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J 第471经(虚空经):本经叙述空中有种种风,而人生则会有种种苦乐之感。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06

  第471经(虚空经):本经叙述空中有种种风,而人生则会有种种苦乐之感。

  我们常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说无论身处何时何境,都不会受到内缘外缘的影响。所谓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世间的“八风”那是相当厉害的,不要说名利色相,就是一般的“誉”,相信九成以上的人遇到它都吃不消。为什么吃不消?因为我们都喜欢听好听的——当然我们也深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是事到临头,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拍马”早已发展成一门“秘笈”级别的学问,如运用得好,即便是孔子再世,也禁不起“阵阵马风”的熏染,开始飘飘然了。

  佛陀对世间虚空之中的种种“风”,进行过深入的观察。他将这些风归纳为多种,并借虚空之风作出很好的譬喻。他说,“譬如空中狂风卒起,从四方来,有尘土风、无尘土风、毗湿波风(普遍吹起之风)、鞞岚婆风(吹于高空之风)、薄风、厚风乃至风轮起风(旋转风、龙卷风)”,当我们“身中受风”时,就会生起种种感受,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些感受,就像虚空之中种种风起一样。如果我们意志不坚定,或者没有很好的自我省察能力,就很容易自寻烦恼。佛陀将这些“受”划分为多种,总的归纳为三受,即“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在这个基础上,佛陀又细分为“心、食、贪、出要”四个类型,所谓“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受、苦贪受、不苦不乐贪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乐不苦出要受”。

  对于这些如空中之风的种种受,我们应该秉持何种心态呢?佛陀教导我们说,“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在这里,世尊教给了我们修学的次第法门,主要有三点,第一,要做到“勤方便”,就是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修习多锻炼自己,不要使自己身心放逸,这个很重要。我们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平时没有时间去学佛修行——事实上这是狡辩之辞,“工作忙”与“学佛修行”并没有实质性冲突,“搬柴运水悉圆通”,“忙”本身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第二,要心怀“正智”,时刻保持这份正智,不要让邪智占了上风。现实中的情形往往是,有些人意志不坚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在自己修行遇到障碍,或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时,就会心生退转,或者转修他宗,这都是缺乏正智的结果。第三,要拥有“黠慧”,在心中使智慧常存,学会并善于观察与分别(针对烦恼与心念,包括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黠慧”不是小聪明,不是投机钻营,而是一种了不起的大智慧。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讲到过“五度为盲,般若为眼”,纵然我们行菩萨道(抑或是自己本份修行事业),都需要有“黠慧”作指引。黠慧像茫茫大海中航行中的航标灯,时刻指引着我们正确航行。在修行道路中,如果没有“黠慧”作指引,哪怕是我们作再多的努力,也是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功夫,毫无成效。因此,对于世间诸风诸受,我们要记住上述三点,真正做到在“八风”面前,我们犹如磐石般岿然不动。(9月20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K 第472经(客舍经):本经以客舍中的泊宿,比喻人生的种种苦乐。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I 第470经(箭经):其主要叙述:无论凡圣,皆会受苦,然而同为受苦,却有差别。
 漫说《杂阿含》(卷四)~D 第92经(骄慢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P 1309经:本经叙述杀灭瞋恚可得身心大..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D 807经~808经:此二经经叙述佛陀坐..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C 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O 第483经(无食乐经):本经叙述修禅的深..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K 第401经(百枪经):本经用譬喻之法,叙..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C 1083经:本经以大象小象之别,来比喻..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I 1118经:曾经一段时间阿修罗王生病了,..
 漫说《中阿含》(卷十六)~A 蜱肆经
 漫说《长阿含》(卷三)~C 四种沙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提倡因果教育[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佛学入门简要 中级课题 (二十九) 缘起的人生宇宙[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常闻)[栏目:其它法师]
 认识戒律 目录[栏目:认识戒律]
 佛家讲因果和轮回,但又反对宿命论,难道因果轮回得到的不是宿命吗?[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百喻经 49 小儿争分别毛喻 Two Young Boys’ Argument over Feath..[栏目:百喻经 The Hundred Parables Sutra]
 二二五 堪忍礼赞者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栏目:清净的法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