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忍辱
 
{返回 印良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35

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忍辱

  忍辱,最不好修。南怀瑾先生说:“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忍辱,难办在哪里呢?

  难在忍辱的范畴太多,太广。

  别人骂你,能忍乎?

  错误和挫折,都是辱,能忍乎?

  被人误会,遭人无端算计,甚至是栽赃陷害,能不生嗔恚心?忍辱,包括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观念,没有忍的心理,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到达波罗密成就的程度。

到达波罗密成就,忍辱的修养就只有“仰仗”智慧了。

  说般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智慧,所谓此也!

  智慧不提升,就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不是普通的聪明智慧。比如,人,老了就要生病。生病了,就会生出许多烦恼,就是“辱”,就要“忍”。

  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的占有,因为此身本来就不是我的,一切都是个“空”。“空”这个概念搞清楚,烦恼也就消退了。

  错误和挫折也是个“辱”,有的时候,还是“奇耻大辱”呢。

  娑婆世界的无常与无奈,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圆满。

  生出“奇耻大辱”心,自然就会产生“情何以堪”的窘态,就会踟蹰积极前进着的脚步,想来,很不划算。

人,这一生父母给了你肉身,推动你创业,奋斗和不断进步的只有“错误和挫折”了。这个东西父母,兄弟,朋友都给予不了你,唯有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此念一生,沮丧、屈辱顿消。挫折转变成可贵、难得的生活阅历,欢迎还来不及呢,哪里会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悲哀?

  辱遍娑婆,所以要度“忍辱”法门。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极妙法门。

  忍,不仅要“忍辱”有的时候,为了完成自己的或者社会责任,还要“忍辱负重”甚至是含悲忍泪的去工作和学习,没有“忍辱”功夫,难免会生出“忍无可忍”的烦恼来,这是佛陀要修佛者进入“忍辱”法门的意义,仔细想想“忍辱”是由愚痴度入般若的关键。

  还有就是“被挨骂”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吧?出现了,就得忍这个辱。

  既然在“挨骂”前边加了个“被”字,必是由误会始。被人误会就更不必要“恚”了。“恚”是恨的意思。嗔是怪罪的意思,不必要嗔就更没必要恚了,事实摆在了那里,弄清楚误会是早晚的事,“你着什么急”呢?嘴长在人家脑袋上,就是想骂娘(社会上有这样有事没事爱骂街的人)谁还能天天捂住他人嘴不成?

  你看看这个“恚”字,心上压着两层土,就是两座大山呀,一个心里负担如此重的人,心血管供血不足是一定的了,这样的人,整日里心事重重健康就是问题了,所以要“忍辱”。佛学的健康保健作用有其独特的文化蕴藉。

  “忍辱”是放下、自在、清净的保证,是人类心灵“保健操”。

  菩萨道的忍辱是是积极的,丢弃自我,只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要处处牺牲自我,必须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

  这就是佛学的精神。

  有忍,有辱存于心间,所辱是虚妄的,能辱也是虚妄的,所忍是虚假的,能忍也不真实!为什么说所辱能辱,所忍能忍皆不真实呢?因为它们皆是由一念“想”而建立的。如果你不那样想呢?如果你没有那个想呢?能忍所忍建立何方?能辱所辱存在于何处?

  想想,南怀瑾先生的话,还是很有些道理的:

  “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有个庙子,有个房子,有件衣服,有个地方,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财产、或名誉所迷恋了。所以前面曾说,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

  所以,忍辱是真正明了无明与有明,亦无无明故。忍辱不是克制与屈服,是明达智慧的智行了脱。忍辱是能让礼尚达致高尚,而入无尚。忍辱的般若是要分明慈悲与懦弱、善良与愚痴。忍辱不是忍耐与忍受屈辱,忍常人不能忍,受常人不受,使有形之辱化无形之忍,而这份忍达是大般若菩提慧种。


{返回 印良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精进
下一篇: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持戒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有支
 悲愿智行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六处
 禅道与养生 第二章 禅道养生论 第一节 佛学调心安养——灵魂魄..
 念力与愿力
 情境七里海——一龛灯火喜逢秋
 禅道与养生 目录 引言
 智力与智慧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识支
 改过以往“十诫”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4 对死亡的新体会[栏目:铃木俊隆]
 第七十一 婆蹉衢多三明经[栏目: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栏目:佛网文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