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经(平等正觉经):叙述若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即名如来、应、等正觉。
在本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说:“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等正觉。”这里的“如来、应(供)、等正觉”是如来的十号中的三号。这里的重点在于“于四圣谛平等正觉”一句。什么叫“平等正觉”?南传经文为“如实现正觉”。所谓如实,就是最高的真实;正觉,就是圆满的解脱,即证得佛位;而证得佛果者,便是证得最高的、究竟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否就是空与不空的辩证统一,尚有不同的说法。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即所谓的“望文生义”),我们可以得知,当证得佛果之时,其所见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毫无差别的,而且是真实不虚的。而证得佛果的途径,首先要通过对四圣谛的参悟入手,即便是证得佛果,也同样是对四圣谛的一种完满的领悟与彻证。释迦佛在证道之后,就首先认识到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一重大命题,在佛教的《大涅槃经》中,即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声闻、辟支佛均可成就佛道(所谓“回小向大”),甚至连善根断灭的“一阐提”皆得成佛。故而中国有着“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著名公案,即在这种最高的、绝对的真实中,它同时也包含着绝对的平等。而四圣谛的义理,便是通向绝对平等、绝对真实的重要途径。
第403经(如实知经):叙述不知四谛,即为生死所驱驰。
在佛陀时代,尤其是在佛陀完美地建立起僧团后,随着信众的增多,以四食供养佛陀及僧团之外,还兴起供养精舍,比如著名的祇园精舍、竹林精舍、鸡园精舍等等,本经中的“福德舍”,也是为国王所建赠,地处于“王舍城波罗利弗”,距竹林精舍相距应该不会太远——当然,所谓的“福德舍”与“那难陀竹园”是否是一回事,尚需研究。这里的“国王”,从辖区意义上讲,应该是频婆娑罗王,因经中有“佛在摩竭陀国人间游行”的记载。由于这些枝末细节并非本经的重点,故略带过去,不作深入的探讨。
佛陀在一次开示中,对弟子们说:“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觉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对于这句经文我们不能错误地解读为佛陀本人对于四圣谛无知无见,佛陀的本义是作出一种假设,那如果我们大家(包括佛陀自己)对于四圣谛不了解、不正知、不觉悟的话,就会流转轮回于生死。相反,如果对四圣谛了解得很深入、很透彻呢?经中说“于此苦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的话,就不会有生死的束缚,“不受后有”。这里的“有”,是一种生命的续存的物质现象的存在。一般而言,了知了四圣谛,既然已经断生死流,就不会再来到世间流转轮回了(发心倒驾慈航另论)。因此作为佛弟子,当以四圣谛为修行的座标与指南。所谓“若见四圣谛,断有大流海,生死永已除,不复受后有”,即是此意。(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