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一九八一年十月五日至十一日 于万佛圣城观音宝殿观音七开示节录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42

今天大家聚集在一起,参加观音七,虔诚的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是很难得的机会,故不可空过。如果不认真念,就一无所得,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实在可惜。希望大家放下一切,勇猛的念,一定会有感应,这样才没有辜负来打观音七的目的。

一般人打观音七,多数是念念佛,念念菩萨,然后休息半小时,再继续用功。或者在香港,或者在台湾,差不多是这种情形。我们万佛圣城打七,从早晨开始,到晚间休息为止,中间没有休息的时间。

各位要知道,并不是我们不休息是对的,人家休息是不对的。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在以前没有用功修行,所以现在要加油,勇猛精进,向前努力。人家或者用功很久,已经上路,念观世音菩萨,或者不念观世音菩萨,都是一样,没有妄想。人家休息,比我们精进,更有进步,所以不能说人家休息是不对的。

假使我们生出贡高我慢的心:‘啊!我们万佛圣城是勇猛精进,他们是懈怠懒惰。’如有这一念心,所有的功德,都会没有了。这就是自满心、自傲心。我们必须了解,人家在无量劫以来,就修行用功。现在人家休息,是在等待我们从后边追。若能这样的想,所用的功,一定会相应。不要在用功里生出障碍的心,障碍就是自满,就是我慢。这样就妨碍菩提种子生根发芽。我们用功要懂得这一点。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绝对不可以生贡高我慢心,不可有自私自利心。要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要有这种的思想,才是修道人的胸怀。

我们一开始用功,存心要正当。如果心存不正当,无论用什么功,都会著魔。心要是正当,不管用什么功,都会成佛。所以佛和魔,只在一念之间,因此在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

为什么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和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有大因缘。他是寻声救苦救难的菩萨。有人在想:‘我们有苦有难,才念观世音菩萨。我们没有苦也没有难,念观世音菩萨做什么?’你觉得没有苦吗?在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恶世中的众生,统统有苦,苦不堪言。在轮回中转来转去,这不是苦吗?一天到晚不停的打妄想,这不是苦吗?总想自己要得到什么,总想利益归于自己。想不到,就睡不著觉;求不得,就吃不下饭。你看!这不是苦吗?谁能保证自己没有苦?没有这个苦,还有那个苦,总而言之,苦不离身。如果万念放下,一无所求,那时,才算没有苦。

我们念‘南无观世音菩萨’,首先要了解它的意义。‘南无’是梵语,译为皈命。‘观’是观察,用妙观察智来观察。谁有妙观察智?观世音菩萨有。他有这种的智慧,故在世间上一切的声音,悉知悉见,都骗不了他。‘世’是世间,‘音’是音声。观世音菩萨修反闻闻自性的法门,所以用心来观察世间众生呼救的声音。菩萨闻之,即刻分身前往,救出苦海,令众生离苦得乐。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观世音菩萨如慈母一般,有求必应,不会令子女失望。所以说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菩萨’是半梵语,应读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或译有情觉,意思差不多。觉是觉悟,有情是众生。也就是觉悟中的众生,也可以说众生中的觉悟者。菩萨是自觉觉他的圣人,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一切为众生的幸福著想,而忘掉自己的存在。这就是无我的精神。

我们想祈求观世音菩萨保护或帮助,必须用真心来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便会产生心电感应作用。观世音菩萨听到众生的求救声,一定来拯救出苦海。但如果念时不诚心,掺杂求名求利的心,便不会有所感应。

我们现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要纯净其心、至诚恳切的念。不为私欲而念,乃是为五浊恶世中所有的众生而念。祈求观世音菩萨慈悲,令全世界的人类,消灾免难,罪灭福生,都能获得好处。

人人抱定这种宗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样感应道交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各位!把念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皆回向给法界众生,所谓‘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悲神咒,妙用难思
下一篇:追悼沙德先生
 怎么叫信邪?
 孩子应让他自由发展吗?
 杞人忧天自找苦恼
 修道不要太聪明
 楞严经绝对是真经
 大树都有鬼神住
 平时要念佛
 分身一身本无身
 虚空藏里的宝贝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浅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六课[栏目:入中论自释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传承禅法[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略论佛教戒律的重要性(释圣行)[栏目:戒律学研究]
 修炼(妙善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论古代敦煌环保意识基础及其与现代大西北可持续发展之关系[栏目:佛教与环保]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一依章第十一[栏目:白话佛经]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五[栏目:纯祥法师]
 常怀一颗平常心[栏目:觉醒法师]
 《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7[栏目:果平法师]
 瑜伽行传承之三: 疑情[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