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试说菩提心(续智)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3

试说菩提心
续智
闽南佛学

  前言
  在中国这个号称大乘佛法之邦的国度,凡稍有接触佛法,懂点佛法常识的人都知道“菩提心”这个名词。翻开大乘经论,更随处可见菩提心的重要,如《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密严经》说:“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能长养—切众生种种白法犹如田地;能圆满一切意乐犹如宝瓶;能摧烦恼敌犹如戈矛。”《菩提心义经》又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等等。
  然而菩提心究竟为何物呢?大多数人除’厂知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众生愿成佛”就是菩提心这个定义外,至于它在大乘佛法中的位置、功德、利益、种类及其修学等多半不清楚。笔者对此亦多不了解,由于不知菩提心而其又是如此的关键和重要,故利用课余时间听、读有关这方面的磁带、书籍写下了此文。
  一、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标志
  《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佛说二种大乘,渭波罗密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人门唯菩提心,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地,退失大乘……故于最初人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此心安立。”此中明确地指出菩提心是衡量大乘的标志,其它般若、禅定等六度及神通都不是区别大乘与声闻、缘觉乘之法。
  因小乘圣者由观世间缘起、无常、苦、无我亦能证达般若空性,此空性虽被中观派行者呵斥为“毛孔空”,然究其体性而言,此空与中观派之“太虚空”是不二的,只在相、用上后者比前者更大、更彻底、更圆满而已。因此般若空性是三乘共通之法。禅定分为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两大部类。世间禅者如四禅八定,此不但是大小乘共通之道,且通于凡夫外道;出世间,的解脱禅亦能通大通小。至高无上的般若空性与禅定尚不能用来区分大小乘法,余之四度就更不用说了。神通是修学佛道的副产品,度生的—种工具,同时是神仙们的高超技艺,故而神通亦是二家五乘共有的,不能用来划分大小乘法。
  唯有菩提心才是外道、小乘圣者所无的。经中告诉我们说:“若有众生等,欲转于*轮,欲触上菩提,须发菩提心。”因发厂菩提心的行者方可为大乘菩萨、如来子,其所修一切善法功德均能迅猛增长,超特声闻等二乘及世间一切善法之功德,他所修的弹、净、律、密等才算是大乘之法,那时的布施才是大乘的布施,持戒、忍辱乃至般若亦才算人大乘数,是故菩提心是大小乘人的区别法,也是安立一切佛法根本之法,所以说菩提心是人大乘之门的标志。
  二、菩提心的功德试说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菩萨,他所求的是无上佛道,所要度的是法界中一切有情,而非一个十个,或者百个干个,由其向上所求的是至极无上,向下所化者是无量无边,以其无限量的心,求无上果,度无量众,故菩提心的功德胜利也是无上无量的。对此,诸大乘经论都盛赞不已,譬如《勇施请问经》说:“发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色相尽虚空界悉充满犹复盈溢不能空。”《入菩萨行论》说:“仅唯发起饶益心,犹胜供养诸如来,况于无余众有情,勤作利益安乐事。”又说:“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刹那能焚诸罪尽无余。”《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由初发心求菩提故,所摄善法比余一切所摄善法有二种胜:一者因胜,二者果胜。渭诸菩萨所摄善法,皆是无上正等菩萨能证因故,所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余一切声闻独觉所摄善法尚为殊胜,何况比余一切有情所摄善法。”《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大集经·海慧菩萨品》又说:“若能发菩提心,是则能胜一切乘,能净——切众生心,亦能演说无上道。”大乘经典中,称赞菩提心的经文,真是举不举。总之,说提心的功德,诸大乘经论都以最胜、最高、最上、最妙、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等来赞叹。综其所赞之功德,大略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菩提心者堪称如来子,应受众生尊敬供养。
  二、发菩提心者能速灭渚罪,一切魇魅鬼神不能恼乱。
  三、发菩提心者,一切善法功德利益超特三乘圣者,速登佛地。
  四、发菩提心者,能成就与佛同等的智慧辩才。
  总而言之,菩提心是统摄大乘—切教法的关键,是含容一切功德的大宝藏,是菩萨广大行的最可靠、最有力的支柱,因此修菩提心即是成佛最妙的方法,是修学菩萨道的核心。
  三、菩提心的种类
  根据修行的深浅层次和觉悟的不同,一般将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类。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所谓愿菩提心,即是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宏大之愿。菩提心愿最初是怎样引发的呢?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有四种情况:一、行者由于看见或听见诸佛菩萨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的威力,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此发起大菩提心;二、从说法的法师处听到或渎涌到菩萨藏教法,深生信解,为得如来敞妙智故,发起菩提心;三、看到菩萨藏教法将要冥灭而不忍,心中发起住持正法的大愿。即为灭除无量众生大苦,护持正法,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而发心;四、看见末劫众生愚痴无智,悭贪嫉妒,被诸烦恼所缠,身心恼乱,于佛法多渚不信,见此情况发起大菩提心,度无量有情修学佛法。可见发菩提心不是为厂求名求利,而皆为兴教利生,求证徘果故发心,电唯有此发心才称正因发心,为真正的菩提愿心。
  有了愿力,修就有了方向、目标,而不致于误入迷途。但仅有愿而不见于行,方向再正确、目标再好电无济于事,只是空口说白话,自欺欺人、乃至欺佛。因此行者发菩提心后就要付出行动,发出真实利益众生的实际行为,这种行为就称为菩提行,此菩提行是指修行者发菩提心后,受学菩萨戒法,并依戒法而做的一切利生事业。菩萨戒主要有六重二十八轻(在家)和十重四十八轻(出家)两种,将其扩而展之可说是八万四千种,归而纳之不出慈悲喜舍和四摄六度。由于无量劫来众生惯于利己,习气牢固坚深,所以要想做到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精神是非常难的。故而要行菩萨道就得从助人于难、给人欢喜、给人快乐、予人方便、拔人于苦做起,如此常行不懈,渐渐熏习,自可巩固加深悲心大愿,成就菩提大行。
  胜义菩提心又名大圆觉、佛性等,指行者离开能所对待,对空性有了直接体验,即已契证真如实相,真实体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心中不再有美丑、亲疏、贤愚、好坏、青黄等种种差别之州,洞达一切诸法皆是缘起如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所来亦无所去,且又能随缘应化众生。证得胜义菩提心之行者便位居菩萨初地,此时菩萨开始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精神,在般若空性的指导下,广行六度万行,速消五盖障,迅速趣人事理圆融,即福慧不二、悲智不二、空有不二、胜俗不二的境地,最终成就佛道。
  菩提心愿与行力虽然难能可贵,然而行者在此阶段未契本觉空性,还有分别对待,因此其所修虽是成佛之因,但其近期之果却仅限于人天福报,是有漏的,故叫世俗菩提心。本文下面所讨论的菩提心的修持亦是指此世俗菩提心。
  四、菩提心的修习方法
  菩提心的修习方法,据藏传主要有两—是广行派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七知—是深观派寂天菩萨所传之自他相换
  一、七知法:即知母、念恩、报恩、大慈、大悲、增上意乐和菩提心七种法,这七种是前前为后后作因,故又叫七因果法。
  其以大悲为根本,以知母、念恩、报恩为菩提心之所依,以大慈、大悲和增上意乐为菩提心之正修,以菩提心为果,下面试一一‘论述。
  1、生起菩提心的所依一知母、念恩、报恩
  发菩提心的菩萨是要下化一切众生,而自己对这些众生是有亲有怨,有生有疏,有仇有恨,要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心态,修菩提心,首先就要对一切众生作平等想。   
  所谓平等想就是在己的内心作如是念:现在这个最亲近的朋友可能在过去生中是自己的仇人,他可能打过我,骂过我,甚至杀害过我。俗话说:“儿女是欠债,夫妻是冤家。”世间最亲爱的儿女,最恩爱的大妻过去生中尚为冤家,其他的朋友又何尝不是呢?那个最讨厌的人,在过去生小说不定是很好的朋友或亲人,今生因一点小事就把过去的恩情全部推翻掉,实在不合道理。如此互相轮换思维观察。慢慢地那种强烈的爱染心与嗔恨心就会消失掉,那种好坏、良莠、贤愚、亲疏、美丑等相也就会淡化下来趋于平等。
  心中仅具备平等想还不行,还须对众生生起好乐之心,否则就如同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自己不去分别男女老幼好丑等,视同陌路,与己毫不相干。要度化众生就不能把众生视为过客,要对其生起亲切感,并随时生起乐意帮助之心,犹如慈母爱子之悦意,是为成悦意相。此相生起,悲心就可速疾而生,其修习内容就是知母、念恩和报恩。
  知母:要对众生起好感,就要念众生之恩。一切恩人之中母亲的恩德最大,故而修菩提心者首要视众生如母,易于生起感恩心,慈悲心。众生生死无尽,受生亦当无尽,佛说每个人无始以来死的白骨堆积起来如须弥山一样的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还多,足见在生死辗转流传中,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去过,没有—个众生不是自己的母亲,在未来世亦当做自己的母亲,如是思惟对一切有情生起尊重,如同尊敬现在的母亲。
  念恩:母亲的恩德是浩荡无边,不可彻见,难以述尽的。佛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其归为十种:①怀胎守护恩,②临产受苦恩,③生子忘忧恩,④咽苦吐甘恩,⑤回干就湿恩,⑥哺乳养育恩,⑦洗濯不净恩,⑧远行忆念恩,⑨深加体恤恩,⑩究竞怜悯恩。总之母亲为厂子女,一切痛苦悉皆忍受,—切艰难悉皆担荷,—切利乐悉皆给予,今生母亲如此,过去、未来的母亲亦复如是。
  报恩:知母、念恩的日的就是为厂报恩,怎仟报恩呢?经云:“百善孝为先,”孝就是报恩,儒家讲传宗接代是为大孝,然究现实,观之非也,常有儿孙满堂者之老人,却衣食无着,病痛无人问,又是否衣食住金钱等供养就是报恩呢?《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思。”痛彻心髓的作法尚不足以报恩,何况外在的物质呢?物质只能与父母暂时享乐,并不能助父母度过生死的长夜,观诸世间唯有佛法才能济母跳出生死牢笼,获得究竟快乐,所以真正的报恩是以法雨滋润母亲的心田。当这种强烈的求报恩之心生起时,就能速疾引发悲心。
  2、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乐
  经过前面知母、念恩、求报恩的修习,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是修学菩提心的关键,因经中说菩提心不从禅定中生,亦不从般若智中生,而是从大悲中生。按照修学的次第,慈悲为慈心与悲心两种。
  所谓慈心就是用种种好处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快乐、幸福。慈心的力量很大,佛世时就常以慈心战胜外道邪魔,如降恶龙度迦叶,降狂象破达多之阴谋。《宝鬘论》赞叹道:“每日二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可见慈心不仅能降伏邪神险毒,而且能增进无量的功德。
  如何引起,强化慈心呢?要数数思惟有情之苦,不管世间之乐还是出世间解脱之乐悉皆缺乏,由是欲与乐之心便自然生起。
  悲心,悲即拔苦,仅仅与众生之乐还不能解决究竟之问题,即慈心不能根除众生痛苦的根源。这譬如拿钱给一位因赌而输光家产的好赌之徒,虽呵使他获得快乐,但你不教他彻底改掉好赌之习惯,他依然会很快走上老路。这就光有慈心还不够,还要用悲心去帮助他拔除生苦之根。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能真实利益众生,拔济众生的苦难,达到彻底与乐之目的。
  悲心的修习,即想念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还在受无明的蒙骗,堕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苦苦挣扎,无有依靠,自己悲伤难忍,欲想方设法予以解救。此心修习到若见一切有情受苦,就自然生起令他离苦的心,如同慈母见幼儿之苦而自己心痛一样,此时悲才圆满,名大悲心。
  增上意乐:发菩提心就是要济度一切众生,要荷负此重担,仅生起“愿他离苦”之悲心还不够,必须要有—种强有力的慈悲行愿力。有了这种愿力才能不问路途,的遥远艰苦,时间的漫长,众生的多少,才能发起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勇猛大愿、大行。若菩萨不具备如此强烈的愿心,就人不了地狱,也救不了地狱众生,犹如要救落水之人必须要有勇气跳入水中,站在岸边摇手呼喊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菩萨要度众生就要到苦难的人间来。但这并不等于说菩萨不厌离这个苦难的世间,而是因菩萨受大悲愿力支配,为利有情,故不畏在三界受苦。声闻亦具慈悲心肠,但意志力薄弱,故而他虽也想助众生“离苦得乐”,却终不敢跳人生死大海之中,只是望洋兴叹,这于众生无利。菩萨因具足增上意乐,故能激起种种实际行动,子众生以实利。
  3、求证菩提心果
  经过以上数数修习,对众生有厂真切体会,能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视众生之乐为自己之乐后,就能坚固起广度一切众生的悲心愿。但是发现自己能力还不够,而世间上除了大智的佛陀有能力任运度生,彻底做利生事业外,其余没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一位贤者伟人能做到,电更不是学问、政治、艺术等办得到的。由是对圆满的佛果生起决定的求证之心就是愿菩提心成就。
  二、自他相换法:所谓自他相换不是说要把他想成是我,把他的眼耳等认为是我的眼耳,而是通过深观厂知—切苦难都是爱执自己而起,一切圆满功德皆为爱执他而生,是故从内心改换爱着自己舍弃他的位置,发起爱他如己,弃自如他之心。《入行论》说:“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他换,密胜应受行。”可知这种方法易于成就,但必须要有强盛的洞察力、观想力,非—般机小者能达,故此处不洋结语
  上所述菩提心的内容与修行方法主要流传于藏地,汉地似乎除密宗外,其它宗派虽也倡导发菩提心,然而都缺乏周密的理沦和修习次第。没有菩提心所修的一切佛法必落入小乘,也正由于此,中国汉地大乘才被一些有识之士和小乘学者批评为——言大乘理行小乘事。所以作为汉地的佛教徒要圆满菩萨道,要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大乘佛国,就不能不重视菩提心的修习。要纠正教团之时弊,弘扬菩提心则为当务之急。
  最后笔者真诚的希望与诸同道共同修学菩提心,光扬菩提心,以此来报答父母、师长乃至诸佛之恩,庄严国土。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试论佛教的业力思想(明禅)
下一篇:千古悲怆 四次法难(超波)
 浅谈袈裟的功德及其护持(释仁海)
 浅谈佛教的无常思想和意义(释涵智)
 试论七处徴心(国芹)
 宗密大师的佛学思想概述(高明)
 修炼(妙善法师)
 关于内修与外弘关系的一点思考(法源法师)
 让提婆达多告诉您,念佛威力有多强!(定空法师)
 僧人的衣食住行(释乘一)
 被梵呗唤醒的种子(宽谦法师)
 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怎样时时保持着不执著,不起习性的反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1997年 禅修营第二天[栏目: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6)[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三三五 豺本生谭[栏目:第四篇]
 佛教礼仪漫谈[栏目:达照法师]
 梁世显先生往生记[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栏目:梦参法师]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一章:开宗明义章 Chapter 0ne..[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学佛问答 第六四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