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喻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取喻比丘所得的七善法。七善法即是:坚信、惭耻、羞愧、精进、多闻、正念、智慧。
在这部经中,它所采用的讲经方法与上面的《昼度树经》有些相似,即是采取相互对应的方法,将边城的七事具足与比丘的七善法进行对照。
什么叫七事具足呢?佛陀在这里作了一个比喻,说作为国王的边防要塞,要把七件事情都要办好,这样才能有防防范并成功抵御外敌的入侵。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七事(七个条件)的内容。
第一个条件:在边城建造一些楼橹,就是建造观察瞭望台,修建一些坚固而耐用的防御工事。
第二个条件:在边城的四周,掘凿池堑,使敌人无法逾越。
第三个条件:在边城的四周,都修建可以畅通无阻的大道。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敌人的进犯,也可以借平坦之地向敌人发起进攻,使之无藏身之处。
第四个条件:在城内屯集大指的军马和战车,一到战争来临之时,可以在城内作有效的埋伏,以出奇制胜。
第五个条件:在城内都预备充足的备战武器,比如弓矢、各种刀枪之类的军器。
第六个条件:就是在城内安排一位富有韬略的主帅,再配上一些勇猛无敌、善于征战的大将。这些将帅都是些明略智辩,具备勇毅奇谋的人。
第七个条件:在边城的周围,都垒筑起高高的城墙,使其极为牢不可破,固若金汤。
同时,佛陀还进一步地指出,光做到上面七件事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下面四件事上面下足一番功夫,佛陀称它们叫“四食丰饶”,分别是:
第一,在边疆要塞,必须要储备相当数量的水草樵木等资粮。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在城内要储备大量的稻谷、小麦等军粮,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好。
第三,在城内要多多地积聚各种豆类,也就是官兵们的生活副食品。
第四,要在边城里积蓄大量的酥油、蜜,和甘蔗、糖、鱼、盐、脯肉等食物。
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佛陀在巩固边防方面的观点,我称之为佛陀的“边防观”。佛陀认为,要把上面兵将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事情办得妥当,其实并不困难,只要用点心多出力气,就可以办得很到位。这样一来,便“不为外敌所破”。
然而,一个国家若把以上的七事、四食都办具足了,是不是这个国家从此之后就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佛陀否定了这种想法。佛陀的观点是,把边防的七事做妥善了,只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却无法有效防范国家的内乱,“唯除内自坏”。一个国家,光靠巩固边防并非完全有效的,它只是对外的一种军事防备,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那就要从内外两方面多管齐下,而关注的重点,还是要落实到内政方面,集中到一句话,我把它们总结为“予民安隐”四个字,它好像中国汉代初期的与民生息休养,无为而治。佛陀在这方面的思想,我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多讲了。
那么,比丘的七善法又是些什么内容呢?佛弟子又如何才能得到此七善法,而且得到此七善法后又能获得哪些法益呢?佛陀首先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获得了七善法,那么可得三种利益:第一,可以让魔王无机可趁,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第二,可以不会堕于恶法,不会随波逐流;第三,不会被各种烦恼所纠缠,也不会再受到生死轮回的束缚。
接下来讲佛弟子如何才能获得七善法。
第一,就是要树立对佛法坚定的信仰,这在八正道里,叫正信。信仰什么?信仰如来真实不虚,信仰佛法是世界上最至真的法门,信仰唯有佛法才能救度这个世界苦难的众生,信仰佛法能够把我们的生死根本问题彻底地解决干净。既然对佛法树立了纯正的信仰,那么就不会去信仰什么那些外道,或者天魔等所说的那一套。从这里可以看出,信仰在七善法中处于当先的位置。我们常讲的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也同样把信仰(正信)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二,就是要树立惭耻心。对于出家比丘来说,树立惭愧心与知职心,是十分要紧的。我们常常说那些喜欢翘尾巴的、四处张扬自己的比丘为“不知惭愧”,说世俗的那些地痞无赖为“不知羞耻”。如果人要沦落到无惭无愧、无羞无耻的地步,那与行尸走肉也就差不离了。我记得前几年中央在全国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后来佛教界也搞了个“八荣八耻”,名曰“荣辱观”。虽说二者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是好的。佛陀的观点是,作为佛弟子,要有一颗知惭知耻心,对于不善之法,要知道远离,要知道自己在修行道路上还差得远,因此要日夜精进。“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第三,要知道羞愧。这点与上面的第二点有些相似,但是重点有些不同。佛陀认为,佛为佛弟子,知道可愧的地方,就要知愧;知道羞的地方,就要知羞。什么叫愧与羞呢?根据我的理解,就是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心,要善于发现自己的诸多不足,不要处处显摆自己,不居功自傲,不目中无人,而要虚怀若谷,“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若能做到这一点,还怕自己的道业没有进步吗?
第四,要常行精进。精进,是对治懈怠。在这里我顺便讲一个故事,佛的十大弟子中有一位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在证道以前,虽然常侍佛之左右,然而他很懈怠,常值佛陀说法时,他在打瞌睡,打妄想,结果被佛陀呵斥。后来他痛改前非,精进勇猛,夜不倒单,不分昼夜地参禅悟道,结果双目失明。佛陀对他很是怜悯,亲自为他缝补衣服,这使身为弟子的阿那律很是感动,就更加发愤修行,最终证得第一天眼通。我们需要留意,佛陀在这里所讲的精进,并不是我们一时兴起,搞几次突击,打几个禅七就鸣锣收兵,而是要发持久心与长远心,也就是恒常心,自从发愿那天起,就专心一意,几十年如一日,决不动摇。身体好的时候能够精进,身罹重疾的时候,也同样精进,甚至在临命终时,也不忘精进,这样才是真正的善法。
第五,要广学多闻,持守不忘。世尊在这里再次教导我们,要多见多识广,博学多闻,并且还要牢记于心,运用自如。佛陀认为,所谓法,无论是佛法,还是社会上的各种知识,无论我们接触的是一些浅显的道理,还是较高的学问,抑或是精深的义理,只要接触它们,学习它们,理解并运用它们,总是一件好事情。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很多出家比丘都精通五明——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逻辑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要处理好本末之间的关系。修行是主要的,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学习好佛法的基础上,再适当接触一些佛法以外的学问,目的是对我们的修持产生一些的助缘。身为比丘,如果自己份内的事不去做,而一门心思去钻研旁门左道的话,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佛陀说:“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从而达到“具足清净,显现梵行”的效果。
第六,要树立正念。什么叫正念?就是佛弟子在修行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这些念头有的是善念,有的是恶念,而有的则无所谓善念恶念。这些念头都是刹那生灭,并不永恒。佛弟子修行,就要留住这些善念,去除那些恶念。久而久之,所生起的都是善念,没有半点的恶念。修到最后,连那些善念都没有了,所生之念,全无所谓善恶,都是契道之念,这样的念头,就是正念。我们将在后面的《中阿含》第七卷《分别圣谛经》中会谈到正念。该经释道:“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第七,要勤修智慧。我们常常会讲,某某人很有智慧。这里的智慧,就是指我们脑瓜很灵光,想问题办事情都想得很周到,很得体,很圆融。有时候,我们往往将“智慧”与“聪明”等同,但是二者又将着显著的区别。按佛家的说法,智与慧是两个不同的词语,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智”偏重于事相,“慧”偏重于理相,它们往往更侧重于内在,比如说与心脑更贴近一些。而“聪明”是指一词则主要指外在的一些器官感知,有时候更侧重于人的某种本能反应。“聪”一般指耳朵好使,“明”是指眼神好,它侧重于人的外在表现。从层次上讲,智慧远在聪明之上。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却很聪明,而这种聪明却是不轻易表露出来的,“大智若愚”,是指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在外表上往往却很愚钝,并不聪明。现实中聪明人办糊涂事的例子很多,而有智慧的人,却是不大容易出差错的。顺便再说一句,在佛经的翻译过程中,“般若”有时候被译为“智慧”。从修行的角度上讲,般若有智慧的因素,但是智慧却不能代表般若。那么,佛陀为什么要求弟子们修习智慧呢?目的是要弟子们“观盛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这就是修智慧的要领和宗旨。
以上就是佛陀所讲的七善法。
但是,光做到七善法还是不够的,就好像守卫边疆要塞,光具备七个条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其他方面下足功夫。这些是什么呢?就是逮四增长心。
那么,什么叫逮得四增上心呢?就是从初禅至四禅。关于四禅,我们不止一次地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佛陀在这里指出,在佛菩萨看来,能够修达四禅阿罗汉境地,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相反,这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不要说证得四果罗汉,就是能把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看得淡一点,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更何况彻底看破放下?为什么今人在修行悟道方面,反而不如古人呢?难道现今的人就没有古人那般聪明?不可能。现代人连卫星都可以上天,都可以坐着宇宙飞船跑到月亮上去,这在古人看来,简直是做白日梦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人们很难开悟呢?还是一个字:欲。古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他们时刻都在与自然灾害作各种斗争。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是软弱渺小的,他们能够吃上饱饭,能够有水喝、有衣穿就已是十分地满足,因此他们的头脑都很单纯,没有什么太多的杂念掺杂,因此对于佛陀所讲的佛法很容易接受,而且也很容易领悟。就好像一张洁白的宣纸,佛陀拿起毛笔,可以很随意地绘出一幅传世杰作来。可是我们当代人呢?物质太丰富了,各种理论五花八门,说不清谁对谁错,事实上根本就失去了是非善恶概念,太多的享受,太复杂的思维,把我们都搞得神魂颠倒,不辨南北。当我们接触到佛法的时候,由于原先心中的那些邪念在起作用,使我们无法也无力认同佛法真理。即便是认同,也无法彻底地接收,更不用说按照佛陀的教导去老实修行了。我们的心中就好像一张已经被搞得十分肮脏的宣纸,又破旧不堪。这样的低劣宣纸,纵然佛菩萨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绘出一幅令人满意的画卷来。
关于边城“七事”与比丘“七法”对照——
1、边城牢固的楼橹——比丘坚固的信仰;
2、边城深广的池堑——比丘的常行惭耻;
3、边城平博的通道——比丘的常行羞愧;
4、边城强大的四军——比丘的常行精进;
5、边城充裕的军械——比丘的广学多闻;
6、边城勇谋的将帅——比丘的常行正念;
7、边城厚固的城墙——比丘的常行智慧。
关于边城“四食”与比丘“四心”的对照——
1、边城储备水草樵木之资——比丘的初禅;
2、边城积聚稻谷储蓄麦谷——比丘的二禅;
3、边城积聚秥豆及大小豆——比丘的三禅;
4、边城多蓄酥油鱼盐等物——比丘的四禅。
以上的七法与四心,如果把它们展开来分析,那么还有很多内容可以阐述。考虑到《中阿含经》的经典很多,这里就不多写了。(界定,2008/11/17 于普陀山佛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