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四)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55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四)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庚二(自他相换)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自身换他身,是故亦无难,  
  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  
  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
  
  慢慢串习以自身相换他身、他身相换自身,就可以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他人。
  
  他人感受痛苦的时候,自己也有难以忍受的感觉;他人欢喜,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自己也能生起欢喜心,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随喜。这都没有什么难的。但是首先要明白,爱重自己的过患和爱重他人的功德。
  
  我们为什么在六道中轮回?就是我们一直爱重自己导致的。这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我们为什么要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也是一直爱重自己导致的。我们也会找很多原因,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当我们明白了爱重自己的过患,就要抛弃对自我的贪爱与执着。
  
  所谓的爱重指的就是贪爱自己、执着自我,这是轮回的因,是一切痛苦的根,所以要抛弃我执我爱。去掉了这个根,断除了这个因,个人的轮回就结束了;没有轮回,就没有痛苦了。所以,别的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也不是真正的理由。想解决就要从根上解决,想改变就要从因上改变;从因上改变才是彻底的改变,从根上解决才是究竟的解决。这是最重要的。
  
  爱重他人的功德。所谓解脱,是永远地解脱痛苦。所谓成就,比如说成就佛果,也就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我们的一切所求都在这里。你功德圆满,福德圆满了,一切都圆满了,就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里主要讲的是爱重他人,自他相换。喜爱他人、利益他人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也可以说是抛弃我执我爱的方法。
  
  为什么要修自他相换呢?要对治贪爱与执着,这就是方法。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要这样练。比如说,当自己享受一些利乐的时候,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利乐分享给他人;当看到了他人遭受痛苦或灾难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分担他人的痛苦;当自己遭遇痛苦、不幸的时候,把众生所遭遇的这些痛苦、不幸都拿到自己的身上来,由自己来代受。这个时候已经是自轻他重了,就要这样练。当发现他人喜乐的时候,千方百计地让这种喜乐增上。我们就要以这种方式磨练心态。最后我们才可以做到自他相换、自轻他重。最后,我们才能真正放下自我,才能真正地利益众生,才有真正的利他心。
  
  之前,我们能放下自我吗?你说放下就能放下了?你说不自私就可以不自私了?不是这样的。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没有那么容易。修练自他相换、自轻他重,最后才可以放下自我,才可以真正地利益众生。这就是利益他众的功德。我们要去珍爱他人,取受他众之苦。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法相;二、宣说事宜。
  
  壬一(宣说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癸一(代受他苦)分三:代受他苦应理;二、退失不应理;三、摄义。
  
  子一(代受他苦应理)分四:一、理当代受;二、能够代受;三、彼之功德;四、教诫代受。
  
  丑一、理当代受:
  
  众人皆认许,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许,有情众生分?
  
  人的手足等很多身体的支分,都可以承许为一身,可以视为一个身体。这是一种错觉,实际上都是他体的,也可以说是各不相同的物质,但是一执着就成为一个了,在其上可以生起“我”的概念。也可以说,都可以执着为一个“我”。
  
  同样,一切有情都是众生的支分,那么也都可以承许、视之为一个众生,都是一体的。这二者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手、足等这些身体的支分可以视为一个身体呢?因为这都是身体的支分,都可以成为一个身体。同样,每一个有情都是众生的支分,那么也可以成为一个众生,也可以成为一体的。因此,如同手去保护脚一样,我们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去保护其他有情。
  
  你看,若是脚出事了,不用特意让手去为脚做事,手自然就会去做。这个时候,手认为“我的脚有事了”,自然而然就去保护脚了。因为它们都是身体的支分,都是一个身体,所以它自然就有这个动作,自然就去保护了。
  
  同样,一切有情都是众生的支分,都是众生,都是一体的。像手去利益脚一样,只要是众生,就是要去保护的;只要是众生,就是要去利益的。比如说我们穿鞋,手会无怨无悔地为脚做事,因为它知道手和脚是一体的。再如因为孩子等家人和我是一体的,都是众生,所以不用特意想,我们就可以去培养他、照顾他。那么,一切众生都是一体的,为众生做是自然而然的,不要什么回报,没有那么多事。
  
  真的,不是特意转念。刚开始我们是要特意转念,但是到最后不是特意转念,而是自然而然的。“哦!因为是众生,所以我要照顾;因为是众生,所以我要关心;因为是众生,所以我要帮助;因为是众生,所以我要利益。”这就对了,这就是利他心,这里有真正的利他心,因为这里面不掺杂“我”。
  
  有“我”就有“他”,自他是分别的。自他是不是事实存在的?不是,就像左与右、长与短一样。和这个比是长的,但是和那个比又是短的。我们站在这边,那边是左,这边是右;但是站在那边时,这边是左,那边是右。可见,这些都只是概念而已。这叫相对法,是相对的,不是实有的。若是实有法,则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变的。但是,左与右、长与短等都是相对法,自他也是如此。从我的角度而言,我是自,那个是他;从他的角度而言,他是自,我是他。哪有实有的自他啊?如果是实有的自他,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自与他应该都不会变,自就是自,他就是他。同样,干净和不干净也是如此:对你来说是干净的,对我来说是不干净的;我觉得脏,你觉得干净;刚才你觉得脏,现在又觉得干净了。好和坏也是如此:今天我觉得这是个坏人,一到明天又变成好人了。所以,这些都是概念而已,没有别的。
  
  丑二、能够代受:
  
  于此无我躯,串习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
  
  “于此无我躯,串习成我所”:经过长久串习,对本来无我的身体也能执着为“我”,也可以产生“我”的概念。这个身体上面有没有我?没有我。无始劫以来轮回于六道,从前世转到今世,从今世还要转到来世,这个身体上面没有“我”,但是我们把它视为了“我”,在这上面可以产生“我”的概念。“不允许看我,不允许碰我……”没有碰你,没有看你,看的是那个肉身,“不行,那是我!”把它当成“我”了嘛!
  
  在我们的概念中,我要吃饭,我要睡觉,都把身体当成我了。刚开始身体是父母的精卵结合产生的,后来长大了,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最后它会变成尸体,然后火化变成了灰,没有了。哪有“我”啊?但若是串习,去执着,就可以产生“我”的概念,真正变成了“我”。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那么,对他身也一样,若这样去执着,去串习,也可以变成我。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不能执着吗?那你为什么要执着他身为“我”呢?这是要对治我执我爱嘛,也是以毒攻毒。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都不是我,既然自己的身体可以变成我,他人的身体也可以变成我;在自己的身体上可以产生我的概念,在他人的身体上也可以产生我的概念。这样你不用特意想,自然而然就会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他人了,像喜爱自己一样喜爱他人了。
  
  讲平等的时候,自他都是一样的,体上是平等的,相上也是平等的。实际上,在自己的身体上没有我,在他人的身体上也没有实实在在的我,本体都是无我的。若是这样串习、执着,自他一样都可以变成我,在自己的身体上可以产生我的概念,在他人的身体上也一样可以产生我的概念。因此,你可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
  
  丑三、彼之功德: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  
  如人自喂食,未曾盼回报。
  
  若真正在他众的身体上产生“我”的概念,真正把他众视为自己了,这样去利益、帮助他人的时候,这个过程中不会有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傲气。
  
  比如你自己吃饭,你会不求回报吧,你不会说:“给你吃饭了,你要理解我,你要回报我……”你自己吃饭,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吧?你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说,因为这是自己利益自己,自己让自己享受啊!你不会说:“我很好,我有能力帮助你,我有能力利益你。”没有这些说法啊,觉得这就是为我自己,这就是自己享受,让自己快乐。
  
  就像自己吃食物不会希求回报一样,你不会有图报之心。你明白了这些真理以后,就不求回报了,之前你不求回报也是求回报。这种不求回报是自然而然的,就像自己吃食物不会求回报一样,这叫不求回报。
  
  大家必须要在理上通,不通不行。只有在理上通了,才能真正做到;若在理上没有通,做不到,即使做,也是假的,没有多大意义。道理明白了以后,心态自然就放下了;道理明白了以后,不用特意让心平静,心自然就平静了。你特意让心平静,无法平静;你特意让心放下,也不可能放下。我经常强调:放弃不是放下,放下不等于放弃!若是在理上没有通,没有真正明白诸法的真理,没有真正精通,放不下!即使放下了,也不是真正的放下。明理很重要。明白道理了,心量自然就打开了;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
  
  丑四、教诫代受: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众生,当习悲护心。
  
  前面也有类似的偈颂。对自己而言,纵然是如出言不当等微乎其微的事,也会谨慎防护。也许只是一句不太礼貌的话,自己不爱听就会生气,甚至跟别人打架,这是爱护自己(其实,这都是真正的损害)。
  
  一句不礼貌的话或者一句不中听的话,对你没有任何伤害,但是你却小心翼翼、慎重地防护自己。那么,对他众也要这样修爱护心、慈悲心。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他人,像慈悲自己一样地慈悲他人,因为自他是一体的,都是有情众生。
  
  怙主观世音,为除众怖畏,  
  涌现大悲心,加持自圣号。
  
  大慈大悲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心情非常急迫,她用尽了一切办法,最后没有其他的路了,就加持自己的名号,即发愿: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于轮回中无有恐怖感。
  
  她把自己的名字做了这样的加持:谁能忆念我的名号,就能消除恐惧。也许很多人认为,哪有那么多恐惧?其实六道众生时时不离恐惧,只是有时候能感觉到,有时候感觉不到而已,但都是不离恐惧的。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只要忆念她的名号三次,就能消除一切恐惧。
  
  也许很多人在想:“我也念过,而且不止念三次,我天天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没有消除恐惧啊!”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你只有以清净心才能和她相应。所谓“忆念三次”,是指以清净心做忆念。
  
  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她的愿已经圆满了,她已经成就了,所以现在不论何种众生,只要这样做,就一定能远离一切恐怖,也可以说当下就可以解脱。但是,必须要有这种清净的心、虔诚的心。虔诚的心也不离清净的心。有清净心,才有虔诚,之前不可能有虔诚。因为有我执的掺杂,就有自私,有我执或有自私,就不能说有虔诚。
  
  很多人都说:“我虔诚祈祷,一心祈祷……”做到一心,难啊。如果是一心,就好了。一心本身就是加持,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加持;一心本身就是力量,是真正的力量!但是,恐怕做不到一心啊!你心地不清净,能做到一心吗?能一心祈祷吗?“一心”是不怀疑的意思,不怀疑是没有疑惑的意思,那完全是净土。登地的时候,初次要断的就是惑。有惑就没有一心;断了惑才是一心,一心的同时就见性了,就登地了。诚心也是一样的,这是诚心诚意、一心一意的意思。诚心诚意、一心一意忆念观世音菩萨,才能获得加持,才可以获得如是的功德,之前是不可能的,不要怀疑。“我念了那么多观音菩萨的圣号,我天天祈祷观音菩萨,但是你看,我还这么倒霉,还天天这样遭受痛苦。”这是因为你自己的心不够清净。
  
  成就没有那么容易,但有的人把它想得太简单了。在讲这些名号、咒语的功德的时候,讲的是法的功德、法的利益,法能没有那些功德与利益吗!但是,这个法能不能入你的心,能不能融入你的相续,这是最重要的。若是你把这个法真正融入你的相续了,你才能获得这些功德,因为法和你的相续成为一体了,这个时候才具有功德,才能得到利益,之前是不可能的。
  
  若要法融入相续,自己就要先成为法的法器,这就难了。比如说我们今天要闻法,闻法有闻法的方式,你按闻法方式去做,若做到了,就成为闻法的法器了,你才可以得到闻法的功德和利益。除了闻法之外,其他闻思修等,道理都是一样的。
  
  子二、退失不应理:
  
  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  
  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
  
  若想:虽说功德巨大,也有能力,但还是极为困难。
  
  不应当因难而退,如果长久串习,就会变得轻而易举。因为通过如此的串习力,甚至与曾经闻名丧胆的众生朝夕共处,久而久之,一旦失去也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即使有困难,也不能退心。我经常给大家讲:如果有信心,有决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虽然对一个凡夫来说,要解脱、成就是很难的,但若是你有信心、有决心,也不难;即便再难,长久串习,或者长久坚持做,也会变得轻而易举,也能完成。就像偈颂中所讲的,与曾经闻名丧胆的这样一个不好相处的人朝夕共处,久而久之也会难以割舍,一旦失去了,也会因此而闷闷不乐。同样,即使是再难的事,慢慢串习,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在修行的道路上,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境,但若是自己能坚定信念,能坚持到底,最后都能成就,都能圆满。即使是再难的事,最后也能变得容易;即使是再不好相处的人,最后也有办法与之相处。所以,作为修行人,在遇到对境的时候,不能心慌意乱,不能手忙脚乱,没有事,有佛法就有办法。一切都是很正常的,都是自自然然的,有什么啊?不能心慌意乱,你的心平静下来了,智慧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在面对一个对境的过程当中,也有戒定慧三学。你可以思维:这是因果;或一切无常,好的会变,不好的也会变,没有事;如果你有再高的境界,可以把一切都观为空性,都没有实质性的,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若是你的境界更高,可以将一切都观为大光明、清净的。这样一思维,当下心就平静下来了,智慧立即就会涌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戒定慧是有程序的,可以说是三个境界或者三个学处。但若是你在对境中真正能把握,戒定慧三学都是一体的,圆满的。心定下来了,心清净了,也就如如不动了,也可以说是一种觉性,不离觉性,戒定慧三学当下圆满。
  
  作为修行人,在遇到对境、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和以前一样,不能和世人一样。这时应该想:“会好的,会有办法的。”稳重很重要。天塌、地陷……,这都是世人的观点。对一个智者来说,天不会塌的,地也不会陷的,什么事都没有。生啊、死啊,来啊、去啊,聚啊、散啊,好啊、坏啊……一切都是自然显现,一切都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别大惊小怪的,没有什么。
  
  子三、摄义: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自他相换就是秘诀、妙诀。
  
  为什么说是“秘密”呢?对非法器的人要保密,不能讲。因为非法器的人消化不了这个方法,领悟不到这个真理。现在我们中的很多人虽然还没有生起真正的境界,但都是对大乘佛法有信心的,所以也可以称为法器,或者可以说是法器。
  
  为什么说“胜妙”呢?只有通过自他相换这种修行,才能真正放下自我,利益他众。若破除了我执,放下了自我,就解脱了,再也没有烦恼,再也不会痛苦了,难道这还不胜妙吗?世间哪有这样的密诀?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产、财富,也无法能做到这点。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解脱,一样有烦恼,一样有痛苦,无法解决烦恼,无法断除痛苦。
  
  修自他交换,自然就没有烦恼、痛苦了,也就解脱了,甚至还可以成就佛果,功德圆满,智慧圆满,一切圆满了。我说过,不求,没有什么可求的。已经圆满了,还求什么啊!这个道理和昨天讲的“大乐”“大喜”是一个道理。真正利他的时候,那是大乐、大喜,还求什么自我解脱啊?此处讲,修自他交换,一切都圆满了,所以不用求!当有真正的利他心,能真正利益众生的时候,你的功德、福德自然就圆满了,这叫胜妙窍诀。
  
  自他相换是唯一的窍诀。也许你会说:“不是吧,不是说还有‘大圆满’,不是说还有很多方法吗?”其实,这些都是一个意思,真正把自他交换修圆满了,也就是大圆满了。只有一个点。犹如一个房间有很多门,可以从不同的门进入,但进去了以后就是一个地方。
  
  学佛、修行要稳稳当当,学会把什么都放下。也许有人想“我怎么还在修加行?什么时候才可以修正行?”若是你相续成熟了,加行就是正行;若是你相续不成熟,正行就是加行。在实修中心,大家基本都明理了,这种情况不太多。但是在山下,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很多人问:“有没有捷径?有没有更捷径的方法?能不能直接修正行?”真的,这种漂浮不定的心态非常可怜。没钱不可怜,有病不可怜,虽然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还在那儿漂浮不定,这才真正可怜。
  
  我讲过,法门不分高低,主要看所修的法是否与自己的根基相应,是否与自己的意乐相应。自己的根基在哪里?自己的意乐在哪里?有的人可能是缘分不到,或是善根不足,眼前虽然有门,但就是不进,非要绕一下,非要走别的路或进别的门。没有办法,让他绕去吧,让他转去吧,什么时候能进再说吧。
  
  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他人,修自他相换菩提心,就可以迅速成就,这就是捷径。若是你真想迅速解脱、圆满,就修自他相换菩提心,处处像爱护自己一样地去爱护他人,以这种方式去对治我执我爱,这就是最捷径、最迅速的方法,这也是窍诀。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三)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九)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圣道之正语正业正命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 Right Livel..[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心痛不是错[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坛经》中的净土思想(心愚)[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前行讲记 第八十讲 普贤上师言教-寿命无常-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之一[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67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八四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无诤、无诤行、无诤三昧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兼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之「无诤」意涵[栏目:昭慧法师]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大乘佛法」[栏目:印顺法师]
 修外前行时一点体会[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