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G 第438经(众生界经):本经叙述众生界虽为无量,若对四谛能如实知、如实证,便能脱离众生界。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05

  第438经(众生界经):本经叙述众生界虽为无量,若对四谛能如实知、如实证,便能脱离众生界。

  第439经~442经:此四经用譬喻的方法,比喻知四谛之人乃十分稀有。

  在439经中,佛陀顺手抓起地上的一把土,问比丘:“于意云何?此手中土石为多?彼大雪山土石为多?”答案是很显然:“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无量,百千巨亿,算数譬类不可为比。”在440经中,佛陀问“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答案是“彼士夫毛发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无数,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这里的“渧水”,是指将头发在蘸湿后,从发末所渗滴之水。对于湖池来说,渧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441经中佛陀“手捉团土,大如梨果”,然后问比丘:“我手中此团土为多?大雪山中土石为多?”答案是“彼雪山王,其土石甚多,百千亿那由他,乃至算数譬类不得为比”;442经中,佛陀“以爪甲擎土已,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为多?此大地土多?’”众比丘回答是“此大地土甚多无量,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在上述四经中,佛陀用渧水、土石等喻,是在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手中之土石,意喻众生知四谛法门者少之又少;雪山大地土石者,乃是不知四谛众生之数也。如来一来就说明一个问题:闻法者世之稀有,而闻法后能生起信念者,则更是稀有中之稀有;若生起信念,且能依教奉行者,世之尚余几人许?可谓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在谈到世间之稀有时,佛陀继续谈到以下述之事亦同样难能可贵:

  生于中国(中土);

  成就圣慧眼;

  知法与律、正想、正觉、正解;

  知有父母(体会作父母的难处);

  知有沙门、婆罗门家之尊长(供养得福德之报);

  离十恶,修五戒十善(八戒)。

  第443经:本经叙述世尊自述其未闻正法时,就已生起正思惟而获得四谛正见。

  第444经:本经以眼药丸为喻,说明界界无量,当学善界。

  第445经:与444经类似,说明众生常与界俱,若善心生起,则于善界俱;若恶心生起,则与恶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俱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这里就是典型的“万法唯心”的理论根据。唯识中讲“缘境”,善心与善境相缘,恶心自然与恶境相缘,所谓“心净即法界净”,就是这个道理。(9月3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六)~H 第446经、448经(偈经):本经以偈颂的形式,对前经进行分别解说。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六)~F 第435~437经:此三经所述为修学次第问题。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K 1174经:本经以流树为喻,教诫比丘当..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D 1245经:本经叙述必须断除身口意三恶..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L 第299经(缘起法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H 佛陀在623经(世间经)中,再次重申了..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三)~C 604经(阿育王因缘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E 第235经(近住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A 713经(转趣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A 一、瞿默目犍连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三)~B 四、意行经(168)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J 第323经(六内入处经):本经阐述的何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 缘起品[栏目:大乘无上续论]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九章 十个结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栏目:三皈五戒]
 为什么梦中犯错不算犯错,现实中犯错却算犯错?[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福德日记11月24日─依止善知识之方法[栏目:福德日记]
 CHAPTER 12 Right Effort (Samma-vayama)[栏目:The Buddha's Ancient Path]
 六祖《坛经》“净土说”辨析(吕建福)[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闻声得果尊者(山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七二集[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