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宣隆大师传 19、《转法轮经》(南传相应部 SN56.11 经)(开示)
 
{返回 宣隆古创迦韦大师·宣隆大师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7

宣隆大师传:19、《转*轮经》(南传相应部 SN56.11 经)(开示)

  大师:各位善信!你们都想快乐吗?

  听众:是啊!大师!

  大师:你们若想快乐,就不要依恋执着自己、别人或其他事物,在「爱(love)」的名义下,

  依恋执着(attachment)正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听众:大师!虽然得到你的忠告,但我们仍是无法停止依恋执着啊!

  大师:你们仍旧依恋执着,是因为你们不明白真相,如果你们了解真相,一定不会依恋执着任何人或事物的。好啦!那真相就是:

  当你爱上某人或某物时,你就会想得到他;

  当你想得到他时,你就会对之魂牵梦萦与万分思念;

  当你对之魂牵梦萦与万分思念时,你就会努力去争取他;

  当你努力去争取他时,你将会得到他;

  一旦你得到他时,你便要准备去面对一连串的恶果了。

  (因此,你若因爱而陷溺执取,就要作最坏的打算了。)

  对真相无知是无明(Avijjā),

  想要或渴望是渴爱(Tanhā),

  当无明与渴爱成为关系密切的伙伴时,两者就会促使生(Jāti)的出现,

  当生(Jāti)出现时,即是说,当你得到一个新生命时,你就会陷于麻烦了,各式各样的苦恼(如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将会围攻你。

  (因此,不要到时投诉啊!)作好准备吧!

  当你了解真相、舍弃无明时,你便没有任何想望(渴爱);

  当你没有任何想望(渴爱)时,你就不会去争取任何东西;

  当你不去争取任何东西时,你就得不到任何东西;

  当你得不到任何东西时,你就会生活在幸福、安乐之中。

  暂且不说像你们一般的世俗人。佛陀之所以了解世间,是因为他在菩提树下的胜利王宝座上亲自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他更深入地静观自己,于是法眼(1)在他的内部生起来了。当他领悟到世间的真相后(指在世间生存的真相),他说:

  噢!你这渴爱,

  为人天等建造各式各样房屋的营造者,

  久远以来我都被你所建造的房屋困住,

  现在我已看清楚世间的真相了。

  这是我所清楚看到的:

  (1) 我看到心、心所与色身,它们三者都在不停地生灭变化,这三者合称为有情或众生(Being),他们的世间被称为有情(众生)世间(Satta Loka)(又名五蕴世间)。

  (2) 然后,有由因缘与业力(意志活动)等因素(Conditioning factors)、缘生过程(conditioning)与因缘所生物(conditioned things)等所合成之行法世间(Saṅkhāra Loka)。

  (3) 接着,就是这些有情(众生)、因缘、业力(意志活动)与因缘所生物所依靠的栖息基地 ── 物质世间(Okāsa Loka)。

  (4) 上述的三种世间被称为内在世间(Internal Lokas)。

  (5) 另外还有三种外在世间(External Worlds),它们是:

  1) 有情世间(World of Living Beings, Satta Loka),

  2) 行法世间(World of Conditioning Things, Saṅkhāra Loka),

  3) 上述两个世间所依靠栖息的物质世间(World of Physical Base, Okāsa Loka)。

  当佛陀对上述的世间有了清晰的理解后,他用以下的说话对渴爱作出勇敢的挑战:

  噢!渴爱!我已摧毁你的屋子了,

  噢!你这建造者!你所建造的屋顶与支撑它的椽子(指渴爱)已被我所破坏了。

  噢!无明!我已洞穿你建的屋子墙壁,

  我已去除错误的身见(2),就像推倒横梁与墙壁一样。

  这就是佛陀怎样亲自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经过:

  由于他已知真相、已见真相,于是他没有渴爱;

  由于他没有渴爱,于是他不再造作会招感苦报之业;

  由于他不再造作会招感苦报之业,于是他不会再生;

  由于他不会受新生命的负累,他便进入了称为涅槃的极乐(final bliss)。

  佛陀入灭后会再转生吗?

  听众:不会的,大师!

  大师:佛陀在鹿野苑(Migadāya Forest)给尊者憍陈如(Koṇṭañña)等五位比丘作第一次说法,那次说法被称为《转*轮经》(Dhammacakka pavattana suttana),它的内容要点都包含在下面的关键句子之中:

  视力出现了(眼生)(Cakkhuṁ udapādi,Vision arose),

  知识出现了(智生) aṇaṁ udapādi,Knowledge arose)(Ñ,

  智慧出现了(慧生)(Paññā udapādi,Wisdom arose),

  洞悉出现了(明生)(Vijjā udapādi,Penetrative Knowledge arose),

  光明出现了(光明生)(Āloko udapādi,Light arose)。

  假设尊者憍陈如问:视力(Cakkhuṁ udapādi)是什么?

  它的意思是法眼,它让你看见真相或真理。

  若尊者憍陈如再问:法眼让你看见什么样的真相或真理?

  那真相或真理就是:

  怨憎会是苦(Appiyehi sampayogo dukkho),

  爱别离是苦(Piyehi vippayogo dukkho),

  求不得是苦(Yaṁ picchaṁ na labhati taṁpi dukkaṁ)。

  法眼让你看见心、心所与色身。它们三者都在不停地重复着生─老─死,生─老─死,……。而这种生─老─死的循环也会在有情(众生)的生命中出现的,不管他们喜欢与否。

  因此,对一个新出生的人来说,他会喜欢老与喜欢死吗?不!他绝对不会的。

  可是,这生─老─死的循环真理,从无始以来已经与我们联系在一起了,不管你喜欢与否。因此佛陀宣称:怨憎会是苦。

  心、心所与色身等三者的生灭变化是悲惨的(woeful),它确实是苦(Dukkha Saccā),于是苦的真相(苦谛)被揭露了。佛陀于是沉思苦因,考虑何者导致苦恼生起,他发觉渴爱(Tanhā)是苦恼生起的原因,这就是苦因谛或集谛(Samudaya Saccā)。当这苦因谛或集谛被清楚了解后,心、心所与色身等三个要素就被灭谛(Nirodha Saccā)所毁坏了。这三个从无始以来都是互相依存、互相执取的要素,自然十分抗拒被拆散、被分开的,因此佛陀说:爱别离是苦。

  当你了解苦因谛或集谛时,你会很想免除苦恼,当那意愿未能达到时,你会感到痛苦难受的。因此佛陀说:求不得是苦。

  心、心所与色身等三个要素的互相执取即是身见(Sakkāya diṭṭhi)。根除渴爱(苦因)即是道谛(Magga Saccā)。

  当道谛根除了渴爱(苦因)之后,心、心所与色身等即会瓦解、离散,因果(生命的因果链)即会完全中断,这个真理就是灭谛(Nirodha Saccā)。对四圣谛的辨识了解,令圣者可以清晰地看见事物的真相。因此佛陀说:视力出现了(眼生)。

  当视力或法眼出现时,你会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这种对事物真相的了解就是所谓知识出现了(智生)。

  当视力出现时,你会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当你看到事物的真相时,你会了解真相是什么;如实地了解事物的真相会被智慧(Paññā)所确定。

  智慧辨识地了解到:

  (第一次:)

  这是色(Rūpa or Matter),这是名(Nāma or Mentality),

  这是心(Citta),这是心所(Cetasika)。

  这是苦谛,这是苦因谛或苦集谛,这是道谛,这是苦灭谛;

  这四个圣谛就是所谓须陀洹道(Sotāpatti magga)与须陀洹果(Sotāpatti phala)。

  第二次:

  这是苦谛,这是苦因谛或苦集谛,这是道谛,这是苦灭谛;

  这四个圣谛就是所谓斯陀含道(Sakadāgāmi magga)与斯陀含果(Sakadāgāmi phala)

  第三次:

  这是苦谛,这是苦因谛或苦集谛,这是道谛,这是苦灭谛;

  这四个圣谛就是所谓阿那含道(Anāgāmi magga)与阿那含果(Anāgāmi phala)。

  第四次:

  这是苦谛,这是苦因谛或苦集谛,这是道谛,这是苦灭谛;

  这四个圣谛就是所谓阿罗汉道(Arahatta magga)与阿罗汉果(Arahatta phala)。

  智慧也辨识地了解到:

  这是有情或众生世间,这是行法世间,这是前二世间所依的物质世间(器世间、无情世间)。

  那三个世间是内在世间,那三个世间是外在世间。由于智慧辨识地了解到这些事物,因此佛陀说:智慧出现了(慧生)。

  当视力或法眼出现时,你会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当你看到事物的真相时,你会了解真相是什么;接着,如实地了解事物的真相会被智慧(Paññā)所确定。智慧辨识到光明(Light)(由法流出来的光明),智慧也清楚地知道法的光明实相,因此佛陀说:光明出现了(光明生)。

  当视力或法眼出现时,你会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当你看到事物的真相时,你会了解真相是什么;接着,如实地了解事物的真相会被智慧(Paññā)所确定。知道光明的实相时,佛陀说:

  视力出现了(眼生)(Cakkhuṁ udapādi),

  知识出现了(智生) aṇaṁ udapādi)(Ñ,

  智慧出现了(慧生)(Paññā udapādi),

  洞悉出现了(明生)(Vijjā udapādi),

  光明出现了(光明生)(Āloko udapādi)。


{返回 宣隆古创迦韦大师·宣隆大师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宣隆大师传 20、浅谈《发趣论》(Paṭṭhāna)
下一篇:宣隆大师传 18、宣隆古创寺(迦韦大师定居之处)的缘起
 宣隆大师传 27、法(Dhamma)的特质(开示)
 宣隆大师传 32、老妇被不孝子媳们遗弃(开示)
 宣隆大师传 11、雪儿在望燕坡峡谷为迦韦大师兴建寺院
 宣隆大师传 35、善与不善(开示)
 宣隆大师传 1、礼敬三宝
 宣隆大师传 2、礼敬大师
 宣隆大师传 39、生死轮回的流转与它的止息(开示)
 宣隆大师传 29、 法住(Dhamma Vihāra)(开示)..
 宣隆大师传 9、成为具戒比丘后返回家乡宣隆村的第一次说法
 宣隆大师传 31、比丘尼圣弟子悦行(Paṭācārī)(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Part One 12. Siddhartha Leaves His Fathers Palace[栏目:The Life of Buddha]
 用读诵经典的方法训练专心[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九[栏目:华梵法师]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九章 道大手印[栏目:刘锐之上师文集]
 兜率圣贤录[栏目:兜率圣贤录]
 南传法句经 第廿一:杂品[栏目:南传法句经[文言版]]
 足够的资本[栏目:万行法语]
 佛乘宗要论(应用的佛法)[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