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N 在1263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说:“我不赞叹受少有身,况复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粪屎,少亦臭秽,何况于多?”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03

  在1263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说:“我不赞叹受少有身,况复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粪屎,少亦臭秽,何况于多?”这里的“受少有身”,指的是受到轮回的次数比较少。佛陀作为人天之师,对于众生是充满了期待,他总是盼望着众生此生便可以把生死问题彻底地解决掉,而不希望众生生生世世在生死的长河中流转。所以说佛陀对于众生,就好像慈母时刻牵挂着远游的儿子一般。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在成就阿罗汉之前,须经历须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三个阶段。初果为初入圣人之流,需要再往来于三界七次;二果斯陀含为一来,意指还要到天界去做一回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一次,从此以后就不需要再来世间了;三果用是不还果,也就是不再生于欲界,在命终之后可以彻悟到寂静涅槃而证得四果。有时候我们将罗汉四果细分为四双八辈,除了第四果阿罗汉以外,其余皆要不同程序地受到轮回的影响,而这些并不真正得到佛陀的赞叹。故而佛陀在经中才说“我不赞叹受少有身”,无论是“一来”还是“不来”,自然都没有此生径直彻证圣果来得直接。

  佛陀对我们说,有生必有死,只要有这个“受身”的存在,就必然有苦恼的丝缠。在圣谛中第一谛便是“苦谛”——这决不是对现实的消极与悲观的态度,而是看穿了世间的本质所在。有时,佛教纵然教导世人要愉快乐观地生活,但并不是说明世间是快乐的;相反,佛陀对弟子们的反复教诫是世间根本为苦,快乐是极少且极为短暂的。佛法总是圆融方便的,便作为众生,只要有色身的存在,就总是会麻烦不断;同理,即便是有“受少有身”,也犹如少粪便一便恶臭难闻。所以佛陀对弟子们说:“如是诸有,少亦不叹,用至刹那,况复于多?”哪怕是刚生下来便死去的婴儿,也不值得去怜惜,因其虽是来世间“刹那”时光,但还是受到了“有身”的染污,对于这样的少许染污,佛陀也是丝毫不加赞叹的。“所以者何?有者,苦故”,一旦与“有”沾上了边,就等于与诸苦产生了诸多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无常为苦,受有亦为苦。四圣谛中的“苦谛”,既可以视其为我们的人生观,也可以视作是世界观,还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命价值观。所以作为佛弟子来说,将“苦”作为人生的指导思想来对待,是十分重要的。具备“苦”的观念,就不会对世间诸相产生贪执与留恋,从而为今后的解脱道路作了很好的铺垫。解决“苦”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断除诸有,莫增长有”,也就是达到“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涅槃不动境地。(3.5.)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O 1264经:本经主题为:“知恩报恩”。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M 1259经~1262经:此四经主要阐述佛弟子当如何守护根门。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G 931经、932经的重点是谈“六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I 九、贫穷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G 1151经至1154经:此四经分别叙述..
 漫说《杂阿含》(卷七)~G 177经:“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
 漫说《杂阿含》(卷八)~A 第188经(离喜贪经)、189经(离欲贪经..
 漫说《中阿含》(卷一)~E 五、木积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E 1227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终..
 漫说《杂阿含》(卷四)~K 第100经(佛陀经)
 漫说《杂阿含》(卷一)~E 第16经~第25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P 第253经(毘纽迦旃延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懒惰,总想睡觉,该怎么办?[栏目:格花堪布]
 空海法师讲授:《大学》感恩[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二、如何得解脱[栏目: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