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受」是很真实的经验,六根接触外境,时时都有种种感受生灭。因为「受」可引生不同层次的热烈情绪促使我们迷妄执取;但若能于觉受的当下保持正念、明觉,不去发动渴爱、贪染,也可能是切断生死轮回的契机。换句话说,于缘起的锁炼中,「受」是重要的关键5 ,心里过程应在「受」的阶段就结束,不再进一步发展为「爱」、「取」。具体而言,修行者应致力于不牵涉各人情绪,保持正念观察生起的觉受,从中认清「受」的无常、苦、无我性,乃至切断觉受与贪、瞋之间的习性反应,此即是出离轮回之苦的有效方法6。
【批注】
(1)D.21 Sakka-Panha Sutta ,相当于北传《长.第14 释提桓因问经》,《大正藏》册1 , 62 中。然二经内容不尽相同。
(2)M.75 Meghanydia sutta ;相当于北传《中.第153 须闲提经》,《大正藏》册1 ,页670 上。
(3)M.59 Bahuvedanniya sutta ;相当于北传《杂.第485 经》,《大正藏》册1,页123 中。
(4)《杂.第473 经》,《大正藏》册2 ,页121 上。
(5)「受」是渴爱、执着的潜在条件,是「苦集」的重要关键点,因「受」能引生多种形态的强烈情绪,所以可从「受」下手打破无明的锁炼。即当六入「触」外境之后,在「受」的阶段保持正念正知,不再往下发展,产生「爱、取」。参阅Nyanaponika Thera,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p.68 。附带一提,Gonika(葛印卡)所领导的禅修十分重视「受」的观察。
(6)参阅何孟玲,〈《中部.念处经》四念处禅修方法之研究〉,页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