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释惠谦)
 
{返回 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1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

  释惠谦

  慈光禅学学报第二期

  提要:

  《般舟三昧经》是传译到中国最早的经土典,若要探究中国念佛禅观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则对《般舟三昧经》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必须作深入的了解。

  因此本文乃就《般舟三昧经》的传译及各品的大意,作一简要的介绍与说明。又于《般舟三昧经》对后世的影响中,略举了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天台智者大师、善导大师、慈愍三藏、南岳承远大师、金台法照大师及台湾当代般舟三昧之弘修,逐项来加以解说。

  希望透过本文的报告,不但能了解《般舟三昧经》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更能对未来的念佛禅观,提供根深的法源基础而发展的更广大茂盛。

  关键词:

  般舟三昧经 念佛禅观 念佛三昧 常行三昧

  目次

  前言 

  壹、《般舟三昧经》传译简介 

  贰、《般舟三昧经》全经 

  大意及提示 

  (一)解经题 

  (二)问事品第一

  (三)行品第二

  (1)修行大要

  (2)确指西方

  (3)见佛之因

  (4)见佛闻法,悟入空性

  (四)四事品第三

  (五)譬喻品第四

  (六)四辈品第五

  (1)比丘 

  (2)比丘尼 

  (3)优婆塞 

  (4)优婆夷

  (七)拥护品第六

  (八)劝助品第七

  (九)至诚品第八

  参、《般舟三昧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东晋庐山慧远大师

  (1)慧远大师之事迹简介

  (2)《般舟三昧经》与〈念佛三昧诗集序〉

  (3)与鸠摩罗什法师的问答信

  (二)天台智者大师立常行三昧

  (三)善导大师著《般舟赞》

  (四)慈愍三藏著《般舟三昧赞》

  (五)南岳承远大师及金台法照大师

  (六)台湾当代般舟三昧之弘修

  肆、结论

  *略语表

  *参考书目

  前言

  「禅观」如果广义解释的话,就是止观------止息烦恼妄想,观照实理实事。佛教中一切法门,皆可说是止观法门。因此,所谓的「念佛禅观」,也就是以念佛为方便来修习止观的法门。

  然而念佛又有多途,依宗密大师之见,可分为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及称名念佛四种1。若是查阅佛学工具书「念佛」之条目2,更有各种不同的念佛分类方式。这些分类方式,都是祖师大德依其解行心得而加以发挥的,很值得后人参考。也可以这么说,这些念佛分类方式,就是祖师大德对于念佛禅观的看法。

  不过,本文并非要一一介绍祖师大德的念佛禅观论,而是想探讨《般舟三昧经》中,佛陀所揭示的念佛禅观,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事实上,佛陀谈到念佛禅观的经典不少,本文之所以会选择《般舟三昧经》作为研究主题,主要原因有二:

  一、本经为净土经教传译至中国之嚆矢,亦是现存大乘经典中最早期的作品3。

  二、此经重于禅定(三昧)之修行,与一般净土经教重于信愿往生不同,以本经为研究主题的论文,似乎更适合发表于禅学学报中。

  至于祖师大德的念佛禅观论,只能留待以后的因缘了。

  壹、《般舟三昧经》传译简介4

  《般舟三昧经》在藏经中现存四种译本,今作表解比较如下:

  【《般舟三昧经》译本比较表解】(书名简称请见略语表)

  译本简称

  《大正藏》出处

  卷品数目

  译者

  翻译年代

  《般一》

  大13‧897~902共6 页

  1卷8品

  后汉‧支娄迦谶

  公元179年5

  《般二》

  大13‧902~919共18 页

  3卷16品

  后汉‧支娄迦谶

  公元179年

  《拔陂》

  大13‧920~924共5 页

  1卷未分品

  失译

  不详6

  《贤护》

  大13‧872~897共26 页

  5卷18品

  隋‧阇那崛多

  公元595年7

  贰、《般舟三昧经》全经大意及提示

  本文之探究以《般一》为主,余三译本为辅,故今介绍《般一》经题及八品之大意、提示如下。

  (一)解经题《般舟三昧经》

  「般舟」梵语为pratyutpanna,原为现前、现在之意。依本经修行,可使一切诸佛皆现在前,故称「般舟」。所以「般舟三昧」,又称为「诸佛现前三昧」、「般舟定」、「佛立三昧」、「见佛定」等等。

  亦有人根据《般一》〈四事品第三〉「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大13‧899c‧11),而称「般舟三昧」为「常行三昧」、「常行道」等等。

  (二)问事品第一 (大13‧897c‧28)

  在罗阅祇迦竹园中,[风*犮]陀和菩萨问佛,菩萨当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云何行,博达众智,所闻悉解而不疑?……等一连串云何修行,而能得各种功德的问题。佛告之曰:若能修习「十方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则汝之所问悉可得也。

  (三)行品第二 (大13‧898b‧9)

  (1)修行大要 

  佛告[风*犮]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三昧)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

  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进行勿懈怠勿起想有与无勿念进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后勿念左勿念勿念无勿念有勿念远勿念近……因缘会因缘散悉了是知本无加慈哀于一切施贫穷济不还是为定菩萨行至要慧起众智

  佛告[风*犮]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其中「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即是本经修行要旨,从下文「(大13‧ 899a‧11)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剎,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即可窥见其意,唯不限念西方阿弥陀佛,十方诸佛随其所闻,悉得念之,皆可成就般舟三昧。

  又此段经文,看来颇有「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罗蜜」之意。如是说来,此段经文亦是大乘三昧禅修的共通原则。

  (2)确指西方

  此品又云: (大13‧899a‧11)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剎,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大13‧899a‧27)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此段经文二尊(释迦、弥陀)同宣,实是称名求生者极有力之经证也。而本经会判为净土经教,主要也是依据本段经文。

  (3)见佛之因

  此品又云: (大13‧899b‧16)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自在,欲见何方佛即得见。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

  此段经文明白揭示,不但可见西方阿弥陀佛,亦可见十方诸佛。更揭示得见诸佛之因有三:佛本愿功德力、修习般舟三昧功德力、及行者本身善根功德力。

  (4)见佛闻法,悟入空性

  此品又云: (大13‧899b‧24)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三界唯心造)。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见佛乃至一切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佛尔时说偈言:

  心者不自知 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槃

  是法无坚固 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愿

  此段经文说明不但能见佛闻法,更能如理思惟,悟入实相唯心,与般若空慧相应。所以吾人修行,万万不可着于境界,不论是圣境、凡境、顺境、逆境……。当知一切境界唯是自心,心净则国土净,是故文云「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岂不明耶!「有想」即是取相生着,「无想」即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无想是涅槃」不正是《心经》「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论,所有的大乘三昧禅观,皆必须与般若空慧相应。也就是说,一切佛法不能离开般若,若离般若即成外道。我们知道,外道也能入很深的「禅定」,可是他没有般若空慧,所以不能称为「禅观」,「禅观」的「观」字,可说就是观察诸法空相的意思,所以不管我们修学任何三昧禅观,一定要有般若空慧为基础,才是佛陀的正法。

  (四)四事品第三(大13‧899‧8)

  此品中明文提出有四种四事法,菩萨依之修行皆可速得般舟三昧,今录出如下,以提供行者参考。

  (1)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

  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

  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

  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

  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

  (2)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

  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

  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

  -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

  (3)复有四者,疾得是三昧:

  一者、合会人至佛所。

  二者、合会人使听经。

  三者、不嫉。

  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

  (4)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

  二者、持好素写是三昧。

  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

  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

  又此品中强调修此三昧善敬其师的重要,在师道日下的今天,似乎更具有启示意义吧!亦录文于下,以供警策。

  (大13‧900a‧4)佛告[风*犮]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五)譬喻品第四(大13‧900a‧12)

  佛以种种譬喻说明:闻此般舟三昧而不能受持书写等之失,反之则福德无边。

  (六)四辈品第五(大13‧900c‧16)

  分别说明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三昧,当云何修行,今录出偈颂如下,以供四众弟子修行参考。

  (1)比丘(大13‧901a‧11)

  如我所说悉受持常独处止行功德

  自守节度不聚会常行乞食不受请

  敬于法师视如佛除去睡眠志开解 

  常自精进无懈怠如是行者得三昧

  (2)比丘尼(大13‧901a‧22)

  若比丘尼求三昧常当精进勿懈怠

  无得听于贪欲心除去瞋恚自高贵

  不得慢欺及调戏常行至诚立一信 

  恭敬善师视如佛如是行者得三昧

  (3)优婆塞(居士)(大13‧901b‧6)

  居士欲学是三昧当持五戒勿毁缺

  常当思欲作沙门不贪妻子及财色

  常八关斋于佛寺不得贡高轻蔑人 

  心无荣冀思所欲奉行经法心无谄

  弃舍悭贪常惠施 常当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学是三昧当如是

  (4)优婆夷(大13‧901b‧21)

  优婆夷欲学三昧奉持五戒勿缺毁

  承事善师视如佛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杀盗及嫉妒不得两舌斗彼此

  不得悭贪常念施见恶覆藏唯叹善

  不得谀谄有邪淫常当卑谦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三昧

  (七)拥护品第六(大13‧901b‧27)

  受持般舟三昧者,诸佛菩萨天龙八部,

  皆共赞誉是菩萨,皆共拥护承事供养,

  瞻视敬仰思欲相见。

  (八)劝助品第七(大13‧901c‧26)

  「劝助」即是随喜。佛劝闻是三昧者,能生起四种随喜之心:

  随喜过去诸佛受持此三昧、

  随喜当来诸佛受持此三昧、

  随喜现在诸佛受持此三昧、

  随喜一切众生受持此三昧。

  若能如是随喜,其福不可思议。

  (九)至诚品第八(大13‧902b‧11)

  佛述其往昔为求此三昧,因魔事数起而不得闻,勉今闻者当善承其师持此三昧无有懈怠。又云:

  (大13‧902c‧1)若有人欲学者,当助欢喜,欲学而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学。当好书是三昧着素上,当得佛印印之,当善供养。何谓佛印?

  所谓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取、无所顾、无所住、无所碍、无所结、无所有、尽于欲、无所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此乃)道要、道本。是印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何况愚痴者,是印是为佛印。」由此看来,本经与般若空慧结合甚为密切。

  最后付嘱舍利弗、目揵连、[风*犮]陀和等流通。

  参、《般舟三昧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东晋庐山慧远大师 8

  (1)慧远大师之事迹简介[user11] [user12] 9

  慧远大师生于东晋成帝咸和9年(公元334年),雁门楼烦(山西省代州崞县)人。21岁入太行恒山(山西省大同府浑源州)就道安大师听讲《般若经》,豁然有所领悟,遂与其弟(慧持法师)共同落发执弟子礼。东晋太原六年(公元381年)始入庐山。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师与真信之士123人,以刘遗民、雷次宗等十八高贤为上首,于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同修念佛三昧,同生西方,此即所谓庐山白莲社,亦即结社念佛之滥觞也。后来结社诸人又各赋诗咏赞净土,名为《念佛三昧诗集》,慧远大师为之作序,即〈念佛三昧诗集序〉是也。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示寂,享年83岁。

  (2)《般舟三昧经》与〈念佛三昧诗集序〉

  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修念佛三昧期能见佛、往生西方。然当时《十六观经》(公元424年,[强-弓]良耶舍译出)尚未译出,故其念佛修行之思想,应是基于《般舟三昧经》。

  慧远大师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云:「(大52‧351b‧11)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专思」不就是《般舟三昧经》的「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吗?而「寂想」不就是《般舟三昧经》的「勿起想有与无勿念进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后勿念左勿念右勿念无勿念有勿念远勿念近 ……」吗?

  〈念佛三昧诗集序〉中又云:

  (大52‧351b‧20)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合神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

  「内照交映」似即《般舟三昧经》的「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而「万像生焉」似即《般舟三昧经》的「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而「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不就是《般舟三昧经》的「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吗?

  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我们发现许多《般舟三昧经》的缩影翻版。因此,我们更可以断定,当初慧远大师在庐山道场结社念佛,修行所依据的法本,应该就是《般舟三昧经》。而慧远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第一位祖师,由此我们就可知道《般舟三昧经》在净土宗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3)与鸠摩罗什法师的问答信

  慧远大师依《般舟三昧经》修行时,对于见佛的情况有所不明,曾以书信就教于鸠摩罗什法师。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45‧134b‧5):

  远问曰:念佛三昧,《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10。……

  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见之佛,不自外来,我亦不往,直是想专理会大闻,于梦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来,而云何有解?解安可从乎?

  若真兹外应,则不得以梦为喻。神通之会,自非实相,则有往来。往则是经表之谈,非三昧意,后(复)何以为通?

  ……为是定中之佛?外来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则是我想之所立,还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则是梦表之圣人,然则成会之表(来),不专在内,不得令闻(同)于梦明矣!

  慧远大师对于《般舟三昧经》见佛以梦为喻,不甚了了。如果所见之佛是定中之佛,如梦非真唯是心想,则此佛之所解疑,未足信也,以唯是自心所现故。如果所见之佛是定外之佛,不当以梦为喻。因此不论是见定中之佛,或是见定外之佛,慧远大师皆有所惑。

  罗什大师回答:「(大45‧134b‧22)见佛三昧有三种:

  一者、菩萨或得天眼天耳,或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难问,断诸疑网。

  二者、虽无神通,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

  三者、学习念佛,或以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三种定,皆名念佛三昧。

  ……是以为未离欲诸菩萨故,种种称赞般舟三昧。而是定力,虽未离(欲),亦能摄心一处,能见诸佛,则是求佛道之根本也。

  又学般舟三昧者,离言忆想分别,而非虚妄,……若行如经所说,能见佛者,则有本未非徒虚妄忆(想)分别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远见诸佛也?是故佛以梦为喻耳!

  如人以梦力故,虽有远事,能到能见。行般舟三昧菩萨,亦复如是:以此定力故,远见诸佛,不以山林等为碍也。以人信梦故,以之为喻。……是故不应以此三昧所见,谓为虚妄。

  从这段罗什大师的答文中,我们可以确定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凡夫虽未离欲,修般舟三昧能见诸佛。第二、所见诸佛非是虚妄,乃以三昧之力远见诸佛。这对今日吾人修行念佛三昧或般舟三昧,实是莫大的肯定!

  (二)天台智者大师立常行三昧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云:

  (大46‧11a‧-6)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

  (大46‧12a‧19)二、常行三昧者:先方法,次劝修。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

  大师立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依《般舟三昧经》立常行三昧,分两科(甲一、方法;甲二、劝修)来加以说明,甲一、方法中又分身、口、意三科:乙一、身开遮;乙二、口说默;乙三、意止观。科表如下:

  常行三昧甲一、方法 乙一、身开遮

  乙二、口说默

  乙三、意止观

  甲二、劝修

  今更依科录文解说如下。

  甲一、方法

  乙一、身开遮

  (大46‧12b‧1)身开常行。行此法时,避恶知识及痴人、亲属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诸供具、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

  身开:严饰道场、盥沐、行旋……等。

  身遮:近恶知识、求索、别请……等。

  乙二、口说默

  (大46‧12b‧18)口说默者。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口或说或默,口唱或先或后,总令身之步步、口之声声、心之念念不离阿弥陀佛。

  乙三、意止观

  (大46‧12b‧24)意论止观者。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剎,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

  心住一缘,次第逆缘、顺缘佛之三十二相,此即是意修止。

  (大46‧12b‧29)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一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如理思惟,观察色心求佛了不可得,乃至一切法亦不可得,此即是意修观。

  甲二、劝修

  (大46‧13a‧7)劝修者。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无能为我作师者,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悉闻所说,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母、佛眼、佛父,无生大悲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碎大地及草木为尘,一尘为一佛剎,满尔世界中宝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畏,况信受持读诵为人说,况定心修习如[壳*牛]牛乳顷,况能成是三昧。……

  闻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三世诸佛菩萨皆随喜,复胜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无量重宝,人天为之忧悲。如[鼻*邕]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头牛云云。

  不但四番功德(闻此三昧不惊不畏、信受持读诵为人说、定心修习如[壳牛]牛乳顷、成是三昧)不可思议,闻此而能随喜之功德,更胜前之四番功德,诚更不可思议也!

  (三)善导大师著《般舟赞》

  《般舟赞》全名为《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乃依净土三经及本经等所著成之净土赞文。

  于赞文之每段开头,皆书「般舟三昧乐---愿往生」。而在赞文之前序中,以问答方式说明整部《般舟赞》的核心主题à「般舟三昧乐」,今亦录文解说于下:

  (大47‧448b‧17)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由此可看出善导大师对于修行般舟三昧的重视与法喜了。尤其他说「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似乎是亲身的体验;而且在赞文中反复地说「般舟三昧乐」,似乎希望一切众生,皆能分享这份现见诸佛的法喜。多么诚挚动人的一位祖师啊!无怪乎当时全长安城的人,皆被感化同修念佛求愿生西。

  (四)慈愍三藏著《般舟三昧赞》

  慧日法师11,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幼时见义净法师由印度返国,心羡期望亦能赴印,遂于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前往印度。遍访天竺之善知识,皆赞净土劝修往生。于健陀罗国之山中,绝食祁请观音圣像,经七日夜感观音菩萨现身摸顶指示,当如愿传法利人,往生极乐国。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返回长安,卒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享年69 岁。

  慈愍三藏特重般舟三昧之修持,劝人志期见佛。着有《般舟三昧赞》,四句一偈,共三十七偈半,今收录于法照大师的《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大47‧481a‧4)。

  《般舟三昧赞》每偈的前二句,皆是「般舟三昧乐---愿往生专心念佛见弥陀---无量乐」,很面熟吧!是的,慈愍三藏的《般舟三昧赞》,可说是承袭善导大师的《般舟赞》。

  (五)南岳承远大师及金台法照大师

  承远大师12于南岳衡山,从通相法师受具足戒,并于其座下学习经、律。听说慧日法师离开长安到广州,特远从衡山至彼求教,彼教其修念佛三昧以济群生。归回衡山之后,遂顿息诸缘专修净土般舟三昧,精苦修持常感圣境现前,并名其居处为般舟道场。

  当时法照大师13在庐山修定,于定中往极乐世界,见有一着恶衣之僧,侍立于阿弥陀佛之侧,遂问佛是何人也?佛答此乃南岳承远法师是也。出定后遂往衡山拜谒承远大师,悲喜交集受教于彼,后始修五会念佛弘化于世。法照大师在唐代宗时受封为国师,告天子言其师有异德,天子遂南向作礼,则知彼师徒二人行化天下矣!

  前文有提及法照大师所著的《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录有慧日法师所著的《般舟三昧赞》,由此可看出,承远大师及法照大师之修持般舟三昧,受慧日法师影响甚大。

  (六)台湾当代般舟三昧之弘修

  据个人目前了解,台湾当代有两处道场有般舟三昧之实修人才。一位是埔里灵岩山寺妙莲长老,在香港闭关二十年中,曾修般舟三昧(九十日中不坐、不卧、不睡、日中一食)十次。另一位是埔里圆觉寺果孝法师,设有关房让人专修般舟三昧,另率四众弟子行方便般舟三昧(一日夜或数日夜)来方便学习。

  肆、结论

  一、《般舟三昧经》是现存大乘经典中最早期的作品,也是净土经典的最早先驱。若欲探讨念佛禅观的源流及发展,对本经之宗旨意趣,及其对后世之影响,则须加以深入研究,方得掌握其要。

  二、「般舟三昧」之本意为「诸佛现前三昧」,即专心思念诸佛,则能入定见佛,并无一定要九十天中不眠常行之严格规定。若依《般舟三昧经》之经文来看,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只是在〈四事品第三〉中,佛开示有四种四事法能疾得是三昧,其中的一种而已。

  不过相较其余的净土经典,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实是本经之特色,而且祖师亦重视强调本经九十天不眠常行的修法,所以传沿至今,只要一提到「般舟三昧」,便认为是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地专修念佛三昧。

  三、东晋慧远大师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亦是中国结社念佛之嚆矢,而其深受《般舟三昧经》之影响。

  又智者大师依《般舟三昧经》立常行三昧,善导大师著《般舟赞》,慈愍三藏著《般舟三昧赞》,承远大师及法照大师亦以般舟三昧行化于世,乃至台湾当代仍有人修持般舟三昧,因此我们可以确知,《般舟三昧经》对于中国念佛禅观之思想及实修,其影响实甚为广大及深远。

  四、本文因手头数据、时间及篇辐等因素,关于《般舟三昧经》对后世之影响,只对唐前及当代略加叙述讨论。至于唐前及当代更深细或以外的情形,则敬待他稿。

  略语表:

  1、《般一》《般舟三昧经》(一卷八品)

  2、《般二》《般舟三昧经》(三卷十六品)

  3、《拔陂》《拔陂菩萨经》

  4、《贤护》《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

  5、《佛光》《佛光大辞典》,慈怡主编。

  6、《百科》《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主编。

  7、《白话》《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般舟三昧经》,吴立民、徐荪铭释译。

  8、《教史》《中国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


{返回 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念佛三昧行法初探(释果化)
下一篇:殊胜的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般舟三昧简介及当代修习者
 道宣律师一生行九十天般舟二十一次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山西襄垣宝峰寺般舟念佛仪轨
 如何修般舟三昧(净空法师)
 般舟行法总结及点评(释演捷)
 般舟三昧的问答(梦参老和尚)
 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
 妙莲老法师谈般舟三昧
 般舟行法及护法之体会(释演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活在喜悦之中[栏目:四无量心]
 五百罗汉 171、德首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禅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柳田圣山)[栏目:其他日籍作者]
 The Last Convert[栏目:The Buddha, His Life and Teaching]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栏目:蔡礼旭老师]
 第十五讲 由印度到中国[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虚度光阴就是荒废生命[栏目:听李叔同讲禅]
 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栏目:佛网文摘]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女人第九)[栏目:念佛感应]
 用感恩心念佛不断[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