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二课 人生
 
{返回 佛光教科书 第九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84

 

  第十二课 人生
 

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生从死来,死又从生去,一切众生皆因十二因缘而生生灭灭,在轮回中牵系著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如时钟一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

  有情生命流转的主体是业,业由无明之惑所造,由业又生苦,而苦又从无明(指观念不能通达)而来,由此而招感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

  因此,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生又从何而来呢?从善恶行为的「有」业而来。而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取」又因为贪「爱」而来;爱则因感「受」外境的苦乐所起;受又因接「触」外境所生;触则源于完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有;六入则由「名色」所形成,名即受想行识,色指色身,名色即构成有情的身心部份;名色又由业「识」投胎所招感;而识之所以投胎,则由过去种种善恶业「行」的力量所驱使;而各种的行为造作,则归于无明烦恼,缺乏智慧而来。

  因为欠缺智慧的光明,所以生生世世轮回生死。因为开发般若自性,所以解脱烦恼,超越三界。生从何处来?从个人的业力或愿力而来。死往何处去?也是因个人的业力或愿力而去。
  

  二、世间为何有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的不同?

  这些问题常常使人误解世间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愤世嫉俗或偏激行恶。其实在佛教的因果观看来,一切都很合理,每件事都有其因缘。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古德有因果十来偈,可以简要解答上述问题: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低下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行为是因,业报是果。业力可以左右人生中的穷通祸福。业报又分: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以及共业与不共业。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皆由前业所感,属于「满业」,也就是人人不同的「别报业」。
  

  三、善恶业能相抵吗?会影响子孙吗?

  为善有如取用有益于健康的粗淡食品、饮料,甚感无味,一段时间之后,带来可贵的健康,方知粗淡有真味。

  为恶有如取用美味的致癌食品与饮料,当下甚为甘甜可口,一段时间之后,却带来各种致命的并发症,方知美味的表相之下,隐藏了许多杀手。善恶业并非以相抵了之,罪业如盐,善业如水,一把盐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盐味稀释淡化,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积月累,太多的恶业,会减损累世以来的善德。又积极行善,自然消弭往昔恶业。

  无论是善业、恶业,都会影响到子孙,因为同业相招之故。行善则招感有德者为后代;行恶者,则招感败德者为子孙。
  

  四、业力与愿力有何不同?

  业力是因造作善恶之业,以招感相应果报而得。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中阿含经》又说:「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重。」意即心意。身、口二业皆由意业为前导,故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业善。

  然而轮回转世的善恶条件,并非自由意志抉择,而是因业力的牵引,故《大乘义章》云:「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

  愿力则因强烈善念而发的誓愿,例如菩萨共愿皆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本。《俱舍论》云:「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可见诸佛菩萨大愿皆以大智大悲为首。四弘誓愿是一切大愿的总愿,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愿力可以成就一切事业,净土宗也鼓励往生极乐的人乘愿再来。

  星云自一九九八年起,撰写百种祈愿文,提供给各行各业佛教信徒作为佛前祈愿或当作早晚课诵的参考,希望人人能以善愿力共同来成就人间这一块净土,成为和乐安详的美好世界;更希望人人都能开发内心的能源,见到自己圆满清净的本来面目。
  

  五、人生对生死应有什么看法?

  人对于生死毋须害怕,只要以平常心来面对,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既未尝生,死亦未尝死,生死一如,何忧何喜?

  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把握每一个当下,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人间乐意奉献智慧力量,把生命的过程当作一所大学,各人选修适合自己根性的科系,许多技艺、专长、学识、善根,可以持续到来生。因此,许多天才都是因为前生专精所学,累积善因善种,于今世现行所致。发菩萨心者,为普利群伦,每一行业,每一专长,均应修应学,因而有诸大菩萨化身千百亿的感应事迹。

  人死后,受生投胎的业力有三种:一、随重业受生;二、随习惯受生;三、随意念受生。因此,除了业报之外,习惯与意念都十分重要。
  

  六、人生与因缘果报有什么关系?

  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心如地,播植善种或恶种,全在于我们自己,至于得到什么样的收成,也没有理由怨叹,所以说「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

  因缘果报,在起心动念间,在日常生活间,重重无尽,比互联网的计算机还要复杂。常人可以什么都不怕,但不能不怕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表示菩萨深知凡事都必然是有因果关系,所以慎于始,而凡事洞察于机先,不昧不滞,自然能掌握未来。凡夫众生往往糊里胡涂的昧著良心造业,心存侥幸,以为只要隐瞒住他人耳目,恶报就不会降临。一旦恶报来临,又往往忘记自己造恶在先,怨恨老天不公。如此恶果相缠,有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而不自知。

  慈航法师示寂之前,曾作一首偈语奉劝大家:

  奉劝一切众生,时时反省为要,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因缘果报,历历不爽,要有美满的人生,就要培植好因好缘,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
 

 


{返回 佛光教科书 第九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三课 生死
下一篇: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一课 宇宙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八课 应世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五课 家庭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九课 神异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三课 文史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三课 生死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二课 人生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六课 素食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二十课 破邪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一课 宇宙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九课 菩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我们依靠什么利益众生[栏目:达真堪布]
 自我成长 - 面对贫穷的勇气[栏目:方外看红尘]
 大空经[栏目:帕奥禅师]
 什么是四禅八定?[栏目:洪修平教授]
 真正的朋友[栏目:看开]
 幸福快乐的指引--《吉祥经》开示(喜戒禅师)[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三[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青山原不动[栏目:圣严说禅]
 唯依念佛度生死(妙莲)[栏目:净土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