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
现代社会病态的文化,使不少人沾染上吸毒、抽烟、酗酒、赌博、淫乱、搓麻将、沉迷网络等不良嗜好,造成自私、不讲公德、技术垄断、剽窃、以权钱谋私、贪婪、攀比、钱财迷、欺世盗名、吝啬、不赡养老人、自我封闭、空虚、压抑、迷信、浮躁、虚荣、追星狂等病态社会心理。国民心态的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躁动化,被认为是转型中中国的社会生态危机。
心理学以医治不良嗜好和病态社会心理方面为己任,有不少自我心理调节和训练的方法,佛法在这方面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功用。
一、不良嗜好的心理医治
吸毒、酗酒、吸烟、赌博、淫乱等,都具有使人上瘾、产生很强依赖性的魔力,沾染者多失去理智和自控能力,形成人格障碍,出现类似强迫症的症状,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其巨大,是一种很难根治的顽症。
各种不良嗜好中,吸毒的害处最大,成为威胁全球安全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1994年底,全球“瘾君子”达4800万人,另有几亿人变相吸毒。烟的害处虽然比毒品小得多,但危害面极广,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全球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吸烟。酒被称为“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药物”,“酒民”的数量也极大,仅中国嗜酒者即近2亿人。
沉迷于烟酒毒品,在佛教看来是一种着魔的表现。藏传佛教说,毒品和烟草是魔女的月经和尿所化,专意用来毒害、迷惑世人。那些邪恶的毒枭、毒贩,不正是谋财害命的人魔?佛教极力反对沾染烟、酒、毒品,在家佛教徒所受的五戒中,第五为不饮酒戒,其它各种戒律也都禁止饮酒。此所谓酒,包括一切具有麻醉作用、对人身心有害的东西,毒品当然应列首位。太虚大师将此戒改为“不用麻醉品”,包括各种酒、麻醉剂及麻醉作用虽较轻微而对身体害处不小的烟草类用品。有研究认为,梵巴语中禁止佛教徒饮用的酒,原指迷幻药之类麻醉品。
对饮酒的害处,佛经中多有指陈。《长阿含经·善生经》佛告婆罗门青年善生:饮酒有失财、生病、斗讼、恶名流布、恚怒暴生、智慧日损六种过失。《四分律》卷十六佛说饮酒有令脸色难看、少力、损伤视力等十过。《正法念处经》卷八佛偈称酒为“毒中毒”、“病中病”、“地狱中地狱”。《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饮酒不但犯不饮酒戒,还容易引发其它过错,如往昔有一居士酒醉后色胆包天,奸淫他人之妻,盗杀其家之鸡而大吃大喝,被人抓住质问,他拒不承认,是为由一饮酒而五戒俱犯。《大智度论》卷十三列饮酒的过失三十五条。现代科学证明:饮酒过量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导致心血管病、癌、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肝病等疾病;酗酒产生心理变态,酿成家庭破裂、亲友反目、离婚、失职等问题,许多犯罪行为皆与酗酒有关。
被称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撰有《鸦片说》一文,说鸦片乃饿鬼从足下流出之墨汁所化,揭露吸食鸦片的祸害说:
鸦片之毒,甚于他物,生者为土,熟者为膏,少许入口,即时毙命。而嗜之者一见此物,喜形于色,诚不解其何故也。忽忆经中以世人贪瞋痴为三毒,始知内心之毒与外物之毒,同类相摄,其力最大。
口鼻之间,臭烟出入,面目焦枯,殆无生气,命终之后,必堕饿鬼道中。
藏密说吸烟、用毒品,引魔毒入身,会堵住顶门的解脱之门梵穴,使人死后堕入地狱。孙景风所译《烟草之毒害》一文,称“由龙树菩萨札记中录出”,说烟草毒品,乃魔女月经所化,其害较五辛尤烈:
1、吸烟者,虽有念佛经咒之功德,纵经百劫,亦不生微尘芥子许之效果。
2、吸烟者,平时吸烟为烟之熏染,临终顶门闭塞,不能往生,及随烟气堕入地狱。
又,吸烟三毒六垢俱备,不容修密法,不容进佛殿;烟气上熏天宫,触天帝,下行龙宫,触白龙及族众,阻瑜伽道及见道修道;中行至人间,触色声香味及护法神,令护法神昏昧,阻资粮道。清晨吸烟,阻断动脉流行,临命终时不现光明,中阴时不现报化身佛;昏暮吸烟,阻断中脉上端,于投生时不现化身。吸烟者“今世贫穷,渐至堕于恶趣,身色不美,而受生于污秽之处,盖吸烟者多半生于不净之中及食便溺者之族类中也”。人间烟气炽盛,则旱魃为虐,风雨不调,灾害并至。
此文流通教界,阅后决心戒烟者颇多。一个正信正戒的佛教徒,一般是不会冒死堕三恶道的危险去破犯不饮酒戒的。
沾染烟酒毒品,主要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心理和人格因素的内因——除了心理学家所说好奇、模仿、消愁、提神、生活枯燥、精神空虚、精神负担沉重等原因外,大概有更深层的精神心理原因,应深入发掘,才能有效地根治。
酗酒者一般是不醉不过瘾,酒醉,给人一种忘记一切、晕晕乎乎、轻轻飘飘或无所顾忌、精神振奋的感觉。吸毒的即时心理效应更大:或使人感到欣快、无忧无虑、全身温暖酥软;或使人昏昏然有忘怀一切的快感;或使人感到特别清醒、欣快、充满活力;或使人产生类似精神病的幻觉、妄想。总之,追求一种忘怀一切、无忧无虑、欣快“轻飘”或高度兴奋的心理体验,可以说是酒鬼、瘾君子们不由自主地依赖酒、毒品的心理动力源。这种追求说明,人内心深处有获得解脱痛苦、轻快极乐之超常心理体验的趋求,这种趋求与宗教信仰者、修炼者对极乐、禅悦的追求可谓同根。酒醉、吸毒达“飘”的体验,与某种禅定的体验有所相近。藏密《大乘要道密集》就以大醉时无念的心态为九种光明之一,作为窥探本性光明的一个窗口。《济公活佛传》描写神僧济颠每现神通必先饮酒。现代西方颇有将致幻剂所生体验与宗教、禅定乃至禅宗明心见性的体验相比较者。
对吸毒等不良嗜好,目前主要采用认知心理疗法,利用科学研究成果,列举事实教训,讲清这些嗜好对个人身心及家庭、社会的危害,耐心地说服、帮助受害者发挥理智和意志,树立戒掉它们的决心和信心。这也是佛教经常使用的方法,佛教的饮酒过失等说法,对有些人会有特殊的说服力。今泰国曼谷北140公里“烟枪”地方的一座佛寺,用诵念“不戒毒,就会死”及服用呕吐药物脱敏、泡药水浴、参加劳动的方法戒毒,疗程15天,自1963年以来治愈了10多万名瘾君子,成功率达百分之七十。《印光法师文钞》列有“仙传戒烟绝妙神方”:
好甘草(半斤)、川贝母(四两)、杜仲(四两)。用六斤水,将三味药共煮,及至水熬去一半,去渣。用上好红糖一斤,放药水内再熬。少时收膏。初三日,每一两膏,放烟一钱。二三日,一两膏放烟八分。三三日六分。四三日四分。五三日二分。以后两膏放烟一分。再吃十日八日。吃到一月后,无用加烟,永断根本矣。
并举例说,有陈锡周者,以此一方药尽瘾除,且身体强健,精神充足。强调戒烟之人“须具百折不回、死不改变之心,方能得其药之实效”。《烟草之毒害》一文中说,戒烟之法,须向三宝前作虔诚念,于诸众生生慈悲心,常诵伏魔咒(也可称念阿弥陀佛佛号以代之),力争净除。吸烟成瘾之人有以仇视心理发誓戒烟而终不能戒除者,这是因为有魔女的恶愿加持,故非下大决心,求佛加被不可。
毒、烟、酒都相当难戒,尤其是危害最大的毒瘾,戒除非常困难,治疗后复发率很高。因为吸毒者大都有精神心理问题,多数缺少教育,烦躁、焦虑、自控力弱、空虚无聊、缺乏责任心。导致吸毒的精神心理问题未得到解决,从戒毒所出来后马上又投入原先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诱惑而旧病复发。任何药物,都无法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而给人注入勤勉、诚实的价值观念。荣格曾告诉戒酒协会创始人:他们在酒瓶中寻找的,是精神上的治疗。
欲提高戒烟、酒、毒特别是戒毒的效率,降低复发率,应从吸毒醉酒的心理根源下手,一方面用各种心理疗法,使不良嗜好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珍惜宝贵的生命,振作精神,调整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获得价值感、意义感、愉悦感,驱除空虚、无聊、愁闷、焦虑等心理垃圾。另一方面,对精神状态较好及用其它方法治疗见效者,可用禅定训练的方法,使其尝受到超过酒醉、吸毒的欣快感,以禅悦之正受取代沉醉、中毒之邪受。清代民间宗教真空教曾以“向空静坐,接清化浊”的方法戒鸦片烟,效果颇佳。据对1800名练习超觉静坐者的问卷调查,以前吸烟、吸大麻、饮酒、服用迷幻药成瘾者,在练习静坐3-21个月后,自然脱瘾者达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九十七,疗效相当显著。
有关研究证明,由致幻剂所致神秘经验与禅定经验颇有不同:禅定没有对外物的依赖性,由自主调心而致,对身心有诸多益处,体验为时长久,过后无不良副作用;酒醉、致幻则对酒、毒品有极强的依赖性,给人的快感为时短暂,有使人烦躁不安、嗜睡、谵妄、失眠、妄想、萎靡不振、呼吸衰竭、神经损害、痉挛等急性和慢性中毒症状,短暂的快感结束后必然有痛苦感。在服用迷幻药物者中,只有不足百千分之一的人偶而获得神秘经验,然皆一而不再,即此偶然的一半次神秘体验,也都是相似于禅定、开悟,而非真正禅定、开悟的体验。佛教的安般禅等禅法,能使人获得比由吸毒酗酒用致幻剂等所得高级得多的正受,当有更好的戒毒效用。这里根据佛教密法金刚念诵,介绍一种戒烟、酒、毒禅:
端坐或站立,慢慢放松全身,想所嗜好的烟、酒、毒品是魔女排出的秽物,自己因无知而上当中毒,极其有害。思念其诸多害处。诵真言“嗡”,想象空中有佛光或日月交辉之光加持,戒烟者想其光化为白色纯净云烟,戒酒戒毒者想其光化为甘露,随吸气从自己头顶缓缓灌入,从血管流经全身,洗涤所中之毒,随呼气从一一毛孔或脚底排出体外,排出时默念真言“吽”。体会云烟或甘露润泽全身,极其清凉、愉快、安适,比醉酒、抽烟、吸毒的感觉舒适得多,久久安住于这种愉悦、轻快、无忧无虑的感受中,使身心得到很好的休养。若能静心入定而体验到哪怕是初级的禅悦,则恶习自除。
不良嗜好中的另一类赌博和有赌博内容的打牌、搓麻将、下棋、斗鸡等游戏,也易上瘾着迷,自古以来便十分流行,现代社会耽溺于此,尤沉迷于“方城之战”者,在中国为数颇众。赌博时体内也会产生内啡肽,使人获得兴奋、快感,结束后快感消失,只得再赌。赌博打牌在汉译佛经中叫做“博戏”或“博奕”,《长阿含·善生经》佛说博戏有财产日损、虽胜生怨、智者所责、人不敬信、为人疏外、生盗窃心六种过失。偈云:
好博着外色,但论胜负事,亲恶无反复,行秽人所黜。
有关调查表明:赌博、玩牌上瘾,不仅如佛言“其家产业日日减损”,使人懒惰、不讲信义,造成人格障碍,还会扰乱生活规律,使人过度兴奋,导致中老年人记忆力提前衰退,引发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腰腿肌肉劳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因沉迷赌博而酿成破产、离婚、家庭不和、打架斗殴、丢官失职、犯罪入狱、自杀、他杀的丑剧,天天都在上演,已成为一大公害。
赌博打牌,煽动和满足获利本能,上瘾者主要出于不劳而获的贪财心及侥幸取胜的心理,物欲强、贪欲的人、失意人及寻求刺激、好奇、好娱乐者容易陷入。如前人《赌客自悔词》所说:
少年曾得此甜头,一片痴心不肯休,
谁料今朝牵缚住,陷人坑里起牢愁!
耽于此道者,多精神空虚、烦躁不安,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或因某种焦虑、忧愁、失落而“移情”于赌,以作自我麻醉。在“发财是靠运气”的邪见指引下,抱着试试自己运气的侥幸心理,陷进赌博的魔坑,赢了想再捞一把,输了则想收回本钱,于是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对于沉迷赌博,应以认知疗法为主,帮助其认清赌博的害处,通过学习别人成功的事例,树立劳动发财致富的正确观念,找到正当的生财之道,或看淡钱财,注重内心的恬淡之乐。明唐寅《戒赌诗》云:
凡人百艺好随身,赌博场中莫去亲。
能使英雄为下贱,惯教富贵作饥贫。
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瞋。
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败了多少人!
佛教没有无因之果、布施方获多财果报的思想,及钱财无常之说,对破除发财靠运气的邪见,熄灭贪财之欲火,当有启发意义。
迷恋于上网而成“网迷”,也是一种有害于身心的不良嗜好,长时间泡网巴,会耽误学习工作,发生“网络成瘾综合症”(IAD),其症状与酒精、毒品、赌博上瘾极为相像。医生建议:每天上网的时间不可超过2小时,并设立报警装置。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理性地认识迷恋网络的害处,自觉控制上网时间,珍惜人生的难得而投身于有益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