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5集
文章来源: 宗瀅师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3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5集

第五十五集

  这一集中让自己学到了关于善恶的心理功能。佛陀分析有情,无非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是怎样于此身心造作生死之业而不停流转的,佛法关于心的功能作用的挖掘与发挥,也近乎极致,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有如此深细的烦恼,善不只是有颗好心,恶也不只是十恶,佛法对于杂染缘起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净化内心的过程确乎是要经由圣道的修习,解脱生死大苦、出离贪嗔痴也真的不是泛泛而为就可以的。

  佛陀说:众生的心长夜为贪嗔痴所染。贪嗔痴是什么?在生命中是如何表现的?怎样才能净化它?这些就成了关乎我们修行的大事了。

  触对境界,引动内心,因个人的好恶,经过情感的领纳、种种分别的想,因人而异发为不同的身行,识触、受、想、行,实为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行蕴以思心所为主,受想以外一切善恶心所就是行蕴的内容。佛陀将我们的烦恼总括为贪嗔痴,贪是有情自体与境界的染着,嗔是对他及他人的不能关切不能容忍,痴是对有情无情一切事理的蒙昧,粗浅的贪嗔痴都从隐微、潜行的不善根源而生。那些有害于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的,就是恶。不善的心理功能可引发不善的行为,这些不善心所就是恶的根源,让我们驱驰生死,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断恶修善,而达到的最圆满的大善:就是贪嗔痴永尽。

  师父讲“修行要修什么?在哪里修?”这让我再一次感到师父讲法的可贵。很多的修行方法都是浮于表面的,或是压抑对治的,都不能认清贪嗔痴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形式,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父教导我们以全然的生命状态,客观地接纳这个充满贪嗔痴的自己,瓶盖打开可能会气泡翻滚,但只有这样才能清除底层的隐患,达到真正彻底的稳定。既不是刻板的专注,也不是散乱的无知,放松身心,带着清明的觉知,真诚坦荡地面对自己,勇敢地正视内心深处最隐微的执着和染习,不回避,不打压,不放纵,也不漠视。绽放着的生命,就如实显现着我们生死流转的缘起,通过正见的熏习,如实观察达到对生命无常无我真相的如实知。这样,修行不玄虚,不神秘,就是在了解五蕴的功能,看清生命的真相,净化内心,远离执着。所以烦恼产生的地方就是清净可能现起的地方,离开了觉知,就没有修行,离开对身心的观察,就离开了修行。

  善恶对我们来说似乎再熟悉不过了,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什么是善?怎样是善的行为?答案还是不尽一致的。一般人认为符合社会常理、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大概就是善的;学佛的人更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观,多数人解说为:损人利己就是恶,自利利他就是善。导师曾以“净心第一,利他为上”精辟地总括了学佛与修行的原则,教导修行人以自我净化为前提,并挖掘与真理相应的无我无私的精神,行践真正慈悲的利他正行,提升人格,完善德行,才是真正踏上圆满福慧、成就菩提的成佛之道。所以培养、增长善根,就是淡化、净化不善根,止恶修善就成了时时提醒自己要努力的。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6集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4集
 唐代三高僧对真唯识量的疏解(刚晓)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一三)
 因明的“过”在法律推理中的应用(冯晶)
 普门品 Universal Door Chapter-Lotus S..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一○○二)
 宗镜录 卷十七
 妙法莲华经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六二)
 楞伽经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五蕴无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U 1356经:本经叙述沙弥与比丘之间以偈应答。[栏目:界定法师]
 明贤历年与诸师友贺年词[栏目:明贤法师]
 人生的三大根本痛苦[栏目:其它善知识]
 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楷模——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栏目:杨曾文教授]
 禅门骊珠集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中峯明本[栏目:禅门骊珠集]
 认识人生之五 2[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如何守丧[栏目:法鼓钟声]
 杀人骗人的悲惨遭遇[栏目:般若禅·觉悟的快乐]
 普遍之信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