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教授殊胜
日常法师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593


道前基础 - 教授殊胜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①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②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③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④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今初﹞

【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所谓的圣教就是世尊讲的教法,它的内容无量无边,留在世间的就很多;因为是对着不同的对象讲的,彼此之间难免有的时候看起来会有一些冲突,实际上,这是学的人不了解,圣教本身是不会违背的。阿底峡尊者跟宗喀巴大师引《般若灯论》来证成,这的确是大师们了不起的地方,他们条件都非常够,跟佛一样,可是解释的时候还是引祖师、佛菩萨的话来讲。这个对我们是很大的警愓,想想那种大师们是与佛菩萨无二无别,乃至是佛菩萨亲自来的,要讲法的时候还要引证种种根据,我们自己一无是处,却往往别出心裁,还很执着,这是两者间最大的差别。虽然是这种小地方,我们也要注意。

《般若灯广释》说所谓圣教就是一点没有错误地来开显指示──指示给谁看呢?就是凡是希望得到「甘露胜位」(成佛之果)的人、天。在六道当中只有人跟天能修行,真正说起来初学者只有在人道才能修行,要到了相当成就以后才能在天道修行,了解这一点会使我们更珍惜这个人身。那么世尊要开示我们什么呢?世尊的教法虽然内涵很深广,但是可以分成四大类:苦、集、灭、道。第一个「所应遍知」,就是我们普遍应该了解的,了解什么?世间一切都是苦。为什么一开头要为我们开显苦谛呢?我们要从苦当中透脱出来,如果对苦的真相不认识,那还谈什么呢?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一个应该知道苦。我们最麻烦的就是不认识苦的真相,还对苦因乐此不疲,一方面说想脱苦,一方面却拼命张开眼睛往水里跳。其次「所应断除」,既然要去掉苦,如果能够把苦的原因去掉,苦自然解决,所以苦的因应该断除。断除了以后,就能够证得离苦的状态,这就是灭谛;达到这种状态所有的痛苦都彻底消灭了,所以这个是应该现证的。要想证得灭谛,就要如理地修道,这个是「所应修行」,如果这个做到了,问题就解决了。它告诉我们整个圣教用这四点可以含摄无余。这个内涵也就是薄伽梵(世尊)所讲的至言,最究竟圆满的圣教。所以这里边把胜者所有正确的开示统统含摄了,这个就是圣教。下面说明圣教是怎么「无违」的。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世尊所说的教法可以分成前面说的四个大纲,但细分则无量无边,通常我们说有八万四千法藏这么多类。总摄起来,是任何一个补特伽罗(翻成中文叫数取趣,就是轮回在六道当中的众生)想解决轮回的痛苦所必须修的法,这个法就是圣教;所以他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一个想要成佛的众生,你想成佛所需要了解、修行的。不论《菩提道炬论》或是《广论》都告诉我们:很多人对佛法不认识,以为彼此间互相违背和障碍,实际上并不违背,透过了对本论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很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就像是一棵树,树干是它的正体,向下有树根,向上有树枝;从根本上面去看是一个;如果从它的树枝去看,有的向那边叉,有的向这边叉,开的花又在不同的枝节上,好像各是各的。实际上我们修行也是如此,随着众生的根器,有的是当时所修行的正体,有的是它的支分,怎么按照次第而行,这都是我们需要学的,这些内涵对于我们想要修行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

我们不是为利一切有情要成佛吗?在没有成佛之前,还在修行过程当中的就是菩萨;「菩萨」是梵文,翻成中文叫觉有情,不但自己觉悟还要觉悟一切有情。菩萨所应该求的,就是要成办世间所有众生的真实义利,要遍摄下、中、上三种种性所化之机,为了要救他们,所以必须学习这一切道理。下面引证:

【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菩萨要想启发众生,帮助他们得到决定的胜解,那么自己一定要能够善巧了解这些不同的法门,才能摄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自己要丝亳无错才能真正救别人。就像医生一样,医生要完全了解之后,才有能力为病人看病,如果自己不行,病人的病就医不好。所以菩萨要广学一切,这个是《释菩提心论》上面所说的。

【《释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释量论》的偈子实际上有四句:「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就是说,具足悲心的菩萨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摧毁所有世间的苦难,他必须很勤恳地去修行种种方便、种种法门。他必须先了解什么是苦,灭了苦以后灭谛的境界又怎样,苦的因是集谛,灭谛的因是道谛,菩萨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够一步一步照着去修行。这些道理都是非常深奥、非常细密的,一定要自己勤修了以后才能了解这些方便,如果自己不努力修行、亲自现证的话,根本没办法向别人说明。要自己了解了,才能够不错误地、如实地告诉别人,因此要广学一切,不论是道的正体或者是道的支分。所以,圣教本身彼此间是没有矛盾的,本论此处就告诉我们佛法本身的这个特点。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我不逐字地解释,而是就这一段的内涵来解释。当时在藏地有很多人对大乘有所误解,认为既然是大乘人,对劣乘(指声闻、缘觉乘)的内涵就不需要学,因为它跟大乘是相违背的,大乘是专门要帮别人,而小乘是只管自己的,管自己跟帮别人相违背,所以不要去学它。实际上这个概念错了!因为虽然他只学小乘,但你是学大乘的人,大乘是不是要救他们?要救!既然要救他们,他是个小乘根性的人,你要懂得小乘才能救他;所以并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帮他们所以你要学。所以说要「了知三乘」,对于三乘我们都要了解,了解了以后才能够成办菩萨所欲求的,这个就是方便。正如我们现在也讲《论语》,有人会说:「我们是来学佛的,为什么要学《论语》这些国学的东西呢?」这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假定你的国学基础不能建立,你就无法看懂佛经;另一方面,有的人一开起口来让人觉得很有内涵,你一开起口来很粗的话,人家一听觉得你这个人这么粗俗而加以排斥,那你就无法帮助他了。所以为了普遍地救别人,我们必须广学,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菩萨就是这样,所以要广学各种不同根性相应的方便法门。  

这里特别举「阿逸多」,这是藏文,翻成中文是慈氏,也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想饶益众生的菩萨要「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前面介绍《现观庄严论》时讲过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道种智就是专门为了帮忙一切众生,成办众生所要的利益;这就证明菩萨是要广学三乘的。「胜者母」就是《般若》,《般若经》当中也说菩萨要学一切道,要了知一切道,不管是声闻、独觉、佛陀道,都要学圆满,这样的话就能够成办每一道根器的众生所应该成就的内涵。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真正学习大乘的人走的道有两种:有一种是共,一种是不共。共就是跟二乘人所共的,也就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尽管是小乘所学的内涵,大乘人也一样要学,这部分叫做共道。但是有一部分是不共的,就是大乘对于二乘人所学的有一些不应该学,要舍掉。为什么前面说要广学,而这里又说有的要舍掉不学呢?因为二乘人的目标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戒律当中有一些要求得很严格,例如对世间的很多事情抱持着「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心态,事情愈少愈好,千万不要麻烦。声闻乘的特点就是如此,叫他做一点事情,他就觉得这个不需要。这在《菩萨戒经》上面有特别的说明,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乐简厌繁,做一点事情就觉得「哎!真麻烦,我是来修行的,不是来做这些琐事的。」这一点对声闻乘人来说是好事,因为他本来就是要解决他自己的问题而已,所以越简单越好,饭也不烧去讨饭,只要吃饱就算了,什么事情都不管。现在你要学菩萨,要帮忙一切人,你也这样行不行?所以虽然声闻乘该学的内涵菩萨也都要学,可是「只管自利,不管别人」这部分就不可以学。这一段特别说明,除了这个以外所余的一切,大乘人也都应该去修持;所以菩萨的大乘方广藏中也广说三乘法,其原因就在这里。

【复次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求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正遍觉。声闻为自利只要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要成佛则不是,是所有的过失都要彻底解决,所有的功德都要究竟圆满,而不是单单除掉一部分的过失、圆满一部分的功德,所以说「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断」是断过失,「证」是证功德。以佛来说,没有一个过失不断尽的,没有一个功德不圆满的。同样的道理,真正大乘的行者,对于这一切也没有一个不成办的。

圣教是世尊告诉我们的,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对他讲的法也不一样。佛世的时候,众生的根性、条件都很够,听了法马上净化自己,所以他不会拿法镜去照别人,跟人家讲道理。至于更进一步谈大乘佛法,大乘要广学一切,所以自然会照着次第一步一步深入。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往往会在文字上面转,跟别人争是非,「我的对,你的错」。文字通达了,再加上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就出在这里。所以,《道炬论》乃至《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把这个错误指出来。

【设作是云:若入波罗蜜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大乘分两种:显教叫波罗蜜多乘,密教叫金刚乘。如果有人这么说:「显教的大乘虽然需要学劣乘法(就是小乘),但是金刚乘不需要学显教诸法,因为密乘的走法跟它不一样。」这种说法极不合理,完全错误。因为在大乘当中的金刚乘,它的体性、本质以及它的行持,跟显教完全一模一样。这里边分两部分--意乐及行持。意乐就是发心,学金刚乘的心要什么心呢?菩提心。菩提心对密乘、显乘而言,同样需要。其次,发了心以后要修的行,是六度万行,这个也是显、密二乘完全共同的。既然不管是发的心和要修的行,显密完全一样,所以确定显教所学的,密教也一定要学。下面马上引密教的经典来印证,这道理在密教经典中说得很清楚,理论、经典都有很明确的说明。如《胜金刚顶经》所说,金刚乘最重要的是内心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人,为了修行、成佛,即使必须牺牲生命,也绝对不能弃舍菩提心,经上说得很明白。这是意乐方面,意乐就是内心。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行持就是六度,跟显教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可以舍弃不修。除了《胜金刚顶经》之外,其它很多密教的教授、经典也都这样讲。下面再一层一层深入。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蜜多乘中,亦无余道故。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上面讲的是理论,这里是讲行持。「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趣入修无上密,在真正灌顶的时候受曼陀罗(曼陀罗就是坛城,这在灌顶的时候一定有的)。你理论了解了,去修学密教的时候,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受两种律仪:一种是共的,一种是不共的。共指的是跟显教共同的,也就是说显教大乘要受的三聚戒,密教也全部要受。真正受菩萨戒的时候,分两部分:一个是愿心,发愿我从现在开始要学佛,要救一切众生;等到愿心坚固了才受菩萨戒,这个叫行心。受菩萨戒要立誓愿,这不是别人逼的,绝对是自己愿意的,而且为了加强自己的愿力,决定要做到,这个叫誓言。「誓」表示自己愿力的坚固,绝对要做,所以如果受了菩萨戒而自己再舍掉的话,罪是非常大的。「于波罗蜜多乘中亦无余道」是说,显教所有要学的,实际上已全部包含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如其誓而学,再也没有多余的了。  

下面特别再举金刚空行等,这些都是密教当中的经典,受这些戒的时候,「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就是说真正学密法,并没有其它的,就是前面的三乘,从比丘戒开始,到菩萨戒,所有的这些我们全部要受。所以真正进入密教的时候,显密二教的戒要全部受,不过其中的确有少部分开遮的不同。什么叫开遮呢?就是世尊所制定的戒,一旦制了以后就要遮止,不可再犯,这叫遮;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之下,才可以例外,这个叫「开」。譬如根据比丘戒,比丘是不可以拿金银钱宝的,这是要遮止的,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允许他拿而不犯戒,就是须先作一个法,也叫「作净」,作了净以后,他就可以拿,就是说这个钱并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代别人用的,在这种特别情况之下才允许,这叫「开」。此外,二乘人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事情愈少愈好,菩萨恰恰相反,要济度一切众生,怎么可以少事、少业呢?那这条戒怎么办呢?就是说既然学了菩萨以后,你的钱已经全部舍给别人了,此时你虽然拿钱,但你拿这个钱是要帮别人的,这是允许的。同样的一件事,菩萨被开许,二乘人却是被遮止的,这个叫做开遮不同。戒的制定是这样的,但是,在特别情况之下,可以开许你不照着戒条的明文,但是它的意义本身却不会出差错,这是因为个人发心深广不同,所修的法不同,所以自然持犯不同、方便不同。  

同样的戒,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可以的,这叫「开」,在另一种情况之下是不可以的,叫「遮」。有些人只是由于看见一点点开遮的不同,就以为这两者完全不一样,就好像冷与热完全违背,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见解。显出这个人太浅薄,智慧实在太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好好努力深入学习的原因。通常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就像小时候刚上学时,对老师所讲的话非常执着,等到长大了,看见弟弟、妹妹或者周围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听了老师几句话,回来就跟爸爸、妈妈说:「老师讲的!老师讲的!」他只懂得一点点,却以为是全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发现自己的错误。学佛法也是如此,学到一点点,自己就很执着,其实并不了解它真正的深意,由于这样的错误而误以为佛法里边有些地方互不兼容,所以宗大师在这里特别加以说明。但戒的开遮并不是随便我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怎么遮就怎么遮,倘若这样那就更糟糕。开遮是有它确定的根据的,要对内涵了解得非常透彻,就像阿底峡尊者那样,那个时候才有能力决择。因此,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须依靠善知识。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就上面所说的,除了很少的一部分,由于特别的原因,而有开许或不许的差别以外,其它所有世尊的教法,都是彼此间相随顺,绝不会有所违背的。修学佛法一共分几个次第──三乘、五道。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通常我们从下面说,小、中、大。五道呢?刚开始是发心、集资粮,这个时候叫资粮道,或叫资粮位;然后开始修加行,叫加行位;加行位之后是见道位;见了道以后是修道位;最后就是无学道。假定要到最上面一阶,你必须从最下面开始,而且要圆满具足下面各层的道,这个次第必须如此。就像我们念书,一定要小学、中学、大学,容或在某一种情况之下,你可能形式上面并没有去念,可是内容上面你绝对不能跳过。例如我们从基隆到屏东,容或你不走公路,不走铁路,但是你可不可能从基隆到屏东去而不需要经过台北?就算搭飞机还是要从台北的上空飞过。所以容或走的路不太一样,可是你必经的次第不可能跳得过的。

【波罗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

「波罗蜜多道」就是显教的大乘道,这个大乘道在《般若经》当中有最完整的说明。《般若经》中说,所有一切的佛,包括过去已经成佛的,以及现在成佛的,乃至于将来成佛的,没有一尊例外,都要修习这个共道。「共道是此度非余」,「度」是六度,发菩提心、修六度行,这是所有一切要成佛的人应该走的道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换句话说,没一个例外的。这个是佛道的「栋梁」(就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绝对不能弃舍,显教是这样说,金刚乘当中,也有很多地方说明这个道理。经就是显教,续就是密教。所以波罗蜜多道是显密都共同要走的。

【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这是总结上面的最重要的结论。修行一定是在下下的基础上面增上。在小乘的基础上加上大乘,在显教的发菩提心跟六度上面再加上密乘不共的修法──灌顶、三昧耶律仪(即密宗戒),要修的内涵是两种次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这是主干,还有其它的相关部分,由于这些,所以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成佛。因此快慢不在于你经过的路途同不同,而是你走的速度。就像刚才说,我用脚走,你骑脚踏车,他是坐火车,有人是坐飞机,这是快慢问题,没有说坐飞机就可以不要经过这些地方的。而且因为快速,所以需要的心力要更强。现在很多人因为心力弱,为求省力而希望走快速成佛的路,因此而学密,那是一定不成功,哪有这样的事情?佛陀一再说明,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学是偷懒,学出来的结果是下地狱,要成佛是不可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佛,没有一尊例外,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显密都要学波罗蜜多道,所以如果舍弃共道,是大错误。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对于这个重要的基本道理不了解,而对于一种法,只学到很有限的、很少的一部分,便自以为足,而弃舍毁谤其余的,那就会造下毁谤正法的深厚业障。特别是大乘佛法是要广学一切的,不过广学一切并不是叫我们现在马上学,而是依它的次第渐次地学习,我们一口气要广学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一步一步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很容易犯得少为足的毛病;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些是本身就错了的,以为只学这个就可以成佛了,其它的都不需要,那更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法门本来是一个方便,比如禅,禅本身是绝顶高明的方法,可是有很多误解的人就说:「你只要学禅开悟了,你就成佛了。」既然开悟成了佛了,其它的当然就不要学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同样地,念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法门,可是末法的时候就有人说,除了念佛,其它的都不要了。我们学教也是这样,教理是需要的,可是教理学好了以后是要去行持的,若只是讲了很多道理而不行持,也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不管是学哪一门,学错了就犯这个毛病。现在这里说,对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这个最麻烦,你说他不懂却好像懂了,实际上真的懂了吗?「似是而非」。所以世尊特别说,末法时代真正损害佛法的不是外道,而是相似法,表面上好像是佛法,实际上错了,鱼目混珠。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我们学了一点道理,在亲自验证之前,只能说好像懂了。就算是到藏地学也是一样,理论学完了以后还要去修证,在没有修证之前,仍旧只能说他好像懂,因为佛法是必须亲自验证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本来学了佛法,是要我们一步步深入去修持的,现在我们却停在这里,这是不对的。所以,在未亲证之前,严格地说起来,只能说是「相似」。  

不过这里所说的相似,有一个特别的内涵,到后面会再详细说明,这里主要的是指只学到一点点就很执着,认为其它的都不对。就像前面讲的,学了密教以后,显教的就不要了;学了这个,那个就不要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佛菩萨告诉我们,由于众生的根器不同,所以才安立出不同的法门。对于要成佛的人而言,所有法门都是必须学习的。我们必须层层深入,在浅的上面把深的、广的再加上去。有的人不了解这个,产生了相似的认识后,就毁谤其它的,比如一些学大乘的人,了解了一些相似的法以后,就以为我是学大乘的,小乘都不要学了。现在汉地就有非常严重的这种错误。我们常常会听到说:「小乘人只求自利,所以对世间很厌弃,大乘人要救世间,不能厌弃世间。」佛陀是这样讲的,但是我们对这句话误解了,对世间的名闻利养,实际上大乘人比小乘人厌弃得更厉害。那么为什么说大乘人不厌弃世间呢?因为他要救度一切众生,这件事非常重要,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他不厌弃,既然要救度一切众生,就必须还到世间,所以他不离开这个世间,是就这一点上来说的。《广论》在后面非常详细地引各式各样的经教来证成这一点。现代的人有一个误解,以为厌弃世间的名利是小乘人的事,大乘人不应该厌弃,因此许多自以为大乘的人就贪名、贪利,弄很多钱,到后来把佛法都毁掉了,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人。 

所以,如果不了解上面所说大乘也须学小乘,密乘也须学显乘的道理,就会「如其次第」,弃舍、毁谤下乘,说这个是下乘,不须学。于是大乘毁谤小乘,密乘毁谤显教大乘,乃至于密教当中,学无上密的人就毁谤下面的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这就造了最可怕的业了。我们未学佛时,在世间造了种种轮回生死的业,现在学佛了,如果这样的话,就造了最最容易犯而且感得最可怕异熟果的业(「尤重异熟」就是最可怕的恶果)──毁谤法的业。在所有的恶业当中,谤法的罪最重。如果我们学了法,对法不了解,往往会犯这个毛病。后面会详细说明这个道理以及它的根据,这在经教上有很明确的规定。这个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很重要,而且必须一开头就特别注意,因为刚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犯这个毛病。那么该怎么办呢?下面马上告诉我们。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这是第一个先决条件,是最重要的,所以首先提出来。我们必须依止「善依怙」,就是善知识,善知识的条件不那么容易,后面会详细说明。我们刚开始了解不够,修行当然更谈不上,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止一位过来人,他不但是理论上要有完整的认识,而且还要有实际的修持经验,所有的经论以及祖师们都告诉我们这个特点。学大乘的人,跟着善知识第一步应该了解的是什么呢?「于其一切正言」(就是佛告诉我们的三藏教典),应该了解这是任何一个要想成佛的人必须要学的内涵,或者如前面所说,有的是它的正体,有的是它的支分,对于这个道理要生起定解。所谓「定解」,就是要对这个理论有很深刻的认识,不会被似是而非的说法动摇,而这必须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闻、思。譬如藏系学佛者们的辩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千锤百炼地去思辩呢?就是希望对自己修学的这一条道路产生确定不移的定解。有了这个定解之后,再从眼前下脚的第一步到成佛所有的内涵,层层地深入。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

等到整个理路学好了以后,再依照它的次第,现在能相应、可以修的,就应该马上开始去做,现在还不能做的,也千万不要因为现在不能做就弃舍,应该这样想:「我现在条件还不够,还不能做到它,我要好好地努力,将来就可以做得到了。」

【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我们虽然有很强的好乐心,可是却不能照着次第学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资粮不够、罪障没有净除,所以我们需要集聚资粮、净除罪障,还要广发正愿,如果不发愿,这个功德就会消失。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忏悔,为什么要集聚资粮,这是有目的的。在没有做之前是发愿,做完了以后就回向,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已经随时随地在努力了。  

努力分几部分:一个是净除罪障,一个是集聚资粮,这一部分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如果认真去做的话,资粮渐渐集聚,功德就增长,智慧也就增长了,于是原来我们该学而不能学的,自然都能够学得到,这是我们眼前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特别再强调一下,我们平常总觉得要理论了解了才去做,佛法对理论也要产生定解是没有错,可是我们现在该做的、能做的如果不做的话,那么后面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到。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所跟的善师、善友极其重要,他会引导我们,假定跟错了,后面就一无是处。所以在这里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必须依靠一位善知识来指导我们,对我们现在该做、能做的事努力去做,现在做不到的怎么样努力使将来能够做得到。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以后一直用得到,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把这几句话好好放在心里。 

有很多人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概念:「我现在不了解,又有某些因缘,也做不到。」心里容或有一点沮丧。实际上,正因为以前没有集资粮、净罪障,所以才会这样。如果我们现在再不净罪集资,将来还有没有希望?既然佛法讲因果,你现在不在这上头努力,请问你集的是什么因?世间可以这样想:「这里不行,我就回去。」请问你现在回去,到哪里去?回去了是不是集轮回世间之因?你集世间轮回之因,就能够结出成佛的果吗?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善师、善友、正确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特别再引证。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就是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心子,能够把阿底峡尊者的全部精要传下来的人就是他,所以他讲的内涵,实际上都是最完整的。什么叫四方道呢?这在藏系里面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原则是这样:譬如一张四方桌,你随便从哪一个地方一动,其它全部都跟它相关;还有一个说法,就像一条四方的桌巾,你随便一拉,桌巾上所有的东西全都跟着动,也就是说你随便举一个角,其它三个角都跟着动起来。因为任何一个法都是缘起之法,彼此之间都是相关的;因为任何一个法都是相关的,所以它们之间是互为主副的。譬如现在我们用筷子,请问这双筷子,哪一枝是主、哪一枝是副?要用筷子必须用两枝,这两枝筷子实际上没有主副之分,两枝是互相帮助的。实际上一枝筷子也可以用,你们试试看,这个曾经考倒过很多人。一枝筷子有两种用法,譬如你要拿一个饼的话,必须用那枝筷子从碗的边上把它拨出来;要拨出来是不是得靠着这个碗哪?所以它还是要有一样东西互相依靠才行。还有一个办法,把筷子插进饼里再把它拿出来;之所以能把筷子插进去,那个饼本身是不是成为另外支持你这枝筷子的力量?它一定有这样互相相关的特点。所以四方道主要在说明,一切法都是互相相关的。  

阿底峡尊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很多人由于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因为执着,学了法而毁谤别人,阿底峡尊者不是这样,他能够融会贯通所有的法,所以敦巴尊者说:「能以四方道摄持所有佛法的,就是我的老师。」阿底峡尊者之所以能够这样,并不是因为他是一切大班智达的顶严,而是因为他成就最高。现在你要成就最高,请问你要不要照着他的方法来学?这个教授(就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实际上也就是《菩提道次第论》)能够含摄显教、密教所有的精要,是任何一个人要成佛,从凡夫步步走上去必不可少的正确方法,这一点就是本论「法殊胜」当中第一个特点。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

「法殊胜」当中第二个特点是所有的圣言(也就是所有的三藏教典),当下就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教授。为什么要说这一点呢?我们现在因为条件不够,没有办法彻底究竟圆满了解佛法的全部,所以菩萨、祖师们造论,把佛法的精要提炼出来。但因为我们条件不够,不但不知道自己不够,反而觉得佛讲的经这么多,其中有很多好像无关紧要,甚至觉得啰嗦,这是最严重的错误。我们应该了解,所有的圣言实际上都是修行的教授,下面会再详细说明。 

总之,对于真正要想了脱生死、究竟成佛的有情,不管要获得眼前的好处或究竟的好处,必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而能够指出这些方法、方便的,唯有「胜者至言」(胜者就是佛),也就是佛讲的经以及菩萨们解说佛经所造的论;因为能够正确无误、丝毫无差地告诉我们该做和不该做的只有佛,别人告诉我们的都可能有错误。只有佛才有这个智慧与能力,所以佛说的经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修行教授。《相续本母论》这段文,一共有四句,每句有十一个字,意思就是说,在世间真正能最善巧地告诉我们究竟离苦得乐的道理的唯有世尊,世尊讲的都是最殊胜的教授,不管是显教还是密教。

【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与决定信解。】

虽然世尊的教诫,不管是显教、密教,都是最究竟圆满的,可是「末代诸所化机」(就是末法时代佛所要教化的众生)条件不够,换句话说资粮未具、罪障未净,无法了解佛法的真正内涵,所以必须要有一些够条件的菩萨、祖师来解释世尊的密意,善巧地把世尊的教法解释清楚,而且把其中的精要很有次第地指出来,经过这样深入浅出地阐释我们才懂,以我们自己的条件直接去看,不会了解的。以前曾经跟大家说过我自己的错误经验:我听人家说《法华经》是经中之王,如何如何地好,我就翻开《法华经》来看,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法华经》到底说些什么呢?它是经中之王,我怎么一点都看不出来呢?好像只是说,你也成佛、他也成佛,难道这个就是经中之王吗?完全看不懂。实际上并不是经不对,而是自己条件不够。一直等到后来出了家,再看还是不懂。经过了多少年的摸索和学习以后,回过头再去体会,才发现里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前之所以看不见完全是自己条件不够。这是以我的例子来说明,我想有很多人有类似这样的经验,就是因为自己条件不够,才会有这个误解。一切显密的经典都是世尊留下来的最殊胜的教授,因为我们末代众生根性不好,条件不够,所以不能理解世尊深刻的密意,这个时候就需要诸大菩萨、祖师们来造论解释,解释者的教证二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不是随便一般人可以做的。经过这样善巧的解释,我们才能了解世尊给我们的殊胜的教授,否则对于世尊最究竟圆满的深密意趣我们不能了解。

【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与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

佛经及菩萨、祖师所造的释论就是我们修行的最佳指导,但是因为众生根性差,诸大菩萨、祖师们乃以种种教授为我们解释经、论里面深密的义理。结果有些人学了这些教授以后,却不能了解它跟广大经论当中的精要的关系,对于世尊所说广大圆满的经论,不能生起决定不移的定解,反而觉得既然有这么多教授,就用不着经论了,而弃舍经论。由于不了解经论就是修行的教授,所以就引起一个误解:大经大论中所说的,都是拿来讲说的,真正修行的时候是不需要这些的,真正修行的重要旨趣不在经论里,另外还有一些开示修行心要的教授,那个才是真实重要的。于是对于世尊讲的正法就会生起一种错误的知见,以为有两类法,一类是讲道理的,一类是修行时用的,要讲道理的人,就看很多大经大论,要修行的人则不要学经论,学教理跟修行是两回事情。结果这样一来,本来真正重要的是懂得了道理去修行,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既然现在修行不要理论,自然会认为大经大论是专门讲道理而不讲修行的,就会轻慢它、忽视它,不可能对它生起恭敬心及深刻的信念,所以对于正确毫无错误的显教的经典、密教的经典(称为续),以及解释正确内涵的论典也就不太敬重,甚至会轻蔑。实际上对修学佛法而言,敬、信二者极端重要,没有敬、信,根本不可能真正深入。当我们觉得大经大论是拿来讲的,不是拿来修的,而真正要想解脱生死要靠修,那这样一来,就对大经大论不恭敬了。可是实际上我们是需要恭敬的,所以这样会障碍我们敬重诸大经论。

【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

为什么不恭敬经论呢?因为认为经论只是讲讲道理,没有讲修行里边深密的内义(也就是反省净化自己身心的这种内涵),修行的方法不在经论里头。有这种想法的话,就会对大经大论不太重视,会轻慢,乃至于毁谤,这是最可怕的谤法之罪,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就不会犯这个毛病。

【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所以我们应该作如下的思惟,至诚恳切、一心一意从经论里面去寻求最深刻、重要的教授:大经大论对于真实想求解脱的人,实在是最正确、最殊胜的教授。但是因为我们自己宿生的善根不够,罪障重、资粮缺,单单依深广的经典,是不能真正了解它最殊胜的内涵的。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应该依照着诸善士的教授(就是诸大菩萨、祖师们作的批注,把广大经论里边的精要部分阐释出来,所以称为「教授」),我们因为条件不够,所以要透过他们的教授去认得真正殊胜的意义。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或起这样的执着:大经大论都只是讲讲道理而已,不是真正修行的心要,种种教授开示内义,所以是最好的。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以上是特别讲明一切圣言──所有佛讲的经,跟菩萨、祖师造的大论,全部都是最重要的教授,这里是引出例子来说明。这位大瑜伽师的名字叫菩提宝,他是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弟子之一。阿底峡尊者在印度、西藏各有一些弟子,大瑜伽师是康地人。一生都跟着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最重要的就是敦巴尊者跟大瑜伽师。他说:「若要真正能够体悟尊者的教授,绝对不是只凭着量如掌许的小函卷就能得定解。」我们一般人因为善根差、条件不够,往往不要佛的广大经典,只想要简单扼要很少的一点点。「量如掌许」是说就像我们手上拿了一本书,比如只念某一本经,其它的经论都不要了,这是末法的现象,很多人都是这样。实际上不仅汉地现在是这样,当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的时候,也有这种现象,所以大瑜伽师特别说:「教授绝对不是只有这么一点点,不是单从这少量的经卷里边就能了解佛法,是要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真正对于教授有深刻认识、有体悟的人,他了解所有佛讲的都是教授。下面又引另外一个例子。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须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大依怙就是阿底峡尊者,他的另外一位弟子叫修宝喇嘛。「喇嘛」是西藏话,是很尊贵的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称寺院的住持为和尚一样,喇嘛是尊称很特别有高条件的出家人。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因为以前由于烦恼而造下很多恶业,所以借着修行把烦恼跟恶业去掉。修宝喇嘛说: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在修行的时候,哪怕修一座,就能够把我们身、语、意所集的所有一切罪业,全部去掉(碎为微尘就是这些恶业全部弄干净)。这是什么意思呢?修行如果不知道诀窍的话,就会以为所修的这一部分,比如说修无常或是修暇满、修皈依,跟其它的好像搭不上关系,或是说我们要净化身、语、意三业,修身时,好像跟语、意没有关系;其实不是,佛法的教授往往互相辗转,彼此间有主副的关系,如果你得到这个教授的精华,虽然少少的一点点,可是它辗转相关能够纵横交叉地把整个世尊的教法都含摄在内,包含了整个的佛法。因此你去修的时候,哪怕是一座也可以把相关的所有的罪障都净除掉。浓缩起来可以很精要、很少,但实际上里边含摄了一切。上面这些内容应该如是了知。  

下面是敦巴仁波卿说的,他是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心子。他说:「假如学了很多的法,学完了要去修的时候,觉得以前学的都是讲道理的,现在要去修必须另外再找修行的轨则,那就错了!」接着是宗大师的解释:虽然经过长久的时间学了很多法,但是要怎么修行却不知道,要修行时,就说以前都是讲道理的,必须再另外找修行的教授才能修,这是错误的!下面再引证。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教正法者,谓是决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决择时,所决择已而起修行。】

《俱舍》是一本论,一般称为「小乘聪明论」,是小乘根本论典当中最后出的,非常有体系且最完整地把整个佛法含摄起来。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小乘的,实际上根本教典当中最重要的纲要都在里头,所以引这本论来说明,代表这是最精要的一部分。它说佛讲的正法分二部分:教正法、证正法。「教」就是讲的道理,透过这个道理说明世尊教法的内涵,启发我们的信心,经过理智地思惟、观察、决择,然后由此步步深入,进而晓得怎么修行。先告诉我们哪个对、哪个错,了解应取应舍以后如何去行持,这是在理论上作说明。「证」就是照着我们前面讲的这个教的道理,如法去行持,最后自己证得所应该得的果。

【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

教证二法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举个例子,就像跑马,拿我们现在来说像开车。比如我要去台北,却不认识路,所以先拿张地图,了解了路线,开车时,照着地图所示的路线开,地图就像「教」,正式上路就像「证」,教跟证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更进一步来说,你有了修证以后,人家来问你,你把修证的经验告诉别人,这个叫教,我们现在依凭的教就是世尊经过了修证以后,告诉我们的,所以教、证是互相有关的。对我们学的人来说,必须先透过教,让我们认识,启发信心,知道如何取舍,才愿意如理地照着去修、去证得,这是我们从凡夫到成佛所需要的。而法是怎么留在世间的呢?就是当世尊亲自证得了以后,再把他所证得的内涵、所得到的经验告诉我们。所以对我们凡夫的修学来说,教是因,证是果;而在教别人的时候,自己的修证是因,教别人是果,有这样互相的因果关系,所以彼此间哪能分得开呢?因此这里举跑马这个公案作说明。

【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决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假定说我们现在要跑马或者要开车,地图告诉你这样开,可是正式开的时候,不照着地图,而是往反方向走,那不是开玩笑吗?有些佛弟子说:大经大论都只是讲讲道理,对修行而言是不需要的。这就像刚才的比喻一样,开车前拿张地图研究了半天,正式开的时候,却往相反的方向开,真是荒唐。前面说这是末法时非常可悲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现在非常普遍,我当年就是犯了这样的毛病。祖师都已经告诉我们,现在因为善根不够,无法深入最完整的大经大论,所以我赶快念佛,净除罪障见到了佛,将来才能够步步深入。祖师讲得很清楚,并没有说要排斥经论啊!我们之所以资粮不够,是因为以前的罪障深、资粮欠缺,为什么呢?因为不恭敬,排斥经论,不但没有照它做,反而觉得经教是没有用的。如果真的念佛还好,偏偏不念佛却到处讲经教没有用,现在很多人犯这个毛病。最早我也犯这个毛病,后来一直觉得最惭愧的就是这一点。所以我也劝在座各位,自己觉得条件太差,更应该感到惭愧,佛法是最好的,现在我条件不够,我只能做这个,千万不要说经教是没有用的,那是在毁谤经教。既然条件不够就应该赶快念佛,结果有些人不念佛,反而一天到晚跟人讲经论都没有用,单单念佛就够了。本来祖师是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管,专门念佛,结果他样样管,只有一件事不管──念佛不管。这不仅对于他自己是受害,而且佛弟子这样毁谤经论,人家会说你们学佛的人自己都说经教没有用,结果佛法就毁在我们手上。我提这一点,一方面是警策我们自己千万不要犯,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外面遇上这种因缘的话,要以这个道理善言相劝。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有一本书叫《修次第》,这是莲花戒论师(甘马拉西拉)造的,它分成初中后三编,告诉我们修学佛法要先听闻善知识的教授,再把自己听得的道理去思惟、决择、观察,才能够得到闻思相应慧。闻思所通达的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将来修的时候应该去修行的,而不是另修别的。就像前面说的先照着地图看(或者别人告诉我,或者我去听闻),再照着所听闻的去思惟,透过闻跟思之后,照着这个地图去走;现在同样地,透过了闻思所通达的道理照着去修行。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由于这样,所以依着这种教授(指本论所讲的教授),能够普遍含摄所有大经、大论的精要。从亲近知识开始,按照着次第一直到止观,这当中所有的内容就是整个佛法的内涵。这些内涵主要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不应该做的要舍掉它,这些就依照舍修的方法来修;另一个是应该要做的叫举修,我们以前不熟悉没做过的,现在要努力照着去做。不管是舍或者举都要择慧,就是依着所听闻的去正思择,然后把这个道理依照行持前后的次第来引导。所以在这个部分说明一切圣言(所有佛告诉我们的)都是修行的教授。以上是从正面讲,以下从反面说明。

【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

如果不能了解前面所说的这个重要的特点,会产生什么误解呢?就像念书也是这样,绝不可能一口气同时念完;或者写字、背书、学国文,或者学其它的东西,不管任何一样,都是我们要学的全部内涵当中的一部分。假定我们有了正确的了解,就晓得从眼前所学的这个地方照着次第步步深入,彼此相关地慢慢增上。假如我们不了解的话,就会执着在小部分上,这时候尤其麻烦,因为不了解这个重要的特点,对修行把握不住总、别之间的关系,加上自己条件也不够,不去思惟观察,执着其中一部分而「尽寿修」,哪怕修一辈子,结果对于大经大论的内涵把握不住,不但不觉得它是真实的教授,反而觉得经论都只是讲道理而已。因为没有透过善知识的引导去正确地学习经论,不了解它的特征,才会产生弃舍它乃至毁谤的情况。大师说:事实就是这样(这也是大师亲自现证的),所有的大经大论当中所说的道理(把这个道理的精要统摄起来,收摄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乃至于像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这里面绝大部分都需要以观察慧而正观择。至于观察慧是什么呢?佛法的修行可以统摄为止修跟观修,这个部分后面再讲。

【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

由于不了解经论真正的内涵而弃舍,不照着它去做,这就麻烦了;因为这些道理,你必须透过正确的听闻,然后思惟观察,层层深入才能正确地了解它的内涵。假如你弃舍它不照着去做,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已经拿了错误的方法去修,怎么可能对于正确的经论产生定解?一定不可能。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某个东西你没有尝过,就给你尝一尝,你尝了以后才会知道味道,修行也是如此,你得亲自去体会,照着方法去修;结果偏偏你不照着方法去修,那你永远也尝不到,当然就不可能知道它正确的味道了。这就是为什么佛经当中非常强调「信为道源功德母」,因为这条路我们从来没有走过,所以你真正走进去的时候,只有靠信心。告诉你怎么做,你的信心够就会照着做;再不然理论说明了以后,你觉得愿意去试。世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亲自体验过了以后,才能够真正深入体会得到呢?心外的东西是如此,心灵的成长更是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弃舍经论而不照着它所讲的去做的话,就不会对它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既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体会不到它是最殊胜的教授。假定诸大经论不是最殊胜的教授,还能够找到比这个更好的吗?佛讲的法我们不了解,菩萨、诸大祖师造的论又不是教授,那请问还有谁能够引导你解脱、成佛,你哪里能够再找到更好的教授呢?这里是反过来说明,再下面又从正面来说。

【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了解最深、最广的契经以及诸菩萨、祖师的解释(就是显教的经论),都是最重要的教授,那么对于密教的续跟论,以及其它的诸大教典,也不用太辛苦就能了知其为教授。因为只要照着次第一步步进去都会了解,这些都是眼前最殊胜的教授。了解了以后,我们对它会很珍重,会把它看成是最殊胜的教授,也能够产生决定不移的信念,这是讲正面的效应。反面呢?我们能够遮止、排遣错误的妄执──即前面所说的,认为经论没有实在的教授,由于这个错误而背弃正法的这种邪分别就可以去除干净。这一部分就是甲二的第二部分「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这里面其实已经含摄了甲二的第三、第四。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

透过了本论及《菩提道炬论》乃至于《现观庄严论》的说明以后,对于世尊要告诉我们的深密意趣就容易得到。为什么呢?「至言」(世尊告诉我们的最究竟的内涵)还有菩萨、祖师所解释的论,这些虽然是最殊胜的教授,但是对我们「初发业」(即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讲,我们都在无明当中,从未习惯过修行,如果直接看经论,很难了解其中的密意。怎么晓得我们没有习惯过修行呢?在座诸位想想看,你以前习惯过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欢喜玩,你就习惯玩;你习惯这个东西,自然会跟这个相应。诸位都有这个经验,以前在家里看电视等等,对这些东西都很习惯,不要人教一天到晚就想,然而对修行就不习惯,觉得好苦,为什么?因为我们没习惯过。以前那些一学就会,而修行方面学了半天都学不会,为什么?因为不习惯。我们如果继续学下去,了解下士道中业的特征以后,回过头来再看,不管理论也好,实际也好,都会很清楚地明白这个特点。我们是初学的人,还不习惯于修行,假定不依止真正够条件的善知识所给我们的教授,而直接去找大经大论的内涵,那不容易获得;就算能够得到,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努力,这从平常很多事情上就可以观察得到。譬如有经验的人告诉你,你一听就会,可是如果不告诉你,要你自己去摸索的话,花了好大的时间都摸不透。世间的小事情尚且如此,何况是佛法!所以,即使我们有条件能够自己摸索出来,也花掉太多的时间,人生是很短的,允许我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摸索吗?所以本论的殊胜就在这里。

【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假定能够依止尊长的教授,那就很容易通达,所以要有两样东西──一个是通达教授的善知识,一个是师长所通达的教授。换句话说,这个教授是最完整的,还有一位够条件的善知识来说明,我们就很容易通达;因为这样的教授,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让我们最究竟最正确地了解经论当中的精要。世间人常常说不要走冤枉路;至于学佛假定你能够找到真实的善知识,又能够从他得到真实的教授,你不会走一点冤枉路,这个就是最正确的,可惜我们绝大部分人走的都是冤枉路。就不走冤枉路这一点来说,依止尊长的教授就是最快速的,这点我们在一开头就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假定我们对于《菩提道次第广论》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还要另外再找直接快速的路,那是颠倒;反之,对《广论》认识了文字以后,进而要步步正确地把握住内容,这样才对,如果只是嘴巴上面讲讲,实际上对《广论》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是法殊胜的第三点。

【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

第四个殊胜:很多可能产生的恶业,不必努力就能够消灭了,这个很特别。修行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净罪、集资,「净罪」就是我们以前造的恶业,要把它净除。净除恶业要花很大的努力;就像我们身上或者地上弄脏了,要把它洗干净,要花很大的努力一样。对本论如果了解的话,不用去努力,很多极大的恶业自然就消失了,有这样的好处。本来你要花极大的气力去忏悔以拿掉恶业,现在你只要学本论,前面的好处得到的时候,谤法的恶业也自然就消失掉,一举两得。佛所讲的法中,有很多讲权,有很多讲实,都是告诉我们成佛的方便。《白莲华》就是《妙法莲华经》,一开头的〈方便品〉就说,世尊因地当中为救一切众生而发愿修行,成佛后,觉得佛法实在太深广了,很难对众生宣说。后来想想三世诸佛无一例外,佛法虽然很深广,还是要教众生。众生的条件太差了,所以就用种种的方便、善巧,一步步地引导,道理说明了以后,再引用很多譬喻,像火宅喻、三车喻等,告诉我们他最究竟的本怀。所以《法华经》上面讲,佛说法几十年后才开权显实,前面是权──方便、权宜之计,现在整个敞开来告诉你,其实前面说的这些内涵,都是世尊为了引导我们成佛而开示的种种方便。

【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有一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以他虚妄错误的执着,认为有一些是成佛的方法,有一些不但不是,反而是成佛的障碍。认为是的就欢喜,反之,不是的就不欢喜,所以就妄判这个好、这个坏;这个合理、这个不合理;这是小乘、这是大乘;这些是菩萨要学的、这些是菩萨不要学的。在此情况下,不要学的当然会舍弃,这就是谤法。其实世尊说得很明白,这一切都是成佛要学的,因为条件不够,所以告诉你先从这里开始,大小之分是个方便,你必须透过这个方便学上来。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  

这里先提出世尊的教诫,说:文殊师利,毁谤正法的罪很微细。由于它很微细,我们自以为没有造,因为这个障碍太细了,我们看不见。就像我们平常做很多事情,心很粗,所以很多细的错误都看不见一样,同样地,谤法也是如此。什么样是「谤法」呢?如来所说的圣语,一定都是对众生有利益的,如果认为有一类是善妙的,有一类是恶劣的,这样的想法就是谤法。我们凡夫越是差的人,开起口来通常都是不好的,难得说一句好话;反之,一个人品德越好,他的好话越多,到成了佛,他要么不开口,开起口来,绝没有一点错的。佛绝没有任何一句戏论,不要说开口,乃至于笑一笑,弟子看见世尊笑了,一定会问:世尊您为什么微笑?世尊不会无缘无故有任何表示,如果有表示,一定有特别的因缘。所以我们要了解,世尊讲的全部的话都没有错,而我们现在说这个对、这个错,这都是谤法。  

谤法者不但谤法,还谤佛、谤僧。因为法是佛讲的,假定你觉得这个法不对的话,那是不是表示佛讲错了,或者这个法可能没错,但不应机?以佛来讲当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假定我们谤法的话,等于是谤佛。为什么是谤僧伽呢?所谓僧伽是照着佛的法如理修行的人,现在你说这个法错了,那照着修行的人岂不是也错了,这个是很严重的。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谤法的话,就等于佛、法、僧三宝俱谤,这是非常严重的罪,这是推广来说,下面进一步说明谤法的形式。

【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若毁谤法,其罪极重。】

我们常会说,这个法是对的,那个法是不对的,这就是在谤法;有时候会说,这是对菩萨讲的,这是对声闻讲的,这也是谤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以分别的心情妄说是非。实际上《妙法莲华经》当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佛对三乘人是讲三乘法,所以声闻法、缘觉法,实际上是因为这些人的根性就是这样,对这些人来说,只有透过这样的方法引导他才能成佛;所以请问佛说的法,到底是声闻法?还是缘觉法?还是菩萨法?  

《遍摄一切研磿经》上面讲:假定有人说,这个是为诸菩萨讲的、这是为诸声闻讲的,这是谤法。那我们会问:「《妙法莲华经》当中佛亲自说,对很多人讲声闻法,对另外很多人则是讲大乘法,那这两部经不是矛盾吗?」我们不了解才会矛盾,《法华经》上面很清楚地说明:世尊出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济度众生,用无上圆满的菩提大法药救,可是众生的条件不够,所以眼前以他相应的方法来告诉他,让他步步上去,透过这个方法,使他究竟能够圆满无上菩提。就以念书来说,譬如我们希望念到博士,但是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学生,你能不能把博士的课程教给他?不行,你必须先教他小学的课程。小学的课程虽然浅,但却必须透过这个根底走上去才能念到博士,所以小学是博士的基础。又例如造房子;佛经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乡巴佬突然发了大财,有一天到城里去,看见一栋很漂亮的三层楼的楼房,对比乡下破破烂烂的房子,他很高兴地想:我们的房子都是平平矮矮的,那三层楼房不但漂亮,站在上头又可看得很远。因为他有钱,所以回乡下之后找了人来造房子,他跟造房子的人说:「你帮我造一幢三层楼的房子。」造房子的人就先挖地基,把基础稳固,乡巴佬见了就说:「我要的房子是三层楼,你挖地干什么?」工人回答:「一定要挖地基,才能将房子造起来。」乡巴佬只要地上的三层楼,所以就跟工人说:「你只要给我盖第三层就好了,下面的不要。」他的想像当中只要一个空中楼阁。了解这一点,就晓得必定要从下面的基础一层一层学上去。所以我们现在以自己错误的见解,说这是声闻法、这个是小乘、这个是不对的,这种概念都错了。何况现在佛法已经衰败了,众生普遍地根性差,也不了解自己条件不够,总觉得自己最高,认为这个是声闻乘法,大家不要学,缘觉乘也不要学,我是菩萨,所以我要学最高的,结果就变成像造房子一样,挖地基、盖一楼这些都不要,只要把第三层楼造起来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就叫谤法。「若毁谤法,其罪极重。」谤法罪是非常重的。前面这个道理除了《遍摄一切研磨经》以外,《地藏十轮经》当中也有很明白的说明。

【《三摩地王》云:「若毁此赡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弒尽歹虎 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经》,而寻求之。】

赡部洲就是南赡部洲,佛出世在这地方说法。塔有二种:一种是供奉世尊的色身舍利,另一种则没有舍利。在印度当时来说,塔不是我们现在放骨灰的塔,寺院本身就是塔,寺院里面最主要的是放世尊的色身舍利及法身舍利(也就是经),或是安放世尊的形像,这是无比珍贵的,如果去毁坏的话,是非常可怕的罪。现在说把南赡部洲所有的塔都毁掉,比起我们毁谤契经,说这个经典不对,这两个罪,毁谤契经的罪比较重,这个罪是非常可怕。另外,「弒尽歹虎 伽沙数阿罗汉」弒就是杀,下面的人杀上面的人叫弒,因为阿罗汉是圣者,凡夫杀圣者,罪是非常可怕的。世间最可怕的罪是「五逆罪」,就是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掉阿罗汉,而且不是一位、两位,是像恒河沙数那么多,那太严重了;但是,「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假定我们谤法,说这个经典不对、那个经典不对,这个罪比前面还要严重。谤法实际上有很多种,其中以妄说经论不对这种罪最重大,然而我们却又很容易犯,所以应该努力拿掉它。  

对于前面所讲的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能够了解的话,自然而然就不会谤法了。所以了解了本论以后,最严重的谤法恶行就会自行消失掉了。对于这点要想得到殊胜正确的见解的话,我们不妨多看〈谛者品〉跟《法华经》。

【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其它有关谤法的内涵,应该看《摄研磨经》。《摄研磨经》就是《遍摄一切研磨经》,我们这里没有,可是《地藏十轮经》上面所说的内涵,大致跟它类似。我们也可以把这部经拿来恭恭敬敬地阅读,把里边世尊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弄清楚,将来就可以把谤法的过失清除掉。  

甲一、甲二已经简单说明了,下面讲甲三。甲一为了特别显示法的根源清净,所以说明造本论的大师以及大师的殊胜成就。原则上,我们现在这里说的,总的是弥勒菩萨,别的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所提的是修行次第的纲要;根据这个纲要宗喀巴大师就把它的内涵再开阐出来。关于造者殊胜,我们应该要把《阿底峡尊者传》恭恭敬敬地读一读。其次就是要了解尊者所造的很多论中,最究竟圆满、含摄无遗的就是《菩提道炬论》;同样地,宗喀巴大师所造的很多论当中最究竟圆满、含摄无遗的就是本论,这是法的殊胜。  

有了这两种殊胜的法,我们是不是马上就去听、去学了呢?不是。要先了解用什么方法去听、去学。甲三就是告诉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法去讲说、去听闻,才能够跟这个殊胜的法相应。否则,虽然有最好的法,但是我们听了不一定能够相应。平常我们总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文字大家都会讲,但我们是不是具足这个条件呢?所以,在《大智度论》上面有这么几句话:假定我们不具足听闻的条件(最主要的是净信),那么即使读很多经典,脑筋也非常好,对于佛法能难、能答(就像我们现在很仰望藏系所保留的辩论,最完整的难、答),但是在佛法当中却是空无所得,你跟佛法了不相干。以前我曾经不断地提醒大家,这一次我们能够有因缘来学习本论,这一点非常重要。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仪轨受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忍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四摄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除邪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学菩萨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修习轨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好命就好[栏目:仁焕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中)[栏目:悟殷法师]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二十五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四届:生活禅浅识(陈兵)[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学会低头受用不尽[栏目:慧语禅心]
 石头希迁禅法及石头肉身——在石头希迁及曹洞禅学术研究会上的讲话[栏目:吴立民居士]
 A Note on Openness[栏目:Bodhi Bhikkhu]
 佛学问答(第七辑)[栏目:如本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