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7集
文章来源: 宗瀅师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49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7集

  这一集进入五蕴主题的学习。佛陀以蕴处界诠释有情,教导我们从这三个方面观察自身。有情即有情识者,约情识的能识说,即是识蕴,约所识说,除了外在色声香味触,还有自身色蕴和内在精神活动的受想行蕴。色蕴是有情身体物质的部分,有体积占空间,有触对会变异,可分析;我们的色身不能离开精神活动而独存。六根触对六境,内心警动,引发有情认识境界的功能,这就是明了识别的识蕴;触对境界,受纳于心,适合自己身心的就起乐受,不适合身心的就起苦受,这就是有情的受蕴;认识境界,摄取境相,现为心象,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这就是有情取象功能的想蕴;对境引生内心,经思心所的审虑、决断、发动而发为身语活动,这一系列意志作用的心理活动就是行蕴。

  也就是说,根尘触二和识三合触,生受想思,引发身语行为,在内外交互、身心和合的连续互动中,表现为相似相续、周而复始的流动。所以有情仅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仅是能所心物相依共存的活动。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的全部,除了色受想行识的积聚,别无独立不变的灵魂作为生命的主体,五蕴内外也没有想象出的神我作为生命的主宰。

  但有情的情识是以情爱为本的,此识是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的,直到死亡前刹那也不能舍离执取,叫有取识。在内外交互中,识会处处执取,最终表现在于自色身、情绪、认识、意志上贪着,执“我”、“我所”,而被系缚,所以佛陀对五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的,而凡夫的五蕴因与取相应故叫五取蕴。

  佛陀经深细的观察而揭示了资益有情延续的四食:粗抟食维持有情的色身,根尘所起触受能资益生命,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因素;而人类想永远存在的生存欲——意思食,是我们死此生彼、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缘,在这后有爱的思愿下,有取识又会攀缘执取而感得新一个五蕴,于是此蕴灭已,余蕴相续。所以四食不仅资益长养这一期生命,也酝酿、成就着下一个五蕴,造成我们生死死生不断轮回。

  修行如果不发现、断除想永远存在的意欲,不堪破、停止识的执取,想解脱是不可能的。所以,日常发现自己是否已落入对四食的追逐和纳受中,是否在滋长着贪嗔痴的轮回模式,是在求长生、往生、永生,还是为悟无生?这些都是自己需要观察的。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8集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6集
 中部17经 林丛经
 杂阿含经卷第七(一八一)
 贤愚因缘经卷第三 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十六
 中部126经 地生经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六)
 第五 摄离路分别品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二十不行放生戒
 从蕴、处、界修证无我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七三)
 比丘尼传 5 梁 禅林寺僧念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箴新僧[栏目:太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佛诞赞歌[栏目:超然法师·岁月枯思]
 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栏目: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4.不争人我[栏目:善祥法师]
 缘起法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栏目:初级佛学教本]
 辨法法性论[栏目:经论著作]
 相应159经 自身外无常的欢喜的灭尽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为什么说“伺察义”之见不能成办解脱[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