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经~575经:此十经均叙述质多罗长者的一些事迹,故一并叙述。
566经:叙述质多长者对佛一偈的深刻理解。有一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慧根深厚。有一次一位名叫那伽达多的比丘以佛的一首偈,让质多罗长者谈谈想法。此偈内容为:
“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
并问道:“长者,此偈有何义?”
质多罗长者从来没有听闻过此偈,他不禁问道:“尊者那伽达多!世尊说此偈耶?”回答是:“如是”,也就是世尊的确说过此偈。但是质多罗长者一时回答不上来,便回答说:“尊得!须臾默然,我当思惟此义。”不一会儿,他回答说:
“青者谓戒也,白覆谓解脱也,一辐者身念也,转者转出也,车者止观也,离结者有三种结,谓贪、恚、痴。彼阿罗汉诸漏已尽、已来、已知、已断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未来世成不起法。观察者谓见也,来者人也,断流者爱流于生死。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不复生,于未来世成不起法。不缚者谓三缚:贪欲缚、嗔?ᛨ?缚。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已断、已知,断根根本,于未来世成不起法。是故……世尊所说偈,我已分别也。”
质多罗长者被誉为居家众中智慧第一,因此他对佛偈的领悟能力是超常非凡的。经过短暂的思索,他能够很快地将佛偈完整地阐释出来,是了不起的一位居家大善知识。仅个人而言,本偈中最难领会的是“枝青以白覆”这句偈。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无过失之轮与洁白的车篷”,“青”似可理解为尚在成长期,而“白”则象征着无有瑕玼的圆满成熟。结合质多罗长者的理解,多罗树开花的时候,大且洁白。若满树皆为洁白之色,则说明距收获已是指日可待,故而“白覆”以喻解脱。如果我们还没有获得解脱,就必须要积极地求证解脱。从“一辐转之车”之偈,是一种譬喻。就好像一架辗转前行的车轮,是永远也无法停息下来的,它无始无终,轮转不息。我们的生死也是如此,生而死,死而生,往复轮回,永无出头之日。怎么办呢?此偈中让我们要坚持两点,一是要坚持守戒,二是要善于观察,修习止观。而持戒与修习止观,事实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内在联系十分紧密——这是获得解脱的方法与途径。从总的方向来讲,我们获证解脱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逐渐断灭贪、恚、痴的历程。若彻底地断除了三毒,也就做到了“断流”。
那伽达多比丘闻后,十分赞叹,他说:“长者!汝得善利,于此甚深佛法,贤圣慧眼得入。”
567经:在本经中,那伽达多比丘又问道:“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长者!此法为种种义故种种名?为一义种种名?”这里有四种三昧,分别是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与空心三昧。此四种三昧是同一种意思呢,还是含义各不相同呢?
质多罗长者回答:“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有法一义种种味。”意思是说,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第一种情况具体表现为(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1、无量心三昧:“无量心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一切世间普缘住。”也就是四无量心。
2、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三昧。”
3、无所有心三昧:“谓圣弟子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心住,是名无所有心三昧。”
4、空心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第二种情况具体表现为(有法一义种种味):
“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复次,无诤者是空,于贪空(将贪空掉),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