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掌中解脱 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8428
掌中解脱
 
 
   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引用寂天大菩萨的话,作为第七天开示的开场白:)
 
  〔依此人身舟,能渡大苦海。
      此舟难再获,愚者莫贪睡!〕1
 
  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清净人身,如同能够横渡轮回大海的舟船,所以不要贪着未死之前的那些短暂的快乐,而应去追求一种能利益今后一切生的远大目标。不然的话,今后恐难再得这种像舟船一样能救渡我们出大苦海的人身。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会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了解怎样去实现它的方法,所以先纠正听法动机来闻法:
 
  〔为了利益一切母亲有情,我应获得正等觉位,为此我来听受三士道次第甚深引导,然后去认真地实修。〕
 
  (帕绷喀大师接着列举了以前讲述过的那些科判。)
 
  第四大科,〔如同正以教授引导弟子的次第〕有二部分:一是〔道之根本依止知识之理〕;二是〔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今天,我将从依止知识法开始讲起。
 
  讲〔加行法〕本来包含复讲在内需要讲四次,我现在无法这样来讲,但从依止知识法开始的正行引导,仍然需要重复四次。你们日后若传法,也必需遵照这一规矩。
 
  世俗上那些用眼睛看就可以学会的职业,如木工、雕塑佛像的工匠等,初学时犹需依靠师傅的教授,更何况是能实一利益今生来世这一远大目标的成佛之道?我们想要了解此中的情况,岂有不依靠善知识之理!
 
  有些人以为只要自己看看经书就行了,可以不需要上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譬如,在我们准备动身去印度等地之前,必须先请教某位向导,这位向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充任的,他应该曾经去过那里,有这种经验的人方可引导我们;同样的,为我们开示菩提道的善知识,也必须能为我们指引成佛的道路才行。如果随便依止而碰上恶友的话,那将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知识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称之为〔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最初依止知识法分四个方面:(戊一)依止知识利益;(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戊三)意乐依止法;(戊四)加行依止法。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我们必须先思惟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起强有力的依止欲。关于依止知识的利益,我依据上师的口传,根据《速道》来讲,共分八节:
 
  巳一、近得佛位
 
  依照我的依怙主---达波大宝上师的口传,此节又分二小节来作引导:(一)实修上师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二)供养恭敬上师故近得佛位。
 
  (一)实修上师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
 
  总而言之,使修行者能向佛位接近者,乃是依止善知识所产生的功德。某些人在一生当中,便能获得依靠其它法需要修无数大劫才能获得的那些地道,即是他们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结果。无上密宗的速疾特点,也是因为以〔上师瑜伽〕为道之生命而得到体现的,例如杰密勒日巴等祖师的行传。
 
  随后帕绷喀大师引述〔大恩剎那能赐给〕及〔大悲剎那能赐给〕2等颂文,并解释说:如果我们如理依止上师的话,仰赖上师的恩德和悲心,能于剎那间赐予我们大乐界法身位。所谓〔剎那〕,这里是指浊世短暂的一生。人的寿命,相对于下界地狱和上界天的寿量来讲,短暂如一剎那般。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大师又讲了无着上生兜率天的故事3。不仅如此,相对于轮回的前后边际来讲,人的一生也短暂如一剎那。)
 
  如果不如理依止上师的话,就算我们修像无上密宗等那样高深的法,也是生不起丝毫地道的证德的。反之,如能安善了知依止的话,即便需要多劫才能修成的双运位,我们也能很快地得到。如《道次第甘露藏》中说:
 
  〔多劫海中难勤修,仍极难得大双运,
 
      然说若依上师力,浊世短寿亦易成。〕
 
  就是在显教中,如果依止上师方面作得特别出色,也能迅速地完成修道。(帕绷喀大师接着讲了常啼菩萨的行传,而后又继续说。)当我们见到佛时,多半会以〔我见到高于上师的佛〕而感到满足。但常啼却不是这样,他虽然已亲见无量诸佛,却仍不满足,继续寻访上师。他的这种作法深得要领:如果遇不到与自己有前世因缘的上师,任何人都无法对自己有大的利益。当时,虽然常有帝释赠予的珍宝可以供养,但为了圆满大力资粮的缘故,仍以割肉、洒血等方式来敬事法圣上师。4起初,常啼在亲见诸佛时,已得〔法流三摩地〕,为大乘〔大资粮道行者〕5。当他遇见法圣为之说法后,顿登八地获〔无生法忍〕6。他能这样迅速地完成修道,是因为他的依师法无与伦比。否则在不净七地7中,通常需要圆满无数大劫的资粮方能获得八地。
 
  所以说,趣向佛位是快还是慢,取决于我们的依师法是如理还是不如理。我们能依止上师的话,即使上师只开示一项教授,而我们只修那么一项教授,也一样能如其它所修而接近佛位。当然,依止一位开示全圆道的上师,要比依止一位仅能引导下士道的上师,进步快得多。如果弟子这方面能刻苦耐劳、是可造之器,又遇到能开示全圆道上师,成佛便如随手即可塑造之物、毫不。帕荡巴说:
 
  「师随所欲皆可导,信敬为酬定日瓦。」8
 
  又如龙猛所说:
 
  「若人堕自须弥顶,虽不愿堕亦必堕;
      若得师恩利益教,不欲解脱亦解脱。」9
 
  当某人从高山顶上往下堕落时,纵然不愿意下堕也无法返回原处;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如理依师而得到上师引导的话,纵然不想解脱也必将得到解脱。反之,如果我们不依止上师,那是无法获得丝毫修道进步的。
 
  (二)供养恭敬上师故近得佛位
 
  为了成佛,我们必须积集无量资粮,而最容易积集这样广大资粮的方法,莫过于供养上师。在许多密续和论典中,都说供养上师一毛孔的功德,要胜过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例如说:
 
 「上师一毛孔,胜过十方佛,
  及菩萨福德,是故供上师,
  诸佛菩萨见。10」
 
  萨迦班智达也说:
 
  「于千劫中修显教,布施头足手财福,
  此上师道剎那摄,故应待奉修喜悦。11」
 
  千劫中布施头、手、足等所致的广大资粮,我们只需做一件以悦上师的小事便能积集。资粮圆满愈快,距离佛位也就愈近。就供养的对象来说,畜生、人、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佛、诸位上师,后者均比前者来得力大。以前格西堆陇巴(12)曾说:「邀请堆陇一切僧众赴宴,不如施食于洛巴(13)的狗福德大。」据说他总是将零碎的食物积攒起来,包括碗内剩下的酥油汁,留给他上师洛巴的狗吃。密续中说:
 
  「较供三世一切佛,供师一毛孔为胜。」14
 
  这里所谓的〔毛孔〕不是真的指上师身上的毛孔,而是指上师的座骑、家犬和仆役等。
 
  巳二、令诸佛欢喜
 
  此节中有二种思惟法:(一)满诸佛愿故令生欢喜;(二)住上师身受供养故令生欢喜。
 
  (一)满诸佛愿故令生欢喜
 
  十方诸佛虽然都乐意为我们说法,但不要说是受用身,即便是业净凡夫可见的殊胜化身,我们连亲见的缘分都没有,更别说要见诸佛真身现前为我们说法了。因此,诸佛必须显现符合我们缘份之身才能为我们说法。为此,十方诸佛为了我的缘故,变化成上师前来,就像现在各大寺派遣代表一样。我们若能如理依止上师的话,诸佛将洞察这一切并感到喜悦。这一情况如《甘露藏》中所说:
 
  「如理依止善士时,此时速疾离三有,
  犹如母见了受益,无余佛陀至心喜。」
 
  诸佛就像悲悯独子的母亲一样,他们的一切所作,全是为了将我们从轮回和恶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所以,当我们能如理依止一切幸福安乐的根本---上师---时,诸佛见到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因而感到喜悦。
 
  (二)住上师身受供养故令生欢喜
 
  如果我们未能如理依止,那么再怎么供佛,他们也是不会高兴的。反之,若能如理依止的话,如《文殊口授》15中所说:
 
  「诸具此义者,我当住彼身,
  受余行者供,由彼令欢喜,
  能净其业障。」
 
  诸佛不请自来,住在上师身中、高兴地接受我们所献的供养。所以,供养诸佛菩萨只有献供的功德而无欢喜纳受的功德;供养上师,则有献供和欢喜二种功德。
 
  巳三、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经中说:如理依止善知识者能增长大福德。由于行者的福德增长,所以魔与恶友不能为害。《广大游戏经》中说:
 
  「具福之人满众愿,摧魔速获大菩提。」
 
  另一部经中说:
 
  「于诸具福人,天或魔类众,不能作中断。」
 
  巳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依止善知识,我们便能正确了解何者应舍、何者应取,从而依法行事,不仅如此,那些坐在善知识跟前以及与上师生活在一起的人,也能自然而然地消灭恶行。《华严经》中说:「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甘露藏》中也说:
 
  「于彼恒敬依止者,诸惑恶行自然灭。」
 
  巳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
 
  以前,仲敦巴与阿麦绛曲仁钦(觉宝)16二人认真地服侍觉窝,他们与一心专修的大瑜伽师贡巴瓦比较,看谁的证悟大,结果他们二人的证悟高于大瑜伽师。由此可见,如理依止上师是生起地道功德的最重要因素。
 
  仲敦巴曾问阿底峡尊者:他在遇到尊者之前所修之法是否入道。尊者以神通观察后说道:「只有你为上师赛尊17所作的那些服侍,才算入道。」
 
  你们中的一些人或许认为,以上所说只适用于坐在法座上说法的上师,例如授比丘戒的亲教师或授灌顶的金刚阿阇黎等。其实不然,对于在自己寮房中,与自己同吃、同作、同坐的教书老师,我们也应如理依止。
 
  有一次,当阿底峡尊者生病而大便失禁时,仲敦巴不顾污秽、亲自用手舀取捧出室外。依此之力,他突然生起他心通,能知道大鹏鸟飞十八天所经地区中,包括蚂蚁在内一切有情的细微心理变化,而且现在名扬十方,被称为〔噶当教法的大祖师〕。阿底峡尊者在印、藏二地的事业广如虚空,也是完全得力于如理依止上师。所以当知,大德事业的广大与否,也取决于此。
 
  洽域瓦迅努沃(童光)依止京俄瓦十分如法,依教奉行。所以,当他有一天外出倾倒垃圾,返回登上第三级楼梯时,突然生起了〔法流三摩地〕。萨迦班智达最初向杰尊札巴坚赞(名称幢)18请者著述《上师瑜伽》修法时,札巴坚赞拒绝了,他说:「你只对我作叔父想而不作上师想。」后来札巴坚赞生病时,由于萨班认真地作了护理工作,札巴坚赞才将《上师瑜伽》赐给他。从那以后,萨班不再单纯地视他为叔父,而生起了真佛想,结果成为精通五明的班智达。赤钦丹巴饶杰也是如此,当他经师患疾时,赤钦悲痛欲绝,由于他妥善地作了护理工作,因而通达中观正见。普觉昂旺强巴有一天费了很大周折,才将一包很重的干牛粪送到杰珠康巴的住处,珠康巴赐给他一颅杯作过加持的陈年〔内供〕19,昂旺强巴饮用后心相续受到了加持,从那之后,他时常生起不可抑制的厌离心。因此当知,地道证悟将依赖于此而得到极大的增长。《道次第甘露藏》中说:
 
  「地道证德即生长。」
 
  巳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
 
  博朵瓦在《蓝色小册》中说:
 
  「故当多方观法缘,观后依止应敬师,
  后不缺师为法性,诸业功不浪施故。」
 
  我们若能如理依止善知识,此〔造作等流果〕将保证我们在今后一切生中不缺善知识。我们现在如能对某位普通凡夫善知识生起真佛想而如理依止的话,以后当能值遇像弥勒、文殊那样的上师,并从之听法。《甘露藏》中说:
 
  「今生如理取悦师,其等流果于诸生,
  值遇殊胜善知识,得闻圆满无误法。」
 
  巳七、不堕恶趣
 
  如果我们能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话,上师对我们的申斥等能消除我们的恶趣能引业、从而不堕恶趣。过去,每当格西堆陇巴见到格西拉索瓦时,总是对他一味地呵斥。拉索瓦的弟子娘摩瓦对此心怀不满,口出谤言。拉索瓦却说:「不要这样讲!上师像这样对我每作一次呵斥,不啻如嘿汝嘎亲作加持一次!」卓贡.藏巴嘉惹 20说:
 
  「捶打是灌顶,由此得加持,
  责骂即猛咒,能除诸中断。」
 
  说明上师的打骂能消除我们的恶趣业,《地藏经》中说:
 
  「为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世因病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得清净,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虽于无量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护学处所生者,然彼以一上午即能映蔽。」
 
  巳八、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此节如同依师利益的总结,简言之,如理依止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根本。从最下不堕恶趣乃至最上成佛之间的一切幸福快乐,依靠上师都能不费力地获得。宗喀巴大师说: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21
 
  《甘露藏》中说:
 
  「总之依师于现前,离无暇得天人身,
  究竟尽诸轮回苦,能获决定善妙位。」
 
  阿底峡尊者说:「我依止的上师虽然多达一百五十二位,但没有一位不放在心上的。」由于尊者的依师法十分出色,所以他在印、藏二地的事业才会量等虚空,获得如此这般的成就。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不依止的过患,正好与上述八种依止利益相反,也就是〔不能趋近佛位〕等等。
 
  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也有八种。如果我们在决定依止以后,又不如法依止的话,过失将极为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先认真地观察能不能依止某位上师,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向其求法。
 
  己一、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上师代表一切佛的总体前来度我,如果轻视毁谤上师,就是轻视毁谤一切佛。对一位佛尚需视为非同小可的对象,更何况是一切佛呢!
 
  如果说法者有说法之心,听者有听法之心而从说法者处听受一句以上的佛法,这位说法者就是此处所说的〔上师〕。
 
  我们通常会十分小心地依止某位名气较大的上师,而怠慢其它像教字母的启蒙老师等,这样作是不对的。例如,杰.珠康巴在对他的启蒙老师还俗一事未生净相22之前,不能生起任何证德。《甘露藏》中也说:
 
 「诸善知识如是说:诸佛事业现为师,
  不敬师即轻诸佛,有何异熟重于此!」
 
  《黑仇降阎摩续释难》23中引经说:
 
  「设唯闻一颂,若不奉为师,
  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又如《事师五十颂》中说:
 
  「于彼思为怙主已,既为弟子若轻毁,
  即名轻毁一切佛,是故恒常当得苦。」
 
  己二、若于上师生瞋,即坏与彼剎那数相等劫之善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
 
  如是我们对上师发怒的话,经历的时间有多少剎那(最短的时间单位),我们亦将破坏与此剎那数相等劫中所积的善根,并将留在无间地狱中经历同样数量的劫数。《时轮续》中说:
 
  「瞋师一剎那,即坏一劫善,
  等量劫中受,地狱等大苦。」
 
  例如:若对上师发怒有〔一弹指顷〕24,将破坏六十五大劫中所积的善根,并将住在无间地狱中达六十五大劫。因此,假如我们对上师犯有不敬、轻毁、瞋恚等过失,或是令上师感到不悦的话,如果上师尚在世,我们便应在上师跟前忏悔;如果上师已去世,则应在上师穿过的衣服等前面忏悔。
 
  己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
 
  《集密根本续》中说:
 
  「造作无间等,大罪之有情,
  金刚乘大海,大乘中成就,
  恶意谤上师,虽修不成就。」
 
  意思是说,即便像造有无间等主样重大的罪恶的人,如果依靠修习像〔密集〕道这类的密法,他也能迅速得到殊胜成就;反之,如果恶意诋毁阿阇黎的话,此人就是再怎么修高深的密法,也绝不会得到殊胜成就。
 
  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
 
  如果密宗行人对上师违犯三昧耶的话,此人再怎么努力修习密法,也与修地狱无异。《金刚心庄严续》中说:
 
  「舍睡眠渲染,千劫善修习,
  诸续最胜法,若谤阿阇黎,
  即修地狱等。」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如果我们轻视毁谤上师的话,将对我们在今生中生起新的证悟形成障碍,以前生起的那些证悟也将退失。例如,黑行阿阇黎因为对上师杂籣达惹的命令稍有违背,致使他在该生中得不到殊胜成就。热穹巴25因为三次违背密勒日巴的命令而未获得殊胜成就,据说他要再受生三次才能获得成就。
 
  以前,有一位下等种姓的阿阇黎,他有一个上等种姓的弟子,那个弟子具有在空中飞行的能力。一天,当他飞临其师上空,心中想到上师没有这项能力时,便立即坠落地面。
 
  班钦那若巴因为忘记师命去和外道辩论,而不能即生获得殊胜成就,只能在中有位成佛。
 
  过去里域地区26有两位沙弥,文殊本来授记说他们将即生获得殊胜成就,但他们却因为对法王松赞干布生起邪见、心怀疑虑,而未能成就殊胜悉地;取而代之的,是获得了带一袋金子回家的成就27。所以,如果我们对上师起邪见的话,生起证悟的时间将延迟,本来能得的大悉地也将变小。
 
  此外,我们应当避免与恶友为伍,因为他们能使我们的证德衰退。如今大多数人都一味地贪着现世,所议论的全是现世的事。我们自己也似乎把这些人看作是亲人和朋友,然而他们实际上是恶友。所谓〔恶友〕,并不一定是披毛长角的的鬼怪,而是那些表面上貌似亲密,实际上却使你造不善业及退失善业者。我们绝不能听从那些人,应将他们视为像疯象、虎豹那样可怕的对象,避免与之交往。
 
  现在常有人对少欲、知足的修行者,说这样一些貌似中听的话:「不要放弃现在的享受,对自己太苛刻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当知这种人就是恶友!对此我们虽不必严词反击,但在行动上却不可受他影响。
 
  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
 
  《事师五十颂》中说:
 
 「若有轻毁轨范师,便由疫气、伤害病,
  鬼魅、炽燃或诸毒,增上愚痴而命终。
  王法、火难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盗贼。
  鬼魅、邪引所杀害,从此堕入有情狱。
  故于一切轨范师,何时不应恼乱心,
  诸凡所说无间等,极可怖畏众地狱,
  一切轻毁轨范者,佛说当住于彼处。」
 
  如果我们轻视毁谤阿阇黎的话,就是在今生中,也会发生种种不如意的事。(接着帕绷喀大师举了一些实例。比如:过去在印度,当阿阇黎佛智28有一次说法时,正值其师大成就者帕仓巴29来到该地,佛智装作没有看见,后来又对上师妄语说是未见,结果导致眼珠空出坠地。达波绛贝伦珠仁波切有一个侍者,名叫楚臣(戒),他对仁波切缺乏信心和恭敬,后来在果嗄岭被强盗用巨石砸破脑袋致死。内邬素巴的一个弟子由于破坏三昧耶,所以在临终时出现恐怖景象等等。)
 
  己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
 
  《金刚手灌顶续》中说,这是轻毁上师的最大过患。虽然在其它经典中,说有许多因造罪而入地狱的事例,但这一密续却未说明轻毁上师者将投生于何等地狱。该续中,金刚手问佛道:「溥伽梵,若有轻毁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异熟?」薄伽梵回答说:
 
  「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
  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
  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
  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
  不应轻上师。」
 
  因为薄伽梵考虑到,如果详实回答的话,将会引起天、人世间的恐怖,那些大菩萨也会因悲心难忍而昏倒,所以只概略地说需长年滞留于无间地狱。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轻毁上师。
 
  不要说是自己轻毁上师,就是用眼睛去看那些轻毁上师的人也不可以。(帕绷喀大师举了大成就者林日巴30的例子:有一次林日巴说法时,适逢洽译师31的一个破誓弟子来到该地,他立即感到口齿僵硬,无法继续说法而中途退场。)
 
  己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这与前面所说的依止知识利益之一正好相反。
 
  如果遇不到善知识的话,我们将不断地受生在连〔法〕的名字都听不到的无暇处。简言之,如宗喀巴大师所说:
 
  「所有现后诸福聚,缘起善成根本者,
  谓由意乐及加行,如理亲近善知识。」
 
  世人所有的幸福快乐都是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结果,所有的不幸失意都是不依止或不如法依止善知识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如法依止上师的话,不仅使我们在现世中遇不到其它善知识,在来世各生中也将遇不到善知识。《甘露藏》中说:
 
  「虽百返获乐趣身,因彼不敬等流果,
  生无暇处不得闻,下至〔正法〕、〔善士〕名。」
 
  此依止知识法不要说出于故意,即便在不观不想情况下,许多平凡的事,其微细缘起32也会导致各种善恶的结果。(帕绷喀大师接着举了一些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密勒日巴供养玛尔巴一口空锅属错误缘起,而当他首次与玛尔巴见面时,将玛尔巴赐予的酒全部喝干又属正确缘起。玛尔巴先向本尊顶礼再向上师那若巴顶礼视为错误缘起。由于仲敦巴师事赛尊巴和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师事金洲,密勒日巴师事玛尔巴均极如法,以及宗喀巴大师在琼波勒巴33灌顶室的墙上涂金等,所以后来他们的宏法事业十分广大。)因为依师法具有极大的关要,所以很小的善恶缘起也会产生重大的后果。
 
  嘉曹法王34最初是带着诤辩的念头来找宗喀巴大师,(帕绷喀大师讲了些嘉曹法王来到宗喀巴大师跟前发生的一些情况35,然后说:)像这样动机虽不好,但缘起极好,以及动机虽好但缘起极不好的情况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对此应当小心谨慎。
 
  称说自己上师的名号时,许多人称之为〔某某先生〕,这样的称呼是不对的。在称上师名时,应加上〔尊前〕等敬词。每当阿底峡尊者称金洲之名时,必合掌赞叹;如果听到别人说到金洲的名字时,他便立即起身以示恭敬。就我而言,虽然不是自赞,但当别人突然提我大宝上师的名号时,心里总是感到极大的不安。(帕绷喀大师又说,如果上师尚在世的话,不可使用〔难称其名〕一词。36)
 
  (随后,大师又重述了上面的那些科判,一中一略共二次。)
 
  注释:
 
  1、引自《入行论》第七品。
 
  2、第一句见于许多密法仪轨的礼敬偈中,第二句出自《供养上师仪轨》。
 
  3、无着观修十二年亲见弥勒后,弥勒将他携往兜率天传法,虽然他只在天上停留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但人间已过五十年。
 
  4、常啼先以出卖自身的肉来购买给法圣上师的供养,后以洒血来抑制说法场地飞扬的尘土。
 
  5、大乘资粮道分小、中、大三阶段。
 
  6、意为永断烦恼障解脱轮回。
 
  7、菩萨前七地中未断烦恼障,故称不净。
 
  8、引自《至尊荡巴桑杰教诫定日百颂》,定日瓦指定日地方的民众。
 
  9、引自《五次第论》。
 
  10、《速道》称此颂出自《桑布札续》,其它释论均说不见于甘珠尔中。
 
  11、出处未详。
 
  12、法名为仁钦宁波(宝藏,1032-1116)。
 
  13、指堆陇巴的上师京俄瓦.楚臣跋。
 
  14、出处未详。
 
  15、《二次第真实性修法口授》,印度阿阇黎佛智造。
 
  16、1015-1077,噶当四瑜伽师之一。
 
  17、仲敦巴的第一位上师,仲敦巴自十九岁开始依止他,共十二年。
 
  18、1147-1216。
 
  19、密宗修法用品。
 
  20、法名为耶协多杰(智金刚,1161-1211),林日巴.贝玛多杰的上首弟子,主巴噶举祖师。
 
  21、《功德之基颂》首句。
 
  22、意为专视上师功德,不计较表面过失。
 
  23、《黑仇降阎摩续释难.宝炬》,印度论师惹那嘎惹馨底造。
 
  24、根据俱舍师的说法,〔一弹指倾〕中包括六十五个剎那。
 
  25、法名为多杰扎巴(金刚称,1083-1161)。
 
  26、新疆南部昆仑山以北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一带地区总名。
 
  27、参见《松赞干布遗教》,福德天王造。
 
  28、阿阇黎佛智,又称智足,是密宗〔集密〕二派之一智足派的祖师。多罗那他说,他曾担任护法王的国师,主持止迦摩啰室啰寺的开光大典,并任该寺金刚阿阇黎。
 
  29、意为〔养猪者〕,此师从事低贱职业。
 
  30、法名为贝玛多杰(莲花金刚,1128-1188),他在曲水下游朗木地方建主寺,形成主巴噶举派。
 
  31、法名为却吉贝(法主祥,1197-1265)。
 
  32、此处为预兆之意。
 
  33、系布顿.仁钦珠之弟子,宗喀巴大师主要从之听受〔集密〕教授。
 
  34、嘉曹.达玛仁钦(盛宝,1364-1431),宗喀巴大师上首弟子之一,绍继大师法席,成为第一任甘丹墀巴。
 
  35、札雅.罗桑顿巴所着《嘉曹杰传》中说:「由于嘉曹杰以教理之雄辩,击败雅、绒二师后,心高气傲,意欲与一切智宗喀巴大一比高低。他来到时,正值大师为众说法。因急欲寻找辩论的时机,所以故意不脱帽而进入讲经院中。宗喀巴大师一见到此情,便从正在说法的座上下来,坐在下面。嘉曹杰竟旁若无人,戴着帽子登上大师的法座,坐下来听法。然而他耳中听到的,全是往昔闻所未闻的嘉言。由此摧倒我慢之山。他慌忙脱下帽子,从座位上下来,坐在弟子群中。从此,他拋弃了辩论的打算,作为弟子追随大师。据说,那时他登上大师的法座,正是凑合了后来他绍继宗喀巴大师法席的缘起。」
 
  36、表悲痛难忍之意。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
下一篇: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附录三 大乘修心七义根本文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三天 金刚乘、四摄与发心仪轨(预备)
 掌中解脱 第十九天 修心七义之三
 掌中解脱 第十天 死亡无常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
 附录一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速道前行念诵次第易行仪轨‧有缘颈..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掌中解脱 第二十二天 毗钵舍那
 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素食的十大益处你知道吗?[栏目:素食与健康]
 略论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贝叶堂)[栏目:人间佛教]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佛法问答 二、佛经里经常看到任运,任运的意义是什么?[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唯物与唯心与不二法门[栏目:传明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六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不要为了福报而供养佛菩萨[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十章 正法出世的因缘 心咒之二 内在的生命本来就圆满、丰富[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学佛要破除迷信[栏目:仁焕法师]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七[栏目: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弘扬药师法门 建立人间净土(于晓非)[栏目:药师佛·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