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一、比丘如何了知受?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47

受念处Vendanaanupassana

  修观的过程有色法与名法两种业处,修色业处、名业处才能够实践见道、修道,实现解脱的过程。许多经典中,佛陀教导色业处的禅修法门后,以五蕴中的受蕴来教导名法的禅修法门。平常佛陀说明先修色业处再修名业处,先修身念处再修受念处。不过也有例外,如《长阿含经》1 中,佛陀为天人们说法,因为天人们的受很明显,佛陀就直接教导受念处,不说身念处。

  一、比丘如何了知受?

  诸比丘!比丘经验乐受时,了知:我经验乐受;经验苦受时,了知:我经验苦受;经验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经验不苦不乐受。

  乐受(sukkha)指身、心快乐的感受。若以三受分别时,乐受包括身与心,若是用于五受时,身体的快乐称为「乐」(sukkha),心理的快乐称为「喜」(somanassa)。苦受(dukkha)也一样,以三受分类时,指身心的苦受(dukkha);分别五受时,身苦称为「苦」(dukkha),心苦称为「忧」(domanassa)。

  比丘的了知和一般人有何不同?像小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喝着奶时,也知道正经历快乐的感受。比丘的了知与婴儿的了知不同,比丘以智慧观察感受,能去除众生存在的错误见解,能去除众生想,了知:「受」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它是无常生灭的,没有不变的「受」存在,也没有真实存在的我、你、众生、男人、女人。如此了知既是禅修法门,也是培育念处的方法。如果只知道乐受是乐受,不算受念处的

  修行,只是一般人的感觉而已!

  注释书以三个问题来解释比丘的了知:(一)谁在感受?没有众生或人在感受。(二)感受是谁的?不是任何众生或任何人的。(三)为什么有感受产生?感受透过因缘而生起。如透过眼根、色尘和触生起,可意、诱人的所缘生起乐受,不可意、可厌的所缘生起苦受。因此,比丘了知受是某些可意的、可厌的所缘被身心领纳后生起,是缘生缘灭的,没有一个我在创造感受、领纳感受。经中说「我经验、我领纳」,是以世俗的表达方式来说明,所缘被身心领纳后体验到感受。

  注释书以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在斯里兰卡的庄严山寺(Cittauiapabbata),有一位长老生病了,身体非常疼痛,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呻吟。

  他的弟子问他:「长老!您那里痛?」长老说:「并没有一个特别的疼痛点,由于有所缘、有触,执取色、受等特定目标,才会有疼痛的感觉。」长老快死的时候,弟子再来问他:「长老!怎么样?」长老说:「没有人,只有触,只有地、水、火、风。」那时,长老已经濒临死亡,伤痛到极点,却能完全放松,正念思惟,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生起因缘为无常、苦、无我,实现阿罗汉果位,得四无碍解智,然后般涅槃。

  修习受念处,应以长老为榜样。只是乐受时知道乐受,苦受时知道苦受,不算修习受念处,了知受的生灭无常,才算是受念处的修行。当各种感受生起时,即能当下觉知,保持正念、明觉,觉知快乐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痛苦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不苦不乐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当觉知快乐的感受时,不能感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感受苦受时,不能觉知乐受,及不苦不乐受。因为在一个心识剎那中,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不同的感受不断的转换、变化。了解这个道理,才能愈来愈清楚受的无常、受的有为性。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修开示 受念处 二、六种感受
下一篇: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七、总结
 禅修开示 心念处 一、前言:心事难测
 禅修开示 身念处 六、墓园九相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一、《大念处经》普受重视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九、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
 禅修开示 法念处 二、五取蕴
 禅修开示 心念处 三、观心无常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七、四念处适合一切根性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三、正知
 禅修开示 身念处 四、不净观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四、修习四念处的七种利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珍惜因缘一心依止[栏目:传喜法师]
 佛教徒与参军[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陈四该死[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禅门骊珠集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铁牛持定[栏目:禅门骊珠集]
 福德日记5月9日─恶业可以被改善[栏目:福德日记]
 宇宙万有本体论(2)[栏目:慧律法师]
 在仰光与来礼人众谈话[栏目:太虚法师]
 唯识研究 第二十一章 佛果[栏目:周叔迦居士]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22.说智见清净品[栏目: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