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mma(阿毘达磨)
上等法;对佛陀教法做精确、有系统的一种哲学论议,是巴利圣典的第三部份阿毘达磨藏。
λhara(食)
身心的食物。
Akusala(恶、不善)
一种不善恶业果报现起的道德上的心所。
Anagami(阿那含)
不来者;已证悟解脱四果的第三果智者,不再回到欲界,投生于梵天界后证得究竟的解脱。(参阅须陀含、斯陀含、阿罗汉)
λnapanasati(安那般那念)
专注于出入息的修习。
Anatta(无我)
无我性,无我或无实体性;不存在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或实体。与无常和苦为一切缘起存在的三个特性。
Anicca(无常)
一切缘起现象的无常或变迁。
Añña(开悟)
阿罗汉所获得的最高智慧与证悟。
Anusaya(随眠)
三个潜在倾向,贪、瞋恚和无明;即潜藏在潜意识里的不净烦恼。
Appamañña(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同「梵住」。
Arahat(阿罗汉)
解脱者;证悟第四和究竟解脱果位者,其已断除所有的内心烦恼且证得轮回的解脱。
Ariya(崇高的,圣者)
此名相泛指八种圣者:四种已趋向超世间界解脱道之圣者,和四种已证得四相应果位或完成解脱道的阶位(参阅须陀含、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383
Bha vana(修行)
心智的修习与发展,尤其是止和观的修习。
Bhikkhu
佛教的比丘。
Bodhisatta(菩萨,梵 bodhisattva)
补位佛;有能力成佛者,尤指悉达多乔达摩证悟之前。
Bojjhan ga(觉支)
觉悟的七要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Brahma-viha ra(梵住)
四种崇高境界或梵天之居处,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修习的所缘。
Buddha nussati(佛随念)
以思惟佛陀的功德为禅修的所缘。
Citta nupassana(观心念住)
观察心的状态。
Da na
布施。
Dhamma(法)
此字有很多的涵义。广义来说,它意指事物的究竟真理,以及佛陀教法所揭示的真理;狭义来说,它意为一切现象、心的所缘和心态的内容。
Di怕怕 hi(见解)
尤其指错误的见解和理论。佛陀所驳斥的两大错误见解是常见与断见。
Dosa(瞋)
包括所有的憎恶从最弱的不喜欢到最强烈的愤怒。
Dukkha(苦)
包括狭义的痛苦、难过的经验,以及广义的对一切存在缘起的不满足。
Indriya(根)
心灵的能力,此处指信、精进、念、定与慧五根。
Jha na(禅定)
随着专注的增长分四或八个阶段〔色界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Kamma(业)
字义为「行为」(在佛教,此非业果)。善和不善的意志被视为来世的产生,且根据一般不具人格性的道德法则,它产生善恶业。
Karula(悲)
四梵住之一。
Kilesa(烦恼)
主要指贪、瞋、痴。
Kusala(好、善)
具有善业果且无道德上过失情况的心。
Lobha
贪。
Mahayana(大乘)
主张菩萨观念的较晚期佛教的总名。
Manasikara
作意。
Mara(魔罗)
恶魔;证悟对抗力的拟人化。
Metta(慈)
四梵住之一。
Mudita(喜)
四梵住之一。
Mula(根或源头)
有三不善根贪、瞋、痴,及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
Nibbana(涅槃,梵 Nirvala)
上座部佛教的究竟目标(苦的止息),超越缘起,从生死轮回中解脱。
Nivarala(盖)
欲欲、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恶作、疑等五种内心的障碍。
Pañcakkhandha(五蕴)
佛陀将个体分析为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Pañña(般若)
智慧,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五根之一。
Papañca
内外现象的复杂性或广泛性。
Parami(波罗蜜)
圆满、完美;成佛所需的功德和能力。
Pa怕icca-samuppada(缘起法)
相互依存的法则,在它主要的表述说明了因缘条件维系轮回的结构。
Phassa(触)
意识与法尘,透过六根(包括心)而生。
Raga
贪。
Saddha(信)
相信、信心,五根之一。
Sakadagami(斯陀含)
一来者;已证悟解脱四果的第二果者,仅需再投生人世间一次,即可获得究竟解脱(参阅须陀洹、阿那含、阿罗汉)。
Samadhi(三摩地)
心的专注与平静,五根之一。
Samatha(奢摩他)
止;与毗婆舍那(观)为佛教两个主要的禅修方法。
Sampajañña(正知)
清楚的领悟,与正念的修习一起进展。
Samsara(轮回)
无始的生死轮回。
Samyojana(结使)
系缚于生死轮回的心里烦恼。
Sangha(僧)
一般意思是指比丘、比丘尼的团体;更高层次的意思,是指圣者的团体。第二个意思,僧团是三宝和三归依之一。
Sati(念)
五根之一。
Satipa怕怕hana(念住)
正念的禅修,包括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
Sila(戒)
德行;道德。
Sotapanna(须陀洹)
入流者;已经证得解脱四果的第一果者,至少在人天生死七次后,确信证得究竟解脱。
Sutta(经)
佛陀或是其任何一位卓越弟子的教说。
Talha(渴爱)
执取,有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Theravada(上座部)
字义是长老派的教法;相对于较开放的大乘佛教,它是两个主要佛教传统中较保守的一派。上座部以巴利圣典为主,现今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东南亚等。
Triple gem(三宝)
佛法僧宝。
Upekkha(舍)
四梵住之一。
Vedana(感受)
经验的情感特性,经常分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Vipallasa(颠倒)
四种大虚妄或本质的扭曲,即错误地视无常为常、视真正的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美。
Vipassana(内观)
如实观现象的真正本质为无常、苦、无我。
Vipassana-bhavana(毗婆奢那禅修、观禅)
导向洞见实相的禅修方法。
Viraga
离贪。
Viriya(精进)
意志的精力、活力、力量。五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