,反而屡屡奔波造罪,如前所讲,必然所愿与所行背道而驰。

  换一个角度说,〖虽然也想得到快乐,却全然不晓得快乐的方法,以这样的无明愚痴而弃离善业,结果将自己的安乐象怨敌一样毁灭。〗我们想得到快乐,但是不知道获得快乐的方法。前面讲过,有些人认为:得到快乐就是享用衣食、拥有住房及其它资具;有时候修炼禅定、练习瑜伽,身心也能快乐,通过这些方式快乐就自然具足了,其实这些方法只是快乐的次要因缘而不是主要因缘。快乐的主要因缘是善业,如果内心有善业,这些次要的因缘很容易具足;如果没有或缺少善业,这些次要的因缘很难以具足。所以,众生不知道获得快乐的方法,因无明愚痴而弃离十善法,结果把自己的快乐像怨敌一样完全毁灭,根本找不到快乐,今生找不到,来世也会越来越悲惨。

  〖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这些众生,怀着大慈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菩萨的心量深广无边,所缘是所有众生,发愿的对境不仅仅是眼前几个可怜的乞丐,或是战争中境况悲惨的众生,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利益。即便是现在高高在上的梵天帝释,也被无明痛苦所折磨。菩萨知道众生没有离开无明就不可能离开痛苦,都会有痛苦的问题,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要了知众生的痛苦,必须对三苦有所了解。有些苦以苦为苦性;有些苦以变化为苦性;有些苦以苦因为苦性,一切众生没有不处在苦苦、变苦、行苦三种痛苦之中的。菩萨了知这些情况并对所有众生平等发起利益之心。并不是这个众生很富裕就不是菩萨发愿的对象,富裕属于一种变苦,其快乐是以变坏为苦的,菩萨仍然对他生起大悲心;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众生,菩萨怀着大悲心用一切快乐尽量满足他们,然后让他们修持快乐的因缘十善业、断除痛苦的来源十恶业。以大慈心用快乐满足众生,以大悲心解除众生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众生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所以菩萨会经常对众生讲法、宣讲苦乐之道,这就是上师仁波切为什么经常传法的原因。众生听了法义之后,明了取舍之道,知道苦乐之因,自然而然就对所取、所舍的事情清清楚楚,知道之后励力行持,一方面可以遣除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一方面在了知苦乐之因后去实践,真正可以从愚痴中脱离出来。所以菩萨给众生宣讲正法,让众生了知取舍之道,这就是对众生最大的帮助。

  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善业?哪有能这般利济帮助的亲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之事呢?〗基于以上几个因素,所以没有能与菩提心相提并论的善法,所有的善业无法和菩提心加行的善业相比,也没有能够这样利益帮助我们的亲友。因为菩萨可以完全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完全能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完全能够遣除众生相续中的愚痴,这样的亲友在整个世间是找不到的。“依之生起福德之事”是指除了菩提心之外,没有一个法能够具足此加行的福德,如前科判所说“其他无有此加行”,这样的加行只有菩提心才有,其它的善法完全不具足。所以通过学习“菩提心的利益”这一品,我们就完全了知菩提心究竟有什么利益,就知道菩提心的功德与利益真是太殊胜了!无论如何要开始修菩提心并坚持菩提心,无论如何要传扬菩提心,让众生都能够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让众生都逐渐具足菩提心。作为一个菩萨,这是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第一、自行利益;第二、殊胜施主;第三、殊胜福田;第四、不为痛苦所害;第五、成为应理处与皈依处。

  己一、自行利益

  自行利益的意思是:菩萨不需要任何人嘱托,自然而然去行持利益众生的事情。因为菩萨生起了菩提心,认为利益众生是唯一应做之事,虽然没有受任何人的嘱托,也会自觉去做利他之事。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此颂词是从对比的角度进行宣讲。“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并铭记于心,有机会就酬答恩人,世间人就说这是一个知恩报恩的人;虽然知道他人给予自己很多帮助,但现在能力有限无法报答,只好把这份恩德记在心中,这是知恩没有报恩;知恩且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报恩就为人所称赞。如果酬答恩人的善心尚且应称赞,“何况未受托”?菩萨没有受任何人的嘱托,没有因为别人对自己施恩,为了报恩才去帮助众生。虽然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的确有观想一切众生为自己母亲的一种知恩报恩的修法,但这种修法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力,实际情况中菩萨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因为感恩图报然后去回报众生。菩萨是以自主的方式心甘情愿去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未受托”的意思。

  “菩萨自乐为”:菩萨没有受谁嘱托,心甘情愿去做利乐众生的事情,岂不是更加值得赞叹?世人感恩图报尚且赞叹有加,那么菩萨利益众生没有以想获得回报为前提,纯粹心甘情愿地帮助众生,当然更加应该赞叹。当然如前所说,菩萨不是为了得到赞叹才去利益众生的。但是对我们而言,该赞叹之处理应赞叹。因为赞叹此种善行,就说明我们对菩萨的利他行为非常认同。一方面我们生起随喜能得到功德利益,另一方面此殊胜修法如果大家都知道、都来赞叹,就都愿意去行持。比如世间的好人好事通过媒体报道后,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善法宣扬得很圆满,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大家都会愿意做好事。因此对菩萨而言,并不在乎别人赞叹与否;但是对我们而言,如果很多人都来赞叹菩萨的行为,其他人就会深受鼓舞、深受启发,当自己有利益众生的机会的时候,就会非常愿意做、愿意成为菩萨。因此,对菩萨行的赞叹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菩萨行本来就是应赞之处。大乘的很多经典、论典都赞叹了菩萨的行为、菩萨的发心。在弥勒菩萨造的《经庄严论》中,从头到尾都在赞叹菩萨的不共功德,赞叹菩萨超胜小乘的功德,赞叹菩萨广大意乐的发心,赞叹菩萨的行为......所以我们学完之后就觉得:应该发大乘心,应该趋入菩萨行。因为菩萨的发心、行为的确太清净、太殊胜了!如是赞叹之后,学习的人就会非常愿意趋入。《入行论》也如是宣讲,对于自行利益众生的菩萨应该高度赞叹。

  〖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是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的利乐众生的菩萨了。〗任何一个世间人如果有感恩图报之心,人格比较贤善,就会为人所称赞:“这个人人品很好,能够知恩报恩。”如果受人恩惠,反而恩将仇报,那么肯定被世间人唾弃与呵责。对于感恩图报的人尚且应该赞叹,更何况没有受过任何嘱托、心甘情愿发心利益众生的菩萨,就更应该值得赞叹了。赞叹的理由与前面分析颂词时相同,本课就讲到这里。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第12课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第14课
 《入菩萨行论》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第44课
 《入菩萨行论》第82课
 《入菩萨行论》第06课
 《入菩萨行论》第05课
 《入菩萨行论》第55课
 《入菩萨行论》第80课
 《入菩萨行论》第50课
 《入菩萨行论》第42课
 《入菩萨行论》第48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二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相应5经 善语为胜利经[栏目:相应部 11.帝释相应]
 法的医疗--内观治病的个案 二、马哈希尊者所述的两个案例[栏目:马哈希法师]
 净土法门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栏目:慈法法师]
 受五戒后可否搭缦衣?[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宗密的洪州观[栏目:董群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