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隆大师传:19、《转*轮经》(南传相应部 SN56.11 经)(开示)
大师:各位善信!你们都想快乐吗?
听众:是啊!大师!
大师:你们若想快乐,就不要依恋执着自己、别人或其他事物,在「爱(love)」的名义下,
依恋执着(attachment)正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听众:大师!虽然得到你的忠告,但我们仍是无法停止依恋执着啊!
大师:你们仍旧依恋执着,是因为你们不明白真相,如果你们了解真相,一定不会依恋执着任何人或事物的。好啦!那真相就是:
当你爱上某人或某物时,你就会想得到他;
当你想得到他时,你就会对之魂牵梦萦与万分思念;
当你对之魂牵梦萦与万分思念时,你就会努力去争取他;
当你努力去争取他时,你将会得到他;
一旦你得到他时,你便要准备去面对一连串的恶果了。
(因此,你若因爱而陷溺执取,就要作最坏的打算了。)
对真相无知是无明(Avijjā),
想要或渴望是渴爱(Tanhā),
当无明与渴爱成为关系密切的伙伴时,两者就会促使生(Jāti)的出现,
当生(Jāti)出现时,即是说,当你得到一个新生命时,你就会陷于麻烦了,各式各样的苦恼(如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将会围攻你。
(因此,不要到时投诉啊!)作好准备吧!
当你了解真相、舍弃无明时,你便没有任何想望(渴爱);
当你没有任何想望(渴爱)时,你就不会去争取任何东西;
当你不去争取任何东西时,你就得不到任何东西;
当你得不到任何东西时,你就会生活在幸福、安乐之中。
暂且不说像你们一般的世俗人。佛陀之所以了解世间,是因为他在菩提树下的胜利王宝座上亲自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他更深入地静观自己,于是法眼(1)在他的内部生起来了。当他领悟到世间的真相后(指在世间生存的真相),他说:
噢!你这渴爱,
为人天等建造各式各样房屋的营造者,
久远以来我都被你所建造的房屋困住,
现在我已看清楚世间的真相了。
这是我所清楚看到的:
(1) 我看到心、心所与色身,它们三者都在不停地生灭变化,这三者合称为有情或众生(Being),他们的世间被称为有情(众生)世间(Satta Loka)(又名五蕴世间)。
(2) 然后,有由因缘与业力(意志活动)等因素(Conditioning factors)、缘生过程(conditioning)与因缘所生物(conditioned things)等所合成之行法世间(Saṅkhāra Loka)。
(3) 接着,就是这些有情(众生)、因缘、业力(意志活动)与因缘所生物所依靠的栖息基地 ── 物质世间(Okāsa Loka)。
(4) 上述的三种世间被称为内在世间(Internal Lokas)。
(5) 另外还有三种外在世间(External Worlds),它们是:
1) 有情世间(World of Living Beings, Satta Loka),
2) 行法世间(World of Conditioning Things, Saṅkhāra Loka),
3) 上述两个世间所依靠栖息的物质世间(World of Physical Base, Okāsa Loka)。
当佛陀对上述的世间有了清晰的理解后,他用以下的说话对渴爱作出勇敢的挑战:
噢!渴爱!我已摧毁你的屋子了,
噢!你这建造者!你所建造的屋顶与支撑它的椽子(指渴爱)已被我所破坏了。
噢!无明!我已洞穿你建的屋子墙壁,
我已去除错误的身见(2),就像推倒横梁与墙壁一样。
这就是佛陀怎样亲自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经过:
由于他已知真相、已见真相,于是他没有渴爱;
由于他没有渴爱,于是他不再造作会招感苦报之业;
由于他不再造作会招感苦报之业,于是他不会再生;
由于他不会受新生命的负累,他便进入了称为涅槃的极乐(final bliss)。
佛陀入灭后会再转生吗?
听众:不会的,大师!
大师:佛陀在鹿野苑(Migadāya Forest)给尊者憍陈如(Koṇṭañña)等五位比丘作第一次说法,那次说法被称为《转*轮经》(Dhammacakka pavattana suttana),它的内容要点都包含在下面的关键句子之中:
视力出现了(眼生)(Cakkhuṁ udapādi,Vision arose),
知识出现了(智生) aṇaṁ udapādi,Knowledge arose)(Ñ,
智慧出现了(慧生)(Paññā udapādi,Wisdom arose),
洞悉出现了(明生)(Vijjā udapādi,Penetrative Knowledge arose),
光明出现了(光明生)(Āloko udapādi,Light arose)。
假设尊者憍陈如问:视力(Cakkhuṁ udapādi)是什么?
它的意思是法眼,它让你看见真相或真理。
若尊者憍陈如再问:法眼让你看见什么样的真相或真理?
那真相或真理就是:
怨憎会是苦(Appiyehi sampayogo dukkho),
爱别离是苦(Piyehi vippayogo dukkho),
求不得是苦(Yaṁ picchaṁ na labhati taṁpi dukkaṁ)。
法眼让你看见心、心所与色身。它们三者都在不停地重复着生─老─死,生─老─死,……。而这种生─老─死的循环也会在有情(众生)的生命中出现的,不管他们喜欢与否。
因此,对一个新出生的人来说,他会喜欢老与喜欢死吗?不!他绝对不会的。
可是,这生─老─死的循环真理,从无始以来已经与我们联系在一起了,不管你喜欢与否。因此佛陀宣称:怨憎会是苦。
心、心所与色身等三者的生灭变化是悲惨的(woeful),它确实是苦(Dukkha Saccā),于是苦的真相(苦谛)被揭露了。佛陀于是沉思苦因,考虑何者导致苦恼生起,他发觉渴爱(Tanhā)是苦恼生起的原因,这就是苦因谛或集谛(Samudaya Saccā)。当这苦因谛或集谛被清楚了解后,心、心所与色身等三个要素就被灭谛(Nirodha Saccā)所毁坏了。这三个从无始以来都是互相依存、互相执取的要素,自然十分抗拒被拆散、被分开的,因此佛陀说:爱别离是苦。
当你了解苦因谛或集谛时,你会很想免除苦恼,当那意愿未能达到时,你会感到痛苦难受的。因此佛陀说:求不得是苦。
心、心所与色身等三个要素的互相执取即是身见(Sakkāya diṭṭhi)。根除渴爱(苦因)即是道谛(Magga Saccā)。
当道谛根除了渴爱(苦因)之后,心、心所与色身等即会瓦解、离散,因果(生命的因果链)即会完全中断,这个真理就是灭谛(Nirodha Saccā)。对四圣谛的辨识了解,令圣者可以清晰地看见事物的真相。因此佛陀说:视力出现了(眼生)。
当视力或法眼出现时,你会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这种对事物真相的了解就是所谓知识出现了(智生)。
当视力出现时,你会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当你看到事物的真相时,你会了解真相是什么;如实地了解事物的真相会被智慧(Paññā)所确定。
智慧辨识地了解到:
(第一次:)
这是色(Rūpa or Matter),这是名(Nāma or Mentality),
这是心(Citta),这是心所(Cetasika)。
这是苦谛,这是苦因谛或苦集谛,这是道谛,这是苦灭谛;
这四个圣谛就是所谓须陀洹道(Sotāpatti magga)与须陀洹果(Sotāpatti phala)。
第二次:
这是苦谛,这是苦因谛或苦集谛,这是道谛,这是苦灭谛;
这四个圣谛就是所谓斯陀含道(Sakadāgāmi magga)与斯陀含果(Sakadāgāmi phala)
第三次:
这是苦谛,这是苦因谛或苦集谛,这是道谛,这是苦灭谛;
这四个圣谛就是所谓阿那含道(Anāgāmi magga)与阿那含果(Anāgāmi phala)。
第四次:
这是苦谛,这是苦因谛或苦集谛,这是道谛,这是苦灭谛;
这四个圣谛就是所谓阿罗汉道(Arahatta magga)与阿罗汉果(Arahatta phala)。
智慧也辨识地了解到:
这是有情或众生世间,这是行法世间,这是前二世间所依的物质世间(器世间、无情世间)。
那三个世间是内在世间,那三个世间是外在世间。由于智慧辨识地了解到这些事物,因此佛陀说:智慧出现了(慧生)。
当视力或法眼出现时,你会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当你看到事物的真相时,你会了解真相是什么;接着,如实地了解事物的真相会被智慧(Paññā)所确定。智慧辨识到光明(Light)(由法流出来的光明),智慧也清楚地知道法的光明实相,因此佛陀说:光明出现了(光明生)。
当视力或法眼出现时,你会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当你看到事物的真相时,你会了解真相是什么;接着,如实地了解事物的真相会被智慧(Paññā)所确定。知道光明的实相时,佛陀说:
视力出现了(眼生)(Cakkhuṁ udapādi),
知识出现了(智生) aṇaṁ udapādi)(Ñ,
智慧出现了(慧生)(Paññā udapādi),
洞悉出现了(明生)(Vijjā udapādi),
光明出现了(光明生)(Āloko udapā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