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五)
 
{返回 喜乐的曼达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00

《喜乐的曼达拉》(新版)家乡(五)

  德格玉隆阔地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札熙寺,这里是护持前译宁玛巴教法的殊胜道场,也是嘎陀分寺中规模较大的一座。翻开札熙寺的历史,会发现众多家喻户晓的大成就者曾在这里讲经说法或闭关修行,为佛法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一岁那年,希阿荣博尊者听人说起札熙寺哥宁嘎桑多嘉活佛的事迹。哥宁活佛是嘎陀寺的金座上师,也是该寺主要的持教大德,曾经转世为持明龙萨宁波的上师宁根喇嘛桑吉扎西。哥宁活佛这一世长住札熙寺。其父索南嘉措生前是著名的伏藏大师,也是札熙寺的大恩护持者。伏藏大师沃莎多吉(光明金刚)在索南嘉措尊者住世祈祷文中写道:“诸佛殊胜幻化之总集,佛子长老罗睺罗化身”,指出索南嘉措往昔有一世曾为释迦牟尼佛之子、长老罗睺罗尊者。

  似乎受着冥冥中的某种感召,十一岁的希阿荣博尊者迫切地想求见哥宁活佛。母亲没有立刻答应他离家的请求,因为札熙寺此去路途甚远,她怕尊者年幼不胜旅途艰辛,况且能否顺利见到哥宁活佛还成疑问。其后一二年间,尊者对于拜见活佛之事念念不忘,反复乞求母亲,无论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母亲只好为他借了匹马,跟随一位恰巧经过容擦村的老喇嘛前往札熙寺。在黎明的曙光中,十三岁的少年尊者满怀希望地踏上了旅程。

  到达札熙寺时,暮色四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破败景象。哥宁活佛的土屋孤零零立在一片废墟之中。哥宁活佛显然预知尊者的到来,当日清晨便吩咐其空行母说:“今天有位大成就者要来,准备好人参果,在家恭候!”此前,哥宁活佛闭关数月潜修极密长寿法,当天恰好出关,札熙寺几位主要的活佛、堪布都赶过来举行会供。哥宁活佛十分欢喜,认为希阿荣博尊者的到来缘起非常殊胜。

  侍者们发现活佛对这个风尘仆仆的少年,表现出特别的亲近和热情。他让少年在挨近自己的位子坐下,拿出各式茶点招待他,还仔细询问他学业上的进展和家里的情况。侍者们迷惑不解,因为哥宁活佛地位尊贵且长期闭门谢客,一般人难以接近。像今天这样登堂入室、受到款待的客人,他们实在很少看见,更何况来者不过是个普通牧民家的孩子。

  也许是前世特殊的因缘吧,活佛与尊者交谈异常默契。他还特别请求在一旁作陪、后来获得虹身成就的多吉秋炯为尊者传授了无死长寿佛的灌顶,种下长寿悉地。活佛主动提出:“你暂时不要回家,留下来安心修学佛法。”

  能够跟随自己仰慕已久的哥宁活佛学法,希阿荣博尊者不禁欢喜雀跃。活佛安排他在自己家里住下,还送给他金刚铃杵和全套僧装,留待日后方便时使用。

  当时一些僧侣仍然聚集在札熙寺附近,小范围传讲佛法,不间断地闻思修行。在哥宁活佛跟前,希阿荣博尊者广泛学习念修仪轨,获得了文武百尊自解脱甚深灌顶,学识不断增加,相续日渐成熟。

  对这个家境贫苦而勤奋好学的弟子,哥宁活佛无论在修学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那时住在活佛家里跟他学法的小徒弟只有尊者一人。聪明活泼的他很快就赢得了活佛和空行母的全部宠爱。他们把尊者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师徒之间关系非常亲密。活佛从不掩饰对尊者的另眼相待,平时总让尊者挨着他坐,高兴时甚至把尊者抱到膝上。他还带尊者上山采药,教他辨认药材。风雨之夜,露宿山顶,他让尊者躲进自己宽大厚实的棉袍中避寒。在活佛身边,尊者感到踏实温暖,念书或玩耍累了,便依偎着活佛打瞌睡。客人骑马来拜见哥宁活佛,尊者常趁大家在屋里谈话之机,偷偷骑上客人的马溜出去,在草原上纵情奔跑。活佛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很高兴地说:“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察,这孩子都必定是一位大成就者,将来会大兴佛法,广利众生,尤其对札熙寺会给予巨大帮助。”

  哥宁活佛曾多次向左右亲近的人透露:希阿荣博尊者就是他的父亲、伏藏大师索南嘉措的转世。对此,其他的高僧大德也作出过相同的认证。有此特殊的因缘,难怪哥宁活佛与尊者相见如故!

  诺央空行母温柔善良、细心周到,使离家在外的尊者得到了母亲般的关爱。平时得了什么好东西她都说:“这个给我儿希阿荣博留着。”一次尊者跟随札熙寺的僧人外出参加法会,空行母想:在这样隆重的场合,我心爱的弟子应该穿得体面些。于是,她偷偷把哥宁活佛从前穿过的一件礼服从箱底翻出来,换下了尊者身上的破旧衣衫。看见换上新装的尊者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空行母心里比谁都自豪。后来,尊者离开札熙寺去别处求学,空行母仍旧把所有好吃好用的都攒起来,等尊者来探望时,一股脑儿全拿出来塞给他。

  在札熙寺一起学习的还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少年,其中有三位小活佛:亚玛泽仁、香巴、才旺嘉措。他们幼年即被认证,在札熙寺长大。当时小活佛们住在寺庙附近的几个废弃仓库里,只有尊者寄宿在哥宁活佛家。尊者刚到札熙寺不久,惊奇地发现,在秘密举行的法会上,几位小活佛头戴法帽,身穿彼时难得一见的僧衣,坐在高人一等的法台上诵经。这让他非常羡慕。他那时只是一个小却本(给坛城陈设供品的出家人)。法会中,别人只能分食切开的大食子 ,而小活佛却每人面前摆放一个专为他们制作的精美食子。后来,尊者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说:“小时候我总以为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受人恭敬供养,感觉一定很好。等我自己也有资格坐上法座后,才发现其实坐得那么高一点儿也不舒服,众目睽睽之下几乎没有自由可言。还是坐在地面上好。”的确,出来进去摆放、抛撒供品的小却本自由而欢快的心情,尊者至今记忆犹新。

  小活佛从幼年便开始接受比一般僧侣更加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比起同龄的普通孩子来,他们在文化素养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尊者初来乍到,札熙寺教授的很多经书以前从未接触过,尤其在经文的念诵方面远远落后于同学。各寺庙因所取伏藏传承不同,念诵方法和仪轨各异。即使以前学过的内容,也得从头开始学习念诵。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尊者念诵经文。他磕磕巴巴刚念几句,其他孩子便开始偷笑,尤其是亚玛泽仁活佛。他咿呀学语的同时就学习唱诵经文,念诵功夫自然比其他人高出一筹。

  课后,孩子们一起玩耍。小活佛们虽然常提醒自己身份尊贵、与众不同,但看见其他孩子耍得高兴,他们也总是忍不住加入其中。一旦玩到兴头上,孩子们哪里还管什么尊卑高低,就算是小活佛,该挨打的时候一样照打不误,一点不含糊。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阿荣博尊者在学业上不断长进。他敏锐的思维、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赢得了同伴的尊敬。老堪布赤诚嘉参十分欣赏这个学生。尽管他在念诵方面表现差强人意,老堪布每次应请外出传法,还是不忘把他带上。堪布内心极其柔软,为弟子灌顶、传法时,念到上师功德、众生痛苦等内容便落泪。每一次,不管座下有多少人,都会哭到哽咽,以致在一旁协助他的尊者事后悄悄提醒他不要当众无所顾忌地失声痛哭。德高望重的老堪布面对小徒弟,竟难为情地低下头,抱歉地为自己轻声辩解:“我实在忍不住啊!”堪布出身富裕的贵族家庭,从小对世俗生活毫无兴趣,出家后一直选择过清贫寂静的生活,无欲无求。师徒经常相伴外出为牧民做法事,途中在草地上歇息,老堪布总会变戏法般地从贴身的嘎物盒里变出加持品,送给尊者。每次一样,层出不穷。尊者对老堪布感情很深。师徒二人有一次到马达村作法事。村民们带着食品和各色供养前来拜见。尊者见自己的姨妈只拿出一点普通食物供养堪布,不禁羞红了脸。他知道凭姨妈的家境完全能够用更好的物品供养出家人,于是连忙跑去姨妈家的厨房拿了整整一大块上等酥油,捧到堪布面前说:“这是我姨妈给您的供养。” 他希望自己的亲戚都能对堪布表现出应有的恭敬和感激。

  希阿荣博尊者每天跟随哥宁活佛和其他上师学习,日子就这么飞快地过去。转眼他已经十五岁,离家很久了,家人一定挂念着他。虽然在哥宁活佛这里生活愉快,他还是会时常想念母亲和兄弟姐妹。

  有人供养札熙寺僧侣每人一碗糖果。尊者没舍得吃,等着探亲时带回去与家人分享。回家那天,他早早地启程。走在山路上,还时不时拿出揣在怀里的糖果和瓷碗看看,想着这是给全家带回的礼物,心里很得意,脚下的步子更轻快了。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吃糖的情景。那时他大概四岁吧。同村的巴丹彭措从县城赶集回来路过他家,见他站在门口张望,便随手给了他一块水果糖。以前从没吃过这种包在塑料纸里透明的甜东西,初次品尝,他觉得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美味的食品了。也许巴丹彭措并不知道他的那块水果糖曾给一个孩子带来过多大的快乐,但小尊者却从此牢牢记住了他。

  希阿荣博尊者回到家,母亲有好消息等着他。措阿乡准备在下属的三个村子:容擦村、马达村、超统村,各挑选一位年轻人去新建成的乡医院,跟随经验丰富的老藏医学习。

  德格作为藏医学发展的摇篮,继承了丰富而优秀的医学传统。医生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来广受尊敬。去乡医院学习自然成为措阿乡众多年轻人的梦想。除医生这个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外,学习期间可以挣工分,也是让大伙儿心动的一个原因。当时,工分是村民生活资料配给的主要依据,对每个家庭来说都很重要。各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选上,而在容擦村,尊者是唯一让所有村民都心服口服的最佳人选。他的聪明、刻苦,有目共睹。

  希阿荣博尊者从母亲那里听到这个消息,也非常高兴。在人口分散的藏区,看病对百姓而言,是一种奢侈。许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过医生。学得医术后,救死扶伤,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病痛,使他们更快乐地生活。因此,尊者心里也盼望着很快有人通知他去学医。然而不久后听说村里唯一的名额给了另外一个年轻人。愿望落空了,尊者并没有特别地失望,还是很快乐。洒脱乐观的他从小就能随应生活中的一切机缘。

  在札熙寺勤勉清净的修学生活丰富了尊者的学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的外在形象。如今,他已长成风度文雅的翩翩少年。尽管在他的眼光流转中仍能找到昔日那个调皮孩子的影子,但是在他身上,挥舞着小拳头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他的气质中,以往的张扬和锋芒减少了,另生出一种温雅、威严的力量,令人见之生喜又心怀敬畏。

  一次回寺庙的途中,有位老人看到尊者小小年纪而举止庄重,具足威仪,立即生起欢喜信心,向他恭敬供养了一块钱。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受到供养,也是让他终生难忘的一次供养!多年以后,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尊者都不无感慨:现在弟子哪怕给很多供养,转眼也许就忘记了;但那一块钱,他却怎么也忘不了。

  十五岁,希阿荣博尊者在思想上逐步迈向成熟,真正广泛接触各类经典,在闻思修的道路上开始取得持续进步。而就在此时,两年来一直慈悲爱护、教育他的上师哥宁活佛圆寂。这使他陷入深深的悲痛中,对前途的计划也突然模糊起来。

  诺央空行母不久后离开札熙寺,搬到遥远的一个牧场居住。失去导师的尊者没有了栖身之处。这时,札熙寺的师长、道友纷纷向他伸出援手,帮助他继续留在寺庙中学习。哥宁活佛的外甥晋嘎和赤诚嘉参堪布的外甥才旺丹增,约摸八九岁,也在寺中学习。他们非常喜欢亲近希阿荣博尊者,见这位师兄没有住处,都争相请他到自己家里住宿。两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为尊者去谁家住的问题大打出手。后来,这二位都成为令人敬重的出家人,与尊者的亲密情谊一直维持至今。

  札熙寺经堂重建时,从小不喜欢干杂务的尊者每天帮着搬运石材、木料,在工地上忙前忙后,不辞辛苦。因为哥宁活佛和其他师友的关系,尊者对札熙寺怀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寺庙建设出一点力,也为自己积累一些福报。就在这样的辛勤劳作中,半年时间匆匆而过。

  哥宁活佛圆寂不久,赤诚嘉参堪布也圆寂了。札熙寺的讲修活动受到巨大影响。僧团还没有恢复,寺中的堪布、僧侣大都散居各处。没有上师教导,继续留在寺庙中靠打杂度日,前途是那么黯淡。

  十六岁那年夏天,希阿荣博尊者告别札熙寺,回到家乡寻找新的求学机会。


{返回 喜乐的曼达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六)
下一篇: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四)
 喜乐的曼达拉 堪布(五)
 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五)
 喜乐的曼达拉 弘法(五)
 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二)
 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一)
 喜乐的曼达拉 喇荣(四)
 喜乐的曼达拉 堪布(一)
 喜乐的曼达拉 弘法(四)
 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四)
 喜乐的曼达拉 前行(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时时观察自己的相续[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慧灯之光之二 三殊胜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智慧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栏目:慧语禅心]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叁、释二十八轻戒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栏目: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相应10经 金刚经[栏目:相应部 5.比丘尼相应]
 总序[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浮躁每多催智昏[栏目:在闹市中修行]
 准提法兴替录(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传喜法师于慧日禅寺答居士问[栏目:传喜法师]
 评唯民月刊[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