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五)~B 二、晡利多经(203)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08

二、晡利多经(203)

  说法地点:那烂陀的波和利捺园

  参加人员:晡利多居士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世尊为晡利多居士说八支断俗事。所谓离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贪着、害恚、憎嫉恼、增上慢;并说欲如骨锁、肉脔、火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如能作如是之观,就能得解脱!晡利多居士听后,得住果证,而自皈依,成为优婆塞。   

  “晡多利”是个人名,是位年纪一大把的长者。这位长者年轻的时候大约也创了一份不小的家业(或者自创或者从祖上继承而来),到他岁数大的时候,也挺识趣,自感来日无多,于是就把家中所有的资产,悉数托付给了儿子,从此两袖清风啥事也不问,便开始学着出家人的那个样子,云游四海,四处参访问道。经中对这位长者的描述是:

  “尔时,晡利多居士著白净衣,白巾裹头,拄杖执盖(伞),著世俗屐,从园至园,从观至观,从林至林,遍游行彷徉,若见诸沙门、梵志者,便作是说:‘诸贤!当知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从晡利多长者的着装上看,这个人倒是有点怪模怪样。至于为啥要用白毛巾裹头,穿着木屐,就不得而知了,抑或这些都是当时沙门梵志所流行的“修持行头”?这位老人家也不嫌累,左手拿着伞,右手拄着拐杖,这就么走村串户,像出家沙门那样,大约也过着一种穿粪扫衣、随遇行乞的游行生活。不过他似乎有些自命不凡,他一见到别人,就一个劲地表白自己便是一个标准的出家沙门:“各位,我现在已经离俗断俗,舍诸俗事啦!”。在他看来,穿上沙门梵志的行头,然后摇身一变,似乎成了名实相符的出家沙门了。而那些沙门梵志呢,竟不加审视,却以貌取人,见到晡利多如此打扮,以为是位得道高人,便濡软柔和地说:“唯然,贤晡利多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有一天,他去拜见了大名鼎鼎的佛陀。见到佛陀以后,他“当在佛前,拄杖而立”,好像自己很了不起,可与佛陀平起平坐似的。

  佛陀见后,也没加在意,他对晡利多说:“居士!有座,欲坐便坐。”意思是说,居士啊,你不要客气,随便坐啊。

  晡利多一听佛陀称呼他为“居士”,心里一下子便不乐意了:“瞿昙!此事不然,此事不可。所以者何?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而沙门瞿昙唤我为居士耶?”

  佛陀听后,说:“汝有相标帜如居士,是故我唤汝:居士!有座,欲坐便坐。”佛陀说,瞧你这身打扮,乃是地道的居士装束打扮,所以我称你为居士啊。而晡利多听后更是一百个不乐意,他坚持说自己已经“离俗断俗,舍诸俗事”,因此拒不接受佛陀称谓他为“居士”。

  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居士”二字的本意。我个人以为,这里的“居士”与后来的“优婆塞”、“优婆塞”是不相同的。“居士”的本义是“居家之士”,或者称之为居住俗世,有一定物质财富和社会资源,并有一定学识修养之人士。《礼记》中有“居士锦带”之句,此处的居士与为道为艺、不求官宦的“处士”相仿,带有“隐士”、“高士”的味道。比如李白并不信仰佛教,却被称为“青莲居士”;李清照似乎也并不怎么崇佛,却被呼作易安居士——然不可否认,这些“居士”称谓,显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给自己套上一个时髦的行头。总的来说,大凡居家习道人士,均可称作“居士”。

  按理说,“居士”的称谓起码还上点档次,比之称呼为商人似乎更尊重一些。但是此经中的晡利多,为什么不乐意被佛陀呼作“居士”呢?根本的原因是晡利多认为自己已经是位出家修行人了,身为沙门却被人家称作“居士”,其心里肯定是很不是滋味的。

  既然晡利多拒不接受“居士”的称谓,佛陀便问他:“汝云何离俗断俗,舍诸俗事耶?”佛陀的意思是说,晡利多你说说看,你是怎么个离俗断俗的呢?

  晡利多居士回答说:“瞿昙!我家一切所有财物尽持施儿,我无为无求施,唯往取食,存命而已,如是我离俗断俗,舍离俗事。”

  佛陀听后,便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儿!但是在我的佛法之中,你这种做法根本算不上是什么断绝俗事。如果你能做到我所要求的八件事,那才叫真正的断绝俗事呢!”

  晡利多听后,一下子对佛陀所说的八件事表现出深厚的兴趣。他“舍杖却盖,及脱俗屐,叉手向佛”,对佛陀说:“瞿昙!圣法、律中云何八支断俗事耶?”

  那么佛陀所说的“八支断俗事”是哪些内容呢?依佛陀说法是:“居士!多闻圣弟子依离杀、断杀、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依离邪淫、断邪淫,依离妄言、断妄言,依无贪著、断贪著,依无害恚、断害恚,依无憎嫉恼、断憎嫉恼,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下面分别略说。

  1、依离杀、断杀——“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杀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杀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杀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如是多闻圣弟子依离杀、断杀也。”这里是从现世及后世的果报方面来分析杀生的过患。

  2、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不与取者必受恶报,生恶处乃至生地狱中;

  3、依离邪淫、断邪淫——邪淫者必受恶报,生恶处乃至生地狱中;

  4、依离妄言、断妄言——妄言者必受恶报,生恶处乃至生地狱中;

  5、依无贪著、断贪著——贪著者必受恶报,生恶处乃至生地狱中;

  6、依无害恚、断害恚——害恚者必受恶报,生恶处乃至生地狱中;

  7、依无憎嫉恼、断憎嫉恼——憎嫉恼者必受恶报,生恶处乃至生地狱中;

  8、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增上慢者必受恶报,生恶处乃至生地狱中(未证言证,贡高自大,称为增上慢);

  这位晡利多居士听后,便有些领悟要旨。但他仍不满足,“便脱白巾”,然后叉手向佛说:“瞿昙!圣法、律中云何更有八支断绝俗事得作证耶?”

  佛陀在前面的基础上,再说了八种断绝俗务的修证法门(八支断绝俗事)。它们分别是:骨锁、肉脔、火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以下略而说之:

  1、欲如骨锁——牛骨锁无肉,食之不能充饥,弃之觉着可惜。世间之欲皆如骨锁,实际上是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吾等当远离之。

  2、欲如肉脔——野旷肉脔,众鸟争而食之。欲如肉脔,乐少苦多,当远离之。

  3、欲如火炬——欲如迎风之火炬,必烧己手,因此吾人等当速舍欲炬。

  4、欲如火坑——若人坠入大火坑,非死即伤。欲如火坑,我等当思舍离。

  5、欲如毒蛇——毒蛇剧毒,蜇我必死,故而速当远离。

  6、欲如梦幻——梦中诸景千好万好,然大梦方醒便惆怅万分,因此欲如梦幻,当自舍离。

  7、欲如假借——借人之物终须归偿,若以他人之物为己物,岂不荒唐?因此吾当舍离。

  8、欲如树果——树上多结好美甘果,为人所惦记;若无力攀树,亦无法够取者,必思砍树而索果。我辈若居树上,树倒我等必伤。因此我当远离树果,免折臂肢。

  当晡利多居士听闻了佛陀所说的两种“八支断俗事”之法,便“远离尘垢,诸法法眼生”,他“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于是在佛前发愿,原皈敬三宝为优波塞,“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09.10.02)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六)~A 一、罗摩经(204)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五)~A 一、持斋经(202)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I 九、贫穷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G 968经(给孤独经):本经是给孤独长者..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F 第769经叙述婆罗门的“世乘”与佛陀的..
 漫说《长阿含》(卷十一)~A 一、阿妙夷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B 在609经中叙述了如住于四念处之集灭观..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R 1080经:世尊有一天晨朝之时,著衣持..
 漫说《杂阿含》(卷四)~B 第89经(优婆迦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A 《杂阿含经》第四十卷的内容,主要以叙述诸..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A 一、师子吼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A1 一、分别六界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清净明诲[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基本佛经选集一 1-2 《念住经》[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天台四教仪》[栏目:佛教典籍简介]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一章 序说 第三节 佛教传播的路线[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庞蕴~杂诗[栏目:禅诗三百首]
 吕澂先生《金刚经三义》解读[栏目:田光烈教授]
 藏传佛教直贡嘎举派[栏目:历史源流]
 放生功德甘露妙雨(含放生仪轨)——索达吉堪布[栏目:放生文集]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三、幡[栏目:佛教丛林观]
 网路八关斋戒[栏目: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