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7集
这一集进入五蕴主题的学习。佛陀以蕴处界诠释有情,教导我们从这三个方面观察自身。有情即有情识者,约情识的能识说,即是识蕴,约所识说,除了外在色声香味触,还有自身色蕴和内在精神活动的受想行蕴。色蕴是有情身体物质的部分,有体积占空间,有触对会变异,可分析;我们的色身不能离开精神活动而独存。六根触对六境,内心警动,引发有情认识境界的功能,这就是明了识别的识蕴;触对境界,受纳于心,适合自己身心的就起乐受,不适合身心的就起苦受,这就是有情的受蕴;认识境界,摄取境相,现为心象,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这就是有情取象功能的想蕴;对境引生内心,经思心所的审虑、决断、发动而发为身语活动,这一系列意志作用的心理活动就是行蕴。
也就是说,根尘触二和识三合触,生受想思,引发身语行为,在内外交互、身心和合的连续互动中,表现为相似相续、周而复始的流动。所以有情仅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仅是能所心物相依共存的活动。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的全部,除了色受想行识的积聚,别无独立不变的灵魂作为生命的主体,五蕴内外也没有想象出的神我作为生命的主宰。
但有情的情识是以情爱为本的,此识是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的,直到死亡前刹那也不能舍离执取,叫有取识。在内外交互中,识会处处执取,最终表现在于自色身、情绪、认识、意志上贪着,执“我”、“我所”,而被系缚,所以佛陀对五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的,而凡夫的五蕴因与取相应故叫五取蕴。
佛陀经深细的观察而揭示了资益有情延续的四食:粗抟食维持有情的色身,根尘所起触受能资益生命,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因素;而人类想永远存在的生存欲——意思食,是我们死此生彼、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缘,在这后有爱的思愿下,有取识又会攀缘执取而感得新一个五蕴,于是此蕴灭已,余蕴相续。所以四食不仅资益长养这一期生命,也酝酿、成就着下一个五蕴,造成我们生死死生不断轮回。
修行如果不发现、断除想永远存在的意欲,不堪破、停止识的执取,想解脱是不可能的。所以,日常发现自己是否已落入对四食的追逐和纳受中,是否在滋长着贪嗔痴的轮回模式,是在求长生、往生、永生,还是为悟无生?这些都是自己需要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