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B 第89经(优婆迦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55

  第八十九经(优婆迦经):

  本经主要叙述佛陀不称赞因邪盛(祭祀)大会而杀生,乃称赞不杀生者。

  坦率地讲,这部经值得关注的地方,与其说佛陀主张不杀生,倒不如说佛陀对于祭祀所持的态度。我们从经典中可获知佛陀的思想观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先谈谈经典所述的主要经过(内容)。

  有一位年少婆罗门,名叫优波迦。有一天他来到佛所拜望佛陀,试探性地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瞿昙!诸婆罗门常称叹邪盛大会,沙门瞿昙亦复称叹邪盛大会不?”

  所谓邪盛,就是杀生祭祀的盛典。在佛教弟子看来,杀生取命是极端不慈悲、不人道的,甚至是自断慧根的愚痴、邪恶行径。如果在祭祀时杀害众生的性命,便是一种邪恶的祭祀,因而称之为“邪盛”。当然,我这种理解,可能有些牵强,且有望文生义的嫌疑。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明白,“诸婆罗门常称叹邪盛大会”,为什么要“称叹”?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婆罗门种姓以及婆罗门教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便可以知晓其中的原委。其实婆罗门教是一种典型的有神崇拜,他们信奉大梵天与各种自然神(据说有三十三种),湿婆及毗湿奴被列为后来印度教的最高神。最古的圣典《梨俱吠陀》,便是对诸神的赞歌诗集。而《吠陀》圣典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强烈的祭祀万能主义倾向,而且这种祭祀万能的主义却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历史传统,继而发展成被各阶层民众普遍接受的某种惯性思维。这种惯性思惟一旦得到强化(或蛊惑与煽动),那么其所造成的后果便是极其可怕的,且具有极强的盲目性、破坏性。

  祭祀万能的思想倾向并不是古印度的专利。如果上推两千年(或者更久),祭祀的风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也就是说,祭祀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某种文化共性。比如说在中国的奴隶社会早期,便存在着拿活人殉葬的习俗;在两军交战前,有时会在誓师大会下,当众砍下俘奴的首级来祭旗……这些现象都可以视为拿活人做祭祀。后来文化发展了,民众的觉悟有了提高,出现了反抗情绪;经过道学家们的说教(在中国比如说孔孟等老夫子),统治者们开始反省——事实上统治阶级内部对人祭问题也多有分歧,比如说妃子并不怎么情愿为国君陪葬。也就是说,祭祀的最初或许并不是用来孝敬天神的,却很可能是以活人殉葬形式而存在。后来统治者良心发现,觉得用人祭祀太不人道,于是改用动物,比如说用牛、羊、猪之类作为祭祀的牺牲品。当然过去皇帝生前死后都要讲尊严,讲排场,需要大批的人类和动物给他作殉葬,如此便出现了一些替代品,诸如西安秦始皇的兵马俑以及阳陵,都出土了大批陶制的马匹、牛羊之类的陪葬品。另外,在牺牲品方面也很讲究,它们中间也很讲究等级(比如说羊比猪的级别要高),甚至在毛色是否纯净方面也有多种规矩。祭祀这种风俗,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村里,还是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比如说在偏远地区的土地庙,便时常看到用猪头作为供品的现象。

  那么佛陀对于祭祀是持何种态度呢?佛陀回答说:

  “我不一向称叹,或有邪盛大会可称叹,或有邪盛大会不可称叹。”

  佛陀在这里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我们从这句回答中,隐约地看到佛陀其实是不反对祭祀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在祭祀时,不能杀生,因为杀生是佛陀制定的性戒之一,是需要严格遵守的,任何杀生行为——自寻短路(即自杀)、夺他性命、在一旁无动于衷甚或赞叹,都是不慈悲的,都是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所为的。因为在祭祀大会时,那些婆罗门教徒会将牛羊全部捆绑起来,致使它们“逼近苦切、鞭笞恐怛,悲泣号呼”,实在是太悲惨、太不人道了!这样的祭祀大会,身为堂堂的佛陀,怎么会去称叹呢?不要说佛陀了,就连那些被祭祀的对象——诸天神们,也会于心不忍啊!

  相反,如果不用这些无辜的牛羊去做祭祀品,“不系缚群牛,乃至不令众生辛苦作役者”,这样的祭祀大会,佛陀还是给予肯定与赞赏的。最后佛陀以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

  马祀等大会,造诸大难事,如是等邪盛,大仙不称叹。

  系缚诺众生,杀害微细虫,是非为正会,大仙不随顺。

  若不害众生,造作众难者,是等名正会,大仙随称叹。

  惠施修供养,为应法邪盛,施者清净心,梵行良福田。

  如是大会者,是则罗汉会,是会得大果,诸天皆欢喜。

  自行恭敬请,自手而施与,彼我悉清净,是施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信心应解脱,无罪乐世间,智者往生彼。

  由于婆罗门的祭祀,我不禁联想起佛教的布施,以及后来的道场中的各种经忏(水陆、焰口、蒙山、梁皇、供天……),以及藏传佛教中的那些装神弄鬼的伎俩……这一切的一切之中,与婆罗门的祭祀,难道也存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或秘而不宣?)内在的联系么?这纯粹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不屑细究也。(2010年元月21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C 第90经(优婆迦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A 第88经(郁多罗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一)~B 二、三十二相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八)~B 世记经
 漫说《长阿含》(卷三)~B 四大教法
 漫说《长阿含》(卷六)~A 一、小缘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五)~A 第640经(法灭尽相经):本经是佛陀对..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U 1356经:本经叙述沙弥与比丘之间以偈应..
 漫说《中阿含》(卷十)~J 十五、弥醯经;十六、即为比丘说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I 第322经(眼内入处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K 1006经、1007经和1008经皆是..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A 1081经:本经为佛陀教化“起不善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弟子感到心不安,请上师用密宗的方法帮弟子安心。[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学习关怀与付出 -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栏目:从心沟通]
 朱熹~春日[栏目:禅诗三百首]
 梦中梦因果问答 41 我祖父因长了毒疮而往生,祖母被车撞死...[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准提伽陀(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慈悲心——其他宗教也讲慈悲心,和佛教的慈悲心有什么区别?[栏目:格西索南]
 你的选择,你的未来[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说故事 114、苦行大师 端坐化去[栏目:灵岩故事]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0)[栏目:惟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