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清凉山上光明照
 
{返回 贤崇·贤宗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92
一种活法

贤宗法师于浙大开示之二

杜柯整理

  大家先闭上眼睛,凝神静听一首歌。

  听后,有什么感受?

  我们每人都知道佛教,却未必了解佛教。佛教,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就像这首歌告诉我们一样:让我们学会醒来,重生。告诉我们,人要学会活得明白。

   妙善人生,万法归心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总结人生的历程通常会走三步:年轻时候学儒,要成就功名,立功立德,要衣锦还乡,成就自己;中年呢,在实际生活中、人际关系中,弄的疲惫不堪不能自已,此时便学道,学会知天达命,顺应自然,学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样一种思想;到老年,转而学佛,学佛什么,出世。同时在生命将近终点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去想想下一生。

  当然,以上三种思想是互相通融的,并非绝然排斥,不过有的这样占多一点,有的那样占多一点。

  纵观人之一生,就是这样一个渐渐通透的过程,一个我们应该越活越明白的过程。虽然中国的儒释道“三维空间”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并未领受其要旨,直到生命临终前还十分糊涂,把各种欲望和遗憾带入下一世。

  为什么我们在活着过程中迷失掉自己,被各种外来的东西,如名望地位、金钱权力等名闻利养牵着鼻子走呢?还有,同时被内在的东西缠绕,如恼怒、痛苦、恐惧、怨恨,等七情所折磨。无论是七情还是六欲,都没办法摆脱,终其一生,奴役一生。

  因此,趁着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理顺自己的人生,捋顺自己的人生,顺承天地人生的大道,走向一个更广阔的际域。

  唯有认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才能活的明白,活的明白就不迷惑,不迷惑你就能主宰自己,能主宰自己,就能更好的规划自己,完成自己。

  人人都希望自己一生活的幸福,活的长寿,活的自在,不希望自己一生痛苦,中途夭折,总是压抑。于是拼命去追求,用各种世俗的方法追求,很多人追求了一生,也没有追求到。

  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方向错了,南辕北辙。

  要想幸福、长寿、自在,首先就要有颗幸福、长寿、自在的心。没有这颗心,一切皆是妄谈。因为心乃一切之主导。

  现在,我讲三个佛教中经典的事例,来说明心的妙用。

  第一个是慧能大师,他为了躲避追杀,在猎人堆里混了十几年,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就离开那里来到广州的光孝寺。当时寺里有个师父正在讲《涅槃经》,中场休息的时候,两个僧人看到院外经幡被风吹的沙沙作响,于是一个说,这是幡动,另一个说,不,是风动。两人相持不下争论不休,此时,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同修对他们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仁者心动。”,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有如灵光灌顶,顿时心开意解。这个不起眼的人,便是隐藏已久的慧能。

  第二个故事是,师兄二人下山,刚下过一场雨,河水漫涨,他们走到河边的时候,看到一个漂亮姑娘也要过河,但她不愿意脱鞋子,央求两个师父把她背过去。师弟在旁边犹豫不决,师哥却毫不介意,抱起女孩子就过了河。他们再赶路时,师弟就很不满意,对师哥说,“我们是出家人,戒律里有明文规定,不许近女色,你怎么去背她呢?”,师兄一笑置之,并不理他。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师弟还在那里唠叨,他实在忍不住了,就对这个师弟说:“小姑娘我早就放下了,师弟,你怎么还抱着不放呢!”那师弟听了后十分惭愧。

  第三个故事是宋代的大学士苏东坡,他和一个叫佛印的禅师是朋友。一次两人在禅堂里对坐,佛印一向节俭,穿的衣服有点烂了,苏东坡看后笑着说:“禅师,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 佛印问:“什么?”苏东坡说:“在我眼里你像一堆狗屎。” 佛印并不生气,回问他:“苏学士,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苏东坡问是什么,佛印说:“一尊佛。” 苏东坡很高兴,因为他常和佛印有机锋之辩,可惜的是总占下风,这次总算赢了他。于是回去得意地对妹妹说,我今天终于占了便宜!妹妹问怎么回事,他说了来龙去脉,妹妹听后说:“哎呀,哥哥,你又失败了。我听说心中有佛的人看到别人就是佛,相反,心中是狗屎的人看到别人才是狗屎。所以不是你占了佛印的便宜,而是佛印占了你的便宜!”苏东坡听后后悔不迭。

  禅宗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心。心是世界的镜像,总会如实地反映出来。你的心灵是扭曲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扭曲的。心灵是澄澈的,这个世界就是澄澈的。心是酸的,世界就是酸的,心是甜的,世界就是甜的。心是紫的,世界就是紫的,心是绿的,世界就是绿的。总之,心是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它是一切照片的底板。

  拿破仑拥有世人所梦寐以求的一切:权力几乎控制整个欧洲;财富在当时无人能及,他却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真正快乐的日子。”海伦?凯勒是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女,生活本应与痛苦相伴,但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所以,你能否快乐,不在别人,也不在上帝,只在你自己。

   自净其意,天下归仁

  什么是佛教,用最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前面两句话大家耳熟能详,都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么什么是“自净其意”呢?打个比方,你的心好比一杯水,这杯水本来是纯净透明的,如果拿什么东西把它不断搅动,它就会越来越浑浊。刚才说过,心是一切的发源地,当心这个总司令、中央政府昏聩了,发布的就是错误的指令,得到的也是错误的信息,下的也是错误的判断。结果便是错上加错。

  怎么才能恢复它清明的状态呢,只有停止搅动,让它静下来,沉淀下来,最终,什么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即是“自净其意”,因为这个“净”为随时随地的过程,否则一不小心又浑浊了,故而只能自己去净化,形成一套“净”的系统,养成“自净其意”的习惯。

  所谓活的明白,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的心回归到纯净的状态。这时候我们的智慧才会生起,判断才会正确,从而不迷失自己。

  我们常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以仁爱为代表的儒家,很经典的一句话。这句话就像小学时背的乘法口诀,二二得四,二三得六,多么顺口,可是你是否真正明了这句话深邃的内涵,就看你随时随地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报道:有个50多岁的德国男子,开着法拉利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只刺猬正在横穿马路。他来不及刹车,为了保护刺猬,只好把方向盘打向公路的护栏。结果,他和刺猬都没有受伤,法拉利却严重受损,光维修费就合人民币30万。事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珍贵,哪怕是一只小刺猬,也值得我为它让路……”

  尊重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作为异邦的他,是深刻领会了孔子这句话的实质,纵然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甚至也不知道孔子本人,但他,更有资格说这句话。

  还有一个故事说,齐庄王有次外出打猎,路上有一只小虫,伸出前肢要挡齐庄王的车轮滚动,齐庄王见了后问赶车人:“这是什么虫呀?”赶车人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螳螂。这种昆虫只知前进不知退却,从不估算自己的力量,且轻视对方。”庄公听了后说:“如果它是人的话,肯定是一位天下勇士。”说完便让车子绕道避开了螳螂。齐国的勇士听说此事后,都纷纷归附齐庄公。

  这即是螳臂当车故事的来源,现在人常常用这个成语形容自不量力,但创造了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却是另外一番眼光,一个简单的举动,为他感召了四方豪杰之士。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你能时时为对方着想,在人生道路上就不会有太多障碍,有时候,当我们搬开别人的绊脚石时,也许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

  还有一位名人,在路上开车,载着他的可爱女儿去游玩。这一天事不凑巧,天下了雨,道路很泥泞,车开的很慢,他的车在最前面,所以他的车一直是干净的,而他后面的车,因为他的车轮不断翻卷,溅的别人很脏。他本来有光明正大的理由一直这样走下去,但是经过考虑,他下了车,把车停至一边,让后面的人先走。后面的人很惊喜,但也很不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走到后面不仅受人压制速度极慢,而且很脏,他对别人说,我今天是带我女儿出来的,我不能让她看到我有理由这样做就应该这样,这对她的成长不利。

  我还有个朋友,到澳洲去,早晨他和朋友一起去捕鱼。澳洲捕鱼有个规定,多大尺寸的鱼可以捕,比它大的不能捕,小的也不能。这天早晨手气实在太好了,他们捕了很多鱼,他准备全部带回家,但他的朋友不允许,把不适合尺寸的鱼全部放回大海。他说,这里就咱们俩,又没有别人看见,这是何必呢?!他的朋友说,你在澳洲呆时间久了就明白,人应该这么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要这么做。

  这就是道德对人心的约束,它有个底线。

  我还看过一本小说,叫《黄河东流去》,里面讲抗战的时候,蒋介石为了抵制日本人,把黄河炸开一个缺口,结果造成了水灾泛滥。在逃难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这本书就描述了这些难民。有一点对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有些人他或者道德低下,即使去偷东西,但某些东西他也是不偷的。此亦是道德底线。

  所以,那时候的小偷或者说盗贼,尚遗留一些古风。现在就不同了,可以说进入一个“高调行恶”的时代,就因为那根底线崩溃了。

  一个民族有“底线”,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习主席上台后提出一个“中国梦”的概念,什么是中国梦呢,怎样实现中国梦?我想,如果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行为、智慧文明,能让世界各国人民敬佩,那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我们的思想行为,被人鄙视、厌弃,这时候,所谓的中国梦永远只是一个梦,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很显然,所谓中国梦,所谓强大,不仅仅单靠物质去武装,那样的话,终将昙花一现。

   常行观照,如梦归影

  刚我把打坐的技巧告诉了大家(略),大家坚持去做。有人会问,这个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实在太多了。

  打坐只是训练禅定的一种,广义的禅定修行是,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这个是很高的境界。所以,打坐首先是训练我们的定力,训练我们的静功。让我们的身心时刻保持在愉悦和谐的状态,处在清静自然、如如不动的状态。

  我们看奥运会,有的运动员平时水平可能很高,结果临场发挥失常,十分可惜,为什么呢,他定力不够。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考试时却很紧张,临阵慌乱,这都是定力不够的表现。

  同样,你遇上一个不顺心的事,别人骂你一句、说你一句,就激烈反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过后又很后悔,觉得当时没必要那么激动。这都是定力不够的表现。当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便是优雅的;能控制自己的心态时,就是成功的。一个有大定力的人,一定是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刻都保持一种平衡。

  禅,又叫静虑,要达到的境界是外禅内定,专注一境。它让我们感知自己,认识自己,并能找到自己最佳的状态。让我们真正臣服自己的内心。

  禅修还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当身体处于宁静的状态,五脏六腑各个功能都能得到调养,它自身的免疫力就会增强。我们现在,正处于佛陀所说的“饮苦食毒”的年代,吃的蔬菜有毒,粮食有毒,空气有污染,水有污染,身体无时不受着侵害,这也是如今各种癌症、疾病层出不穷频繁肆虐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关键看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强不强,说实话,如果强的话,就是稍微有点毒也可以化掉。

  我认识一个老板,姓杨,他以前有心脏病,还有三高,后来偶然一个机缘到我们寺院来禅修,回去后坚持打坐,通过数息把自己的心脏治好了。大半年后我再次见到他,是他来我们寺院感恩来了,这时他已经红光满面,和以前判若两人,我开始都没有认出他。

  他自己得到了利益后,把这个方法四处宣扬结缘,后来他带领了一大群老领导练习打坐。这些人都是当官退休下来的,和他一起修习,效果非常好。

  禅的内核是 “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观照。观是什么?看。看自己,像镜子一样照自己,看自己有什么问题,纠结之处在哪里。人有镜则仪容正,同理,如果有个心理的镜子,我们的行为思想就能正确,这个心理的镜子要我们自己按装进去,它便是禅修打坐。

  一个能自我观照的人,即是智者。反之,即是迷者,他会碰到一系列问题。

  还要“观”什么呢,一个是无我,一个叫苦、空。

  讲“无我”,先要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我”?可能把大家都问住了,在佛教里,“我”是主宰意。比如,我们都认为能主宰自己,我吃饭,我睡觉,我坐,我站,我笑,我哭……好像能主宰自己,但其实想想,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又能主宰多少呢?还有更多的东西是无法主宰的,——我得了癌症,我不想得癌症,行吗?我要死了,我不想死掉。我老了,我想更年轻。我生个男孩,我想他变成女孩……这些,可以实现吗?

  对于自己人生,我们到底能主宰多少,我们年龄到了,记忆就衰退,年龄到了,手脚就无力,年龄到了,就人老珠黄,假如此时你还偏要和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争奇斗艳,注定会失败,即使你披金挂银,也掩盖不了沧桑。这是自然的规律,人不可能战胜大自然,不可能逆生长。

  一个简单的东西,到最后都控制不了,你对这个世界真的有主宰吗?佛教里分析这个“我”,是五蕴组成,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又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影响。人都是五蕴和合或者说四大和合而成,哪有什么自己呢?

  因此,佛教里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面两个是告诉我们世界的本原和方法,后面一个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境界。

  但是对芸芸众生而言,都执着于这个暂时的色身,把这个暂时的色身抓住不放,以妄为常,迷惑颠倒。财色名食睡,我们叫五欲,是有情众生最离不开的东西。这五害犹如五条绳索把我们牢牢捆绑维系,一生成为奴隶。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色,色字头上一把刀,有福消福,无福消寿;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食,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睡,人之猪性,如日进食。财色名食睡,凡夫俗子很难逃过它们的“恩宠”。

  有个人找到寺院的师父,请把自己才死的父亲超度到天堂。师父说,这不可能吧,你把一桶油倒到水里,再把一筐石头投在水里,你让石头浮起来,让油沉下去可能吗?——如果你父亲生前做了善事,积累了福报功德,他的身心轻安,心地纯净,灵魂轻盈,自然会往上走;如果他生前做了很多恶事,欲望熏染深重,整个都是贪嗔痴,自然往下沉。这是自然规律。

  寺院师父的念经超度,只是助缘,起不了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你一生的起心动念,行为造作。

  观人间,万家灯火,悲欢离合,潮起潮落,我们都在奔忙什么呢?财色名利,当你把这些别人在乎的东西放下来,你的思想就跟别人不一样。你的思想跟别人不一样,就能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成绩来。实际上,你越纠结某个东西,这个东西越成为你前进路上的障碍,让你反而做不好。把放不下的东西全部放下,不仅仅财色名利,包括健康,疾病,亲情、爱情等等,一切都放下,释然,这时候想一想,你的心,会是个什么样的洒脱自在。

  我们读《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菩萨就是大自在,因为她什么都放下了。有人说,她不是还有大悲心吗,她念念不忘度众生。菩萨是有大悲心,但她事来则应,事过即静。事来则现,事过则空,心中无着无染,所以永远处于一种大自在,大安定的状态。

  禅修实际上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当真正理解“无我”的思想后,你就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人生。能正确地看待人生,你就能智慧通透地活着。

  《道德经》云:吾所以有患,为吾有身。正因为我们都有这个色身,所以就有后患,就有了可乘之机。

  佛教总结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乃生命不变的本质,必须面临的课题。面对这样一个不变的本质,我们如何更清醒地活着?

  回顾我们人类的文化历史,不仅仅是佛教在说空,说无我。人类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早就在遗留的诗文中有记载:

  曹植的《薤露行》里面有“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陆机的《短歌行》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扬。苹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人类面对自身渺小、短暂生命的悲叹、留恋和不舍,都通过这几句诗文表现出来了。这里面其实就是“空”、“无常”的思想。

  “君看今年树上花,不是去年枝上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当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本质,变化、流动、生灭,了解了世界的成住坏空,人事的变幻无常,花月的阴晴圆缺,自然的变异迁播,四季的轮回不息……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个方向,就是无常。所以无常才是常,常即是无常。当你把握这一智慧的结晶,以此为引擎,为方向盘,你就能自如驾驭自己的人生,驱动你的人生,走向一个圆满和无憾的结果。

  所以,最后送给大家四句话: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好好去实践这四句话。


{返回 贤崇·贤宗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清凉山上光明照
下一篇:美容的最高境界:“两全其美”
 禅修如何助益人生
 心的妙用
 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商道 人道 天道
 心是莲花开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
 悟道在无常我思且无量
 中国梦的古老元素:仁义礼智信
 用开阔的心经营事业,用简单的思维生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84.居上位的条件[栏目: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漫谈禅宗研究[栏目:方广锠教授]
 相应23经 天眼经[栏目:相应部 52.阿那律相应]
 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栏目:依昱法师]
 But how does wanting and craving lead to physical ..[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不思议解脱──菩萨的关怀与正义[栏目:昭慧法师]
 僧祐(45~518)[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菩萨本行经白话 公案(十四)[栏目:菩萨本行经白话]
 《成就盛宴》导论[栏目:夏坝仁波切]
 信愿行三资粮[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