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一、比丘如何了知受?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4

受念处Vendanaanupassana

  修观的过程有色法与名法两种业处,修色业处、名业处才能够实践见道、修道,实现解脱的过程。许多经典中,佛陀教导色业处的禅修法门后,以五蕴中的受蕴来教导名法的禅修法门。平常佛陀说明先修色业处再修名业处,先修身念处再修受念处。不过也有例外,如《长阿含经》1 中,佛陀为天人们说法,因为天人们的受很明显,佛陀就直接教导受念处,不说身念处。

  一、比丘如何了知受?

  诸比丘!比丘经验乐受时,了知:我经验乐受;经验苦受时,了知:我经验苦受;经验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经验不苦不乐受。

  乐受(sukkha)指身、心快乐的感受。若以三受分别时,乐受包括身与心,若是用于五受时,身体的快乐称为「乐」(sukkha),心理的快乐称为「喜」(somanassa)。苦受(dukkha)也一样,以三受分类时,指身心的苦受(dukkha);分别五受时,身苦称为「苦」(dukkha),心苦称为「忧」(domanassa)。

  比丘的了知和一般人有何不同?像小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喝着奶时,也知道正经历快乐的感受。比丘的了知与婴儿的了知不同,比丘以智慧观察感受,能去除众生存在的错误见解,能去除众生想,了知:「受」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它是无常生灭的,没有不变的「受」存在,也没有真实存在的我、你、众生、男人、女人。如此了知既是禅修法门,也是培育念处的方法。如果只知道乐受是乐受,不算受念处的

  修行,只是一般人的感觉而已!

  注释书以三个问题来解释比丘的了知:(一)谁在感受?没有众生或人在感受。(二)感受是谁的?不是任何众生或任何人的。(三)为什么有感受产生?感受透过因缘而生起。如透过眼根、色尘和触生起,可意、诱人的所缘生起乐受,不可意、可厌的所缘生起苦受。因此,比丘了知受是某些可意的、可厌的所缘被身心领纳后生起,是缘生缘灭的,没有一个我在创造感受、领纳感受。经中说「我经验、我领纳」,是以世俗的表达方式来说明,所缘被身心领纳后体验到感受。

  注释书以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在斯里兰卡的庄严山寺(Cittauiapabbata),有一位长老生病了,身体非常疼痛,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呻吟。

  他的弟子问他:「长老!您那里痛?」长老说:「并没有一个特别的疼痛点,由于有所缘、有触,执取色、受等特定目标,才会有疼痛的感觉。」长老快死的时候,弟子再来问他:「长老!怎么样?」长老说:「没有人,只有触,只有地、水、火、风。」那时,长老已经濒临死亡,伤痛到极点,却能完全放松,正念思惟,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生起因缘为无常、苦、无我,实现阿罗汉果位,得四无碍解智,然后般涅槃。

  修习受念处,应以长老为榜样。只是乐受时知道乐受,苦受时知道苦受,不算修习受念处,了知受的生灭无常,才算是受念处的修行。当各种感受生起时,即能当下觉知,保持正念、明觉,觉知快乐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痛苦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不苦不乐的感受生起了,消失了。当觉知快乐的感受时,不能感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感受苦受时,不能觉知乐受,及不苦不乐受。因为在一个心识剎那中,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不同的感受不断的转换、变化。了解这个道理,才能愈来愈清楚受的无常、受的有为性。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修开示 受念处 二、六种感受
下一篇: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七、总结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二、威仪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七、四念处适合一切根性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五、四念处的核心——念
 禅修开示 受念处 四、思惟受为苦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二、六种感受
 禅修开示 法念处 一、五盖
 禅修开示 法念处 二、五取蕴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五、四界分别观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四念处的所缘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九、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5-012劝世文句[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二章 少年行事须明本(下)[栏目:中峰明本禅师传]
 相应8经 优波瓦那经[栏目:相应部 46.觉支相应]
 十五届:三皈五戒和短期出家的意义(明影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二[栏目:妙心法师]
 191.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因果与因缘 一、受邀演讲因缘[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以戒自严 三业清净──朝阳佑顺寺举行第二届「八关斋戒法会」[栏目:宽运法师]
 居士去道场自己带饭是否属于别众食?[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华严思想的承先与启后[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华藏工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