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五)~B 二、浮弥经(173)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05

二、浮弥经(173)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

  参加人员:浮弥、王子耆婆先那童子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尊者浮弥回答王子耆婆先那童子所问之事,尊者闻后,往诣世尊,将和童子所共论之事请教佛陀。佛乃以譬喻而评说之。  

  本经是由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向尊者浮弥所提的一个问题而引起。耆婆那先童子所提的问题是:

  “或有沙门、梵志来诣我所,而语我曰:王童子!有人作愿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无愿,或愿无愿,或非有愿非无愿行正梵行,彼必得果。尊者浮弥!尊师何意?云何说?”

  这段话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发愿,二是梵行。王童子借沙门梵志之口,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即无论是发愿或不发愿,只要是行正梵行,都可以获得果报(善果)。王童子本人大约对这个问题不太内行,所以向尊者浮弥请教佛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浮弥尊者一听,说:“我不面从世尊闻,亦不从诸梵行闻。王童子,世尊或如是说:或有人作愿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无愿,或愿无愿,或非有愿非无愿行正梵行,彼必得果。”尊者浮弥的意思是说,他并没有当面从世尊处以及诸位大德处听闻类似的说法。正因为浮弥吃不准,所以他就含糊其辞地对王童子说:“佛陀或许也是持这种观点吧!!”

  王童子听后便对浮弥说:“若尊者浮弥尊师如是意、如是说者,此于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最在其上。”王童子对佛陀还是很尊敬的,他听了浮弥的回答后说,如果世尊也是这么认为的话,那么这种观点就是真理,真实不虚的。

  那么佛陀到底是不是也是持这种观点呢?后来浮弥专门就这个问题,当面请教了世尊。世尊听后,就对浮弥说:“你为什么不为王童子说四种譬喻呢?”

  此四种譬喻是:毂牛角及牛乳喻、抨水及抨酥喻、压沙及压麻子喻、钻湿木及钻燥木喻。

  1、毂牛角及牛乳喻

  佛陀说:“若有沙门、梵志邪见、邪见定,彼作愿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无愿、愿无愿、非有愿非无愿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谓无道也。”这里的落点在于“邪”与“正”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有邪见,并在邪见基础上产生了邪定,那么无论他们是否发愿,都不可能获得正果。因为以邪求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反,如果梵志沙门持正见、正见定,彼作愿行行正梵行,那么必将获得果报。

  譬喻:“犹如有人欲得乳者而毂牛角,必不得乳……以邪求乳,谓毂牛角也”;“犹如有人欲得乳者,饱饮饲牛而毂牛乳,彼必得乳。所以者何?以正求乳,谓毂牛乳也。”

  对于什么叫“毂(字有误)牛角”,似乎译义不明。整个譬喻大意我想意思可能是这样:我们如果想求取牛奶,最好的办法是将奶牛饲养好,让奶牛有充足的营养来多产奶、产好奶。这里讲的就是取牛奶的正确方法。

  2、抨水及抨酥喻

  “犹如有人欲得酥者,以器盛水,以抨抨之,必不得酥”;“犹如有人欲得酥者,以器盛酪,以抨抨之,彼必得酥”。酥似乎是从奶酪之中提炼而出。佛陀的意思是说,要想获得奶酥,就必须用器物盛一些奶酪,然后才能从奶酪中提炼出奶酥来。至于整个提炼方法,比如说什么叫“抨”,我们似乎并不是很了解。假如我们盆中所盛的并不是酪,而是普通的清水,则是无论如何也提炼不出奶酥来的。

  3、压沙及压麻子喻

  “犹如有人欲得油者,以笮具盛沙,以冷水渍而取压之,必不得油”;“犹如有人欲得油者,以笮具盛麻子,以暖汤渍而取压之,彼必得油”。这里的“麻子”,估计是“芝麻”之类的植物籽。这个譬喻与上面的譬喻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用沙子为原料榨油,是根本不可能榨出油来的;而正确的方法则是将芝麻用温水浸泡后,再用工具挤压,必然会产出麻油。用沙子为原料,怎么可能挤出麻油来呢?这是根本性的颠倒。

  4、钻湿木及钻燥木喻

  “犹如有人欲得火者,以湿木作火母,以湿钻钻,必不得火”;“犹如有人欲得火者,以燥森作火母,以燥钻钻,彼必得火”。这里所讲的就是有关正确钻木取火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是,选取干燥的木料,然后再用干燥的钻头(木制和石制)使劲钻木料,这样慢慢就会生出火来。而用潮湿的木料以及潮湿的钻头,必将无法取出火种来。

  从上面四个譬喻之中,我们领悟到佛陀在用种种譬喻,而说明正见与正见定的极端重要性。它就好像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如果目标和方向错了,即便我们再有信心毅力,再如何地精进不怠,结果同样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正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舟船,如果没有正确的航向,纵然如何地拚搏勇敢,到最后也是空欢喜一场。

  从四个譬喻中,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古印度的一些民俗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比如说此时印度取火种的方法仍然采用古老的“钻木取火”;他们已经懂得如何提炼酥油、麻油,以及开始饲养奶牛的一些生活场景,可见那时的工商业(手工业)以及畜牧业,已是高度繁荣发达。(09.08.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五)~C 三、受法经(上、下)(174、175)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五)~A 一、心经(172)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B 二、优陀罗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二)~A 一、周那经(196)
 漫说《长阿含》(卷十九)~A 四、世记经·地狱品
 漫说《杂阿含》(卷六)~E 第133~138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D 四、牛角娑罗林经(下,185)..
 漫说《长阿含》(卷十七)~A 一、沙门果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E 五、思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三)~A 一、阿摩昼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经(210)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B 578经(惭愧经):本经叙述惭愧心为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菩萨那里许了愿,没有去还这个愿,会导致什么后果?[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人成即佛成[栏目: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
 五戒有哪些内容?[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关于破瓦法和往生的开示[栏目:藏传净土法门·参考资料]
 献给示现病相的大恩根本上师[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有的人说,我不念佛的时候很顺,我念佛了怎么就不顺了?[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关于作者[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佛教伦理道德与现代人生[栏目:华方田教授]
 清净罪障的方便中“护持见解”最为殊胜,请问如何行持?[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后记[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