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一、无常
 
{返回 阿含经随身剪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05

十一、无常

无常,是这个世间,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现象。这是佛陀,经过精确的观察,所发掘的真理,也是整个佛教理则的根本立足点。

为什幺会是无常的呢?进一步观察,原来,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条件支持着,所以,只要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起了变化,那幺,这个存在就得跟着被改变,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理则了。

更因为任何一个存在,都受限于所支持的因缘条件,连所支持的因缘条件(也是一种存在),也还得受限于其所支持的因缘条件,所以,就不会有一个能单独的、永恒的、不变的存在,在指挥、控制着什幺,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无我」了。

从观察无常,而获得苦、空、非我的结论,是《阿含经》的一贯立场与修行方法。观察到无常,可以破除永恒、主宰的主张(无我)。体认到没有办法永远地拥有什幺(无我所),贪爱,也就不会再那幺有意思了。这是从无常的体认着手,来导正理智上的错误──我见无明,以及情感上的错误──贪爱。

101.阿难: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世尊: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以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杂·四七三)

102.色、痛(受)、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我非彼有,彼非我有。(增·三一七)

103.当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非我。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我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一)

※对不喜欢无常,而意图拥有永恒的一般人来说,无常,在根本性质上,就等于是苦了,哪怕是也有苦、乐、不苦不乐的觉受夹杂。所以,佛陀从一切皆苦谈起,给一般人一个反省,以及如实观察的课题,其实是无关于所谓悲观与乐观的。

一般人,对于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所精确组合的生命现象,无法洞悉其间各种因缘条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高度的相互依存性,所以,总要相信其中会有一个指挥控制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是不受改变,永远存在的,这才是真正的「我」。其实,这还是没有离开追求永恒、圆满的意图。这样的意图,在无常的事实,以及苦的感受下,必然是要被推翻,而失去立足点的。

是无常,是因缘条件的关系,所以没有独立性、永恒性、主宰性。没有真正是我能拥有的,或被拥有的,这就是空的含义了。能够作这样的观察,就称为「正观」。能「正观」的人,就会产生厌离。厌离什幺呢?是厌离于欲贪(喜贪)啊!因为能体认到,并没有什幺能永远地被拥有,更没有能贪的真我,欲贪的主、客观舞台都瓦解了,就是解脱圣者的境界了。

104.于无常、变易、不安隐色、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色、受、想、行、识为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不见是我、异我、相在。当知色、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唣、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作,自知不受后有。(杂·三O)

※意图在属于无常、变易、不安稳特性的五蕴中,去找出一个真正的「我」,来和另一个五蕴的真正的「我」比个高下(我胜、我等、我劣),这只不过是一个离开事实的想象罢了。佛陀所教导的学生,是不会把五蕴,就成是「是我」、「异我」、「相在」(请参考本《剪辑》第一五二、一五三条经文)。因为,事实上,「我」并不存在。

105.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七七)

※人们不喜欢无常,其实,无常是很中性的:人们所喜欢的,是无常;人们所不喜欢的,也还是无常。无常,是这个世间的真实现象!假如五蕴是永恒不变的(常),那幺,五蕴就应当不会有病痛与缺陷了,人们也不应当想要五蕴,这样变,那样变了。

经文「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指的,就是人们所祈求的「事事如意」,「心想事成」了。如果再露骨一点说,就是以「真我」为基础的主宰欲。五蕴是无常的,因为是无常的,所以就不会理会人们要这样,不要那样的任意指挥了。

106.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

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四七)

爱、色爱、无色爱,是三种粗细程度不同的爱染,分别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不同生命型态的众生。显然,这三种爱,已经含盖了众生所有的爱染了。掉,是患得患失的不安。慢,是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无明,是莫明其妙的冲动。这些种种的毛病,都是根源于那个「真我」的错认知。所以,经中会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观无常,是修行上最基本的功课了。

7.过去、未来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况现在五蕴。

观者,不顾过去五蕴,不欣未来五蕴,于现在五蕴厌、离欲、正向灭尽。(杂·八)

8.过去、未来眼无常,况现在眼!

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眼,不欣未来眼,于现在眼厌、不乐、离欲、向厌(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二一O)

9.跋地罗帝偈:

念过去,亦勿愿将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难终。

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不念过去?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不欲染着,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如是耳、鼻、舌、身、意。

不愿未来?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如是耳、鼻、舌、身、意。

不受现在法?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着,因识不欲染着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如是耳、鼻、舌、身、意。(中·一六五)(温泉林经)

地罗帝,意译为贤善一夜,即日日夜夜,全然如实面对因缘;活在当下的意思。怎样才算是贤善的生活呢?依经文可以理解为:不顾念过去,不欣乐未来,不染着现在。

生活在无常的世间,所应锻练的态度了。

过的五蕴,以及六根对六尘的活动影像,已经过去,活在过去记忆的折磨或回味里,只有徒然让已经不存在的事,干扰着现在的生活而已。未来,也是这样的,欲愿、祈盼着因缘尚末具足的将来,何尝不是染着吗?也只是让尚未发生的事,干扰着现在的生活而已。排除对过去、未来的染着,于现在五蕴、六处的身心活动,也不染着,那就是圣人的生活情形了。

什么是染着呢?我现在处于染着中吗?

 


{返回 阿含经随身剪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二、因缘
下一篇: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次第
 一分钟正思惟
 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次第
 阿含经随身剪辑 四、解脱的圣者
 阿含经随身剪辑 九、止诤
 阿含经随身剪辑 七、欲爱
 阿含经随身剪辑 一、不放逸
 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一、无常
 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五、四念处
 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二、因缘
 阿含经随身剪辑 六、业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解脱何难[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三卷)[栏目:净空法师]
 是解信行证还是信解行证[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五百罗汉 179、德顶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第二部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第三章 寻法[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心中月 下 论心境[栏目:万行法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讲(第9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江苏众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娑婆世界[栏目:境明·千里皆明]
 永远有利息在人间[栏目:境明·千里皆明]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