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
我们在这里做什么?我们对生命感到快乐吗?什么是苦的根源?我们如何 结束苦并达到永恒的宁静?
四圣谛是佛陀教义的主导。是让我们理解世间真相的知识和真理。当我们知道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短暂的和苦的时候,了解到在这物质世界里,根本没有快乐可言。唯有通过心灵的净化和智慧的发展,才能得到永恒的宁静和快乐。
四圣谛是佛陀教义中最重要的一环。佛陀宣说四圣谛是为了让我们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根据《转*轮经》(Dhammachaa Sutta)的记载:佛陀证悟后,于鹿野苑首次为五比库开示时,所宣说的就是四圣谛和八圣道。
什么是四圣谛?四圣谛是:
一、造成诸苦的苦,苦圣谛。
二、苦的起因,集圣谛。
三、苦的熄灭,灭圣谛。
四、灭苦之道,道圣谛。
在巴利文中苦(Duha)有多重含义,如:困扰、不满足、疼痛、不和谐等意思,在四圣谛中,我们采用了意义更深入和广泛的「苦」为它下定义。「苦」包括肉体和精神的「苦」,如:生、老、病、死。「苦」与舒适界限分明,永远站在不舒适的那一边。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当欢愉和快乐的时候,那也是「苦」,因为欢愉、快乐是不永恒的,一旦失去时就转化成「苦」了。因此,「苦」占据了整个生存的空间。我们的快乐或悲伤,甚至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苦」,只要我们活着一天,就要接受生命就是「苦」的真相。
有些人认为生命就是「苦」是一种悲观的看法。其实,这一点也不悲观,而是一条正确理解人生的道路。当一个人生病时,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找医生诊治。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此,这种错误观或悲观,不能令人了解生命的真谛,无法解决生命中的问题。四圣谛清楚的解释和分析「苦」,并指示了对治「苦」 的方法。如果佛陀只限于分析「苦」的真谛,而不指示对治「苦」的方法,那么,人类将是无助和没有希望了。佛陀不止为我们分析了「苦」,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治「苦」的方案。当佛教徒都知道如何对治「苦」时,它们又怎么会悲观呢?佛陀的教诲,令人类充满了希望。
另一方面,生命是「苦」,并不表示人类因此就没有快乐、欢愉、荣幸等情绪。佛陀的教诲,也能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法喜。当我们深入了解时,一切乐受都是不永恒的。当我们在享有快乐、友好、挚爱、青春、健康时,要了解到这一切即将转化为「苦」。因此,当一个人在快乐时,不要忘记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勤奋的寻求解脱之道。
我们要对治「苦」,就必须先了解「苦因」。根据佛陀所说,欲(tanha)和贪(Ràga) 就是「苦因」(集)这是四圣谛中的第二圣谛──集圣谛。人类追寻欲乐、追寻物质、追寻永生、追寻不死,但是,这一切都会让他们失望。人类所追求不止于物质方面肉欲的快感、财富和权力,也追求于精神方面的,如:想法、看法、意见、概念和信仰等等。贪欲带动愚痴,使人蒙蔽,看不清真相。认清楚「我」,了解「无我」(Anattà)的道理,思考于不永恒、变动和死亡,那么,「苦」就开始远离你了。
自私的危险:
欲望是火焰,能烧毁一切生命,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由欲望生起的。从人类到各种低等生物,在本性都充满了欲望。从动物侵袭对方,到人类的战争、杀生、欺骗、撒谎等不良的行径,可以证实这一点。欲望占据了一切生命,是生命中最大的弊病。是欲望导致众生轮回不息。
当我们明了「苦」的真谛后,就应该消灭「苦」。我们应该如何灭苦呢?灭苦的根源就在于舍弃欲望。这是第三圣谛──灭圣谛。没有欲望的清净境界就是──涅槃(Nibbàna)。涅槃的巴利文 Nibbàna 是由字根 n 和àna 组成,原意就是舍弃欲望。这是一个没有苦受和轮回的境界,也没有生、老、病、死。这个境界并非人类的语言可以解释得清楚。涅槃是一个无生、无因缘、无造作、无组织的境界。在我们居住的世界里,要造就一个无生、无因缘、无造作、无组织的环境是不可能的。
涅槃是一种理想,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思维方式来趋向究竟涅槃,但是,这并不是正确了解涅槃的方法。要正确的了解涅槃,必须先认识「八圣道」,同时要勤奋、有耐心和净化自己。通过心灵的发展和道德的培养,我们正确的认识了第三圣谛──灭圣谛。
「八圣道」是第四圣谛,是引导我们迈向涅槃的圣谛。通过八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我们走向正道──苦灭之道。佛教徒学习和了解生命中任何细节,「八圣道」也是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不但为自己带来幸福,也为他人带来幸福。但不是所有自称佛教徒的人,就能理解这个真理,他必须深入的去了解和实践这个真理,才能过着神圣的宗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