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防被消解
本三班:慈寂
佛教是人们由于精神信仰而形成的宗教形式态,其存在有其特殊的精神思想内涵,不能把其包含的思想文化等同于历史上曾有过的诸多哲学学说与文化,否则佛教的信仰价值将会消解。
佛教非一般的思想学说,而是以智慧去指导人们修行,从而获得高层次的生命境界,不是立足于人类的低级智慧去建构理论,而是以宇宙中多空间所有层次的生命形态为视角,去阐明人类如何成为最圆满最高级的生命。总之佛教是佛陀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法界众生的智慧教育。
佛教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宇宙万有,人生本质的思想理论,以及教制规范仪式所形成的文化,这些是为了佛教徒修正佛教的目标而建立的,也是佛教得以被人们理解接纳而出现的,然而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思想学说以及信仰。如何认清各种思想与信仰的特质?这需要具有高超的智慧,从思想与宗教的起源探究,佛教不同于一般思想与宗教的部分,正源于佛教创始有佛陀是为了自己与众生解除烦恼与迷惑而去修行,证得真理后告诉人们自己的主人,回向自心去寻求解脱,外在力量仅是辅助,从而否定了有目的地崇拜各类神灵,及追随带有私欲的学说创立。佛陀在人间示现涅槃时,告诫弟子“以戒为师”戒即是宇宙中促使生命改良的规则,而不是崇拜他本身,是崇尚恒古不变的优良宇宙法则,这是异于其他宗教的。
人们对佛教的种种解读,如果不从改造生命形态的信仰者角度去看难免出现低于其本身价值的是迷信现象,巫术思想文化现象哲学,原始科学等观点,当佛教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兴盛的唐朝时期,佛教大体回归在宗教的种种形式,思想理论围绕指导人们修证佛法果位的体位上,当然还是有部分人受限于自身没有体会信仰者内心状态,及社会思想文化水平及掌握的佛教资料与佛教人士活动情况的制约,从而对佛教有误解,但大体上佛教的信仰内核没被破坏,可当今社会情况,由于人们思想的纷乱无条,大多数人的精神因无寄托而虚空迷茫,社会学者文化人等对佛教无信仰,试图从最有智慧的宗教即佛教中发掘有利于重构社会精神体系,建立新的哲学内容的理论与文化思想,也有许多人试图引佛教教义帮助其所得的理论研究与事业与完善。这些从而使佛教的修行本质少被人了解,人们更多地把佛教看作哲学,使佛教的信仰价值被消解,沦为一般的思想文化现象。佛教的使命是劝度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痛苦,当然要有异与思想学说的信仰特质,如果人们仅认为佛教是有学术意义的,心里劝助意义的,社会慈善意义的,则佛教必将迅速消亡。
有鉴于此,有必要在社会上对佛教正本清源,正确引导人们分清何为佛教佛法何为佛学佛文化,纠正人们对佛教的错误引导,告诉人们佛教的教义是让人破除对宇宙人生的迷惑,从而依佛法理论去修正真理的,去断除烦恼开智慧的,佛教文化是让人过上美满的修行生活的,不是让人去搞世俗学问与世俗文化艺术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