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J 1005经:本经是佛陀回答天人的四个问题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41

  1005经:本经是佛陀回答天人的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是:“何等人之物?何名第一伴?以何而活命?众生何处依?”用白话表述,这位天人是在问:什么是世间之人的富有之物,什么是人生的第一伴侣?人类以什么来延续生命,我们又是以什么为依靠?

  佛陀对此回答说:“田宅众生有,贤妻第一伴;饮食而活命,业为众生依。”佛陀的回答的对象,显然不是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而是生活于尘世的衣食男女。对一般人而言,佛陀是完美的,其修行的境界乃是不可思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总觉得佛陀十分神秘,他所说的经文是那样的高深莫测,故而心中充满着敬畏。相反,观音菩萨的慈悲相竟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喜欢亲近菩萨,却不大乐意去亲近佛陀。事实上这是对佛陀的极大误解。事实上佛陀不仅慈悲,且十分人性化。他能一眼看穿我们心中的各种诉求,对于善意的诉求,佛陀会及时予以满足;对于恶意的心念,佛陀也会委婉地提出忠告。佛陀说法从来都是因机施教——他能根据对象根性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教法。比如说对于比丘,佛陀会教导他们将心中的贪婪、嗔恚和愚痴悉数灭除,最终走上涅槃的光明大道;对于居家信佛人士,佛陀希望居士们多行善多布施,奉行五戒十善,既可以选择灭后的最高解脱,也可以选择命终之后上生善趣,以便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再进一步修行。而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佛陀则会教导他们如何奉行与处理世间的伦常,比如说孝敬父母,礼敬师长,夫妻和睦,诚信待友,交易公平等等。在《佛说善生经》中,这些观点都能得到有力的体现。

  1、田宅——对于古时候世俗人而言,田宅、牛羊等物,都是财富的象征。原始人以贝壳为财富,谁拥有的贝壳多,谁就是富翁;后来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多,若有人往往拥有很多的田宅与家畜,这便是富人;后来随着流通货币的发行与增多,田宅与牛羊便退居其次。对于时下来说,衡量一个人是否富有的标准很多,诸如房产、汽车、银行存款、各种有价证券、专利发明,甚至包含一个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等等,都可以将其视为财富。但不可否认,如今房地产行业相当繁荣,一个人拥有多处房产,我们都会称之为“富人”。

  2、贤妻——家有贤妻,胜过金银珠宝。贤惠的妻子会给丈夫带来好运,我们有时会迷信地称之为“旺夫相”。从现实而言,贤妻的确十分难得,可以使家庭祥和美满,可以相夫教子,可以助益于男人事业的成功与恒久。贤妻也是男人生命中首要伴侣——我们有时将妻子称为“老伴”,可以风雨同舟,可以相到扶携。

  3、饮食——所谓“民以食为天”,即是注意到饮食吃饭的重要性。肚皮温饱之后,才能懂得并遵守礼义廉耻。倘若我们穷得连稀粥都喝不上,却要求我们去讲求仁义道德,那是将是十分不“仁义道德”的。一个人首先得生存活命,然后才有气力和心情去勤于事业。就连出家修行者也首先要滋养色身,若色身不存,我们将赖何以修行?

  4、业力——业力既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主题。什么叫业?通俗地讲,业就是由于我们的身心活动所遗留下来的轨迹而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好像如影随形,却永远不会消失。业分为身口意三种,每一种均可以分为三种,即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三业之中,意业为首,故而佛教十分注重“心识”的作用。正因为业无形无色,然而却始终不离众生左右半步,故而佛陀说“业为众生依”。(八月五日晚于厦门南普陀寺上客堂)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K 1006经、1007经和1008经皆是佛陀为天人解答有关“第一最”的话题。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I 1004经:世间之法究竟以之为喜还是以之为忧?
 漫说《长阿含》(卷十)~D 释提桓因问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H 第110经(萨遮经):本经叙述萨遮尼乾子欲..
 漫说《杂阿含》(卷三)~M 第80经(法印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A 797经~800经:在本卷中,此三经仍..
 漫说《长阿含》(卷五)~F 关于七定具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B 1082经:有一位比丘入安陀林.....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E 五、教昙弥经
 漫说《中阿含》(卷一)~D 四、水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E 第617经:在本经中,佛陀以生动形象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七、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栏目:成观法师]
 虚空本不动 白云自往来[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八)摆正心态苦行也是快乐[栏目:圣者言教]
 善人的定义[栏目:仁焕法师]
 略论人间佛教及其在当代的推展[栏目:洪修平教授]
 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四[栏目:郑振煌居士]
 法华经品题略解—法师品第十[栏目:张秉全居士]
 审思生命[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