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发心 二、了解菩提心
 
{返回 太桥旦曾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16

  二、了解菩提心

  虽然我们学佛后接受了皈依戒,也闻思了佛法所讲的四法印,但仍不算是修习了大乘佛法。只有发心并且具足菩萨戒,才算步入了大乘佛法。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发心的本质、对境、动机、根器、内容、分类以及发心的功德利益等。

  发心的本质:
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伤害众生的心念。

  发心的两个对境:
  一是对众生发心的对境,
  一是对佛发心的对境。

  发心的两种动机:
  一是希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一是希望众生都能获得佛果。

  为了能够成办利乐有情,我们自身首先要证悟成佛,在自己没有证悟成佛之前根本无法彻底地利乐众生。所以我们要以这两种动机为出发点。

  “发心”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实际做到却很难。能发大悲心的“因”是有慈悲心,能发菩提心的“因”是有大悲心。“大悲心”的愿望是希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获得究竟解脱。所以当悲心升起时,菩提心自然就会生起了。若以菩提心为“因”的话,将来在究竟意义上就能获得佛果。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佛果,没有佛果又怎么能断除自身的烦恼障及所知障呢?没有断除自身的烦恼障及所知障又怎么能了知佛的一切智?因此对修行人来讲发菩提心有多么的重要啊!

  讲到菩提心所缘的对境以及它的根机、本质有两种。如果行者所缘的对境是众生——众生有这么多苦痛,想要救渡众生脱离轮回——这个发心是属于世俗菩提心。如果他所缘的对境能够与空性相契合的话,这个发心就属于胜义菩提心。

  修行者的根器有三种:
  ◆ 国王式发心
  ◆ 摆渡者(船夫)的发心
  ◆ 牧童的发心

  第一种根器是国王式的发心,就是想要自己先成佛,再来救渡其他众生。为什么称“国王式”的发心呢?是说自己先当了国王之后,再为人民谋福祉。第二种根器是摆渡者的发心,是说自己及众生同时都证悟成佛,就像船夫将乘载游客的船摆渡到对岸时,自己也到了对岸。第三种根器是牧童的发心,是指牧童把羊群赶到前头,自己走在羊群后面,先救渡众生成佛,最后自己再成佛。

  这三种发心,以牧童的发心最为殊胜,但实际做到却非常困难。因为我们为了成佛,必须行六度波罗蜜,直到所缘的六道众生度尽为止。所以六度万行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经历很多的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必须要知道有这样的发心方式。

  生起菩提心,成办佛道,要依靠佛及众生。发菩提心的对境应是所有众生,如果没有众生来帮助我们成就这样的资粮,我们是无法成佛的。我们必须缘念众生成就我们的利益,而逐渐生起慈心和悲心,然后生起大悲心,最后因由大悲心圆满而证悟成佛。没有众生,我们无法成办佛道。当我们了解了众生对我们是如此珍贵时,就不该再对他们起嗔恨心,渐渐修习下来,就能对众生升起慈悲心。虽然众生常有烦恼,但无一不曾是我们的父母。

  关于众生,有三种想:
  第一,无一众生不曾为自己的父母。
  第二,所有众生都具足佛性。
  第三,根据密法,视一切众生为勇父勇母的化现。

  我们之所以能够累积资粮,完全是因为有众生,众生就是我们的资粮。众生对于我们成办佛道是如此重要,我们应尽可能减少对众生起烦恼,并逐渐培养对他们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

  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众生的种种行为而起烦恼。虽然这个烦恼是因由众生而缘起,但实际上是我们自心仍有烦恼故。佛陀的心续已没有烦恼,所以他视一切众生无过失。由此可知,因我们自心有烦恼及种种垢染,所以才会看到他人的过失。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时,应当想这是由自心的烦恼习性所造成的。了解后,就要渐渐的把这个烦恼习性改过来,尽量看他人优点。因为看优点,自己会悦意,如此一来就能逐渐对众生生起慈心、悲心及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需要种种的因缘法,不是打打坐或闭着眼睛思维就能够生起的。对于能缘的众生,我们要知道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切烦恼又都是自己的习性所导致。如此,就能渐渐的转嗔恨心为慈心、悲心。除了我们金刚兄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友谊、互生慈心、悲心之外,对世间其他的众生也要生起慈心与悲心。

  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由于自己过去生所积累的福报。这一世我们则要祈愿,祈愿我们从现在乃至生生世世中不再伤害任何生命哪怕一根汗毛,并祈愿我们将来能究竟上证悟直至成佛。入行论中说:

  菩提心,这觉醒的心,
  可简要归纳为两种:
  一是愿菩提心;
  二是行菩提行。

  心中想去某处和已经动身上路,
  便是这两类菩提心的分别,
  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了解,
  它们有先后之别。

  菩提心的本质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部分。愿菩提心是指为如母有情众生安置佛果而发愿证果的愿力,比如希望能利乐众生,所以我要成就,要成佛的愿力。行菩提心是指为如母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而发愿修道的愿力和行动,所以我必须要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

  在了解菩提心之后,要受菩萨戒(菩提心戒)。可以到一位上师面前去领受,或是自己在净处观想前方虚空中有诸佛、菩萨、圣者,并向他们领受菩萨戒。


{返回 太桥旦曾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发心 三、菩提心的功德
下一篇:《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发心 一、发心与因果
 观照自心,净出三毒
 修行
 修身养性
 环境保护
 明确认知生命,正确对待今生
 金刚乘与现代人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皈依 二、三种发心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发心 四、四无量心
 越是学佛人越要关怀别人 越是学佛人就越要负好责任
 三种“心”触动我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老人的春天[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一头牦牛——辱骂罗汉 累世为牛[栏目:勿谤三宝]
 漫说《长阿含》(卷八)~E 四正法[栏目:界定法师]
 如果犯五戒的话,是否要在佛前求忏悔呢?忏悔可以得清净吗?[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律学答问——覆美国常睿法师函[栏目:昭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