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A 642经:叙述三无漏根。此三无漏根分别为未知当知根、知根与具知根(无知根)。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20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

  642经:叙述三无漏根。此三无漏根分别为未知当知根、知根与具知根(无知根)。

  1、当知未知根:入于见道的刹那时,对于无始以来的生死,而欲知未曾知道的四谛之法,而生起的意、乐、善、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称为未知当知根。

  2、知根:由于修道预流果,乃至阿罗汉向的六个阶段的圣者,已知道四谛之法,而欲断而生起的九根,称作知根。

  3、具知根:于无学道,也就是成就阿罗汉以后所生的九根,称作具知根。

  本经中佛陀所说的偈语也很重要:

  觉知学地时,随顺直道进,精进勤方便,善自护其心。

  如自知生尽,无碍道已知,以知解脱已,最后得其知。

  不动意解脱,一切有能尽,诸根悉具足,乐于根寂静,

  持于最后身,降伏众魔怨。

  643经~645经:本经分别叙述预流果(须陀洹果)和阿罗汉果。

  643经(五根):“有五根。何谓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为有力故,并能增长故。信等五根,善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故。得五根,断三结,便得预流果。

  644经(须陀洹):如比丘能对于五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从这里可得知,知五根断三结,得预流果(须陀洹果)没问题,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需要对于五根进行“如实善观察”。须陀洹只是证道中的一个过程,已入圣流,需要七次往返于人天之中轮回修习,方可最后“究竟苦边”。因此有的也将须陀洹果称作“初果罗汉”。

  645经讲述阿罗汉的修习,即“于此五根如实观察者,不起诸漏,心得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从预流的须陀洹,到四果的阿罗汉,都是从观察五根入手。但是阿罗汉修得很彻底,做到了“不起诸漏”,且能“心得离欲解脱”。不仅如此,按照本经中的表述,阿罗汉同时也做到了“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从个人烦恼上讲,阿罗汉已是完全断除干净,没有丝毫的牵挂与羁绊。(2月12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B 646经叙述对信等五根的解说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五)~B 第641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E 制法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B 1165经:重点叙述年轻比丘如何摄护诸..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A 1222经:本经以故事的形式来颂赞天帝..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A 第537~545经:此九经皆叙述四念处,..
 漫说《中阿含》(卷十九)~A 一、梵天请佛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K 1074经叙述频婆娑罗王与佛陀的一段因..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A 1198经~1207经:此十经重点叙述..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I 1072经叙述一位名叫“僧迦蓝”的尊者..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G 931经、932经的重点是谈“六念”..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B 第367经(修行经):本经叙述为了显现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六(一三五)[栏目:杂阿含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六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有部的二谛标准[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心念与命运(三)第一章 心念与苦乐 苦乐感受,随心而异[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05-085智炬如来真言与功德利益[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答问[栏目:莲池大师]
 修行佛法切勿轻视调伏内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The Skill of Release - Wings to Awakening[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信愿行三法的关系[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宽容是一种风度[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