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二十课 佛教与地理风水
 
{返回 佛光教科书 第八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19

 

  第二十课 佛教与地理风水
 
  佛教对于世间万象,都有深入的观察,了知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间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各别的「理」,地理风水当然也有其「原理」。地理是依据地形和天体方位而产生对人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自然的常识;顺乎自然可得天时之正,获山川之利;违背自然,则有相反的结果。
  
  趋吉避凶,古今皆然。然而一般人的心态,对于不了解、不知道、看不见的事物,常常盲目臆测,牵强附会,甚或迷而信之,因此容易被神权迷信所控制。中国人自古牢不可破的相信「地理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祸福」之说,即是一例。
  
  地理风水固然有其原理,却不是究竟的真理。从佛教的业力论与因果论来说,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造成了今生的果报,并不是受到风水地理所左右的结果。再者,从佛教的时空观来讲,虚空并没有绝对的方位,譬如甲乙两人对坐,甲的右边是乙的左边,乙的前方是甲的后方,在无边的时空中,我们真实的生命无所不在,何有时空方位之分?当一个人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自心本性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空融为一体,因此方位不在他处,而是在我们心中。
  
  佛陀时代,印度婆罗门教中有晨朝洗浴,敬礼六方,可以增长命财之说。当时王舍城长者之子善生,每朝洗浴后,即依婆罗门之法向六方礼拜。佛陀告诉他说:六方可配于父母、师长、妻妇、亲族、僮仆、沙门婆罗门等,并各以五事恭敬之。佛陀藉此教导在家信徒如何过家庭伦理道德的生活,同时说明风水、地理应该建立在伦理、世理、法理、心理之上,只要我们诚意,自觉心安,则「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即使走遍天下,都是地利人和、良辰吉日,因为一切福田均不离心地。
  
  佛教是一个智信的宗教,举凡业力、因果、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各种教义,都是为了开启众生的智慧,帮助众生认识人生实相,进而解决烦恼痛苦,获得解脱自在,怎么可以迷信地理风水,徒然增加烦恼、妄念和愚痴呢?
  
  佛陀在《遗教经》中告诫弟子:「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大智度论》卷三说:「比丘以观星宿、日月风雨等来生活,是仰口食。」「占相吉凶」就是「五邪命」之一,佛弟子应以为诫。佛教不但不主张风水地理、天象时辰与吾人吉凶有关,如果佛弟子以此维生,更是佛门戒律所禁止,因为这不是正业,也不是正命。
  
  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要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进而做自己的主人。因此,学佛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从神权迷信里跳脱出来,不受地理风水的支配,还给自己一个自由自主的人生。
  
  中国地理勘舆师所谓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后玄武,左龙蟠、右虎踞」,其实就是「前有景观,后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通道」,以现代最佳的生活环境来说,可归纳为下列四点:
  
  一、要有通风,前后左右,顺畅无阻。
  
  二、要有阳光,采光自然,温暖卫生。
  
  三、要有视野,一望无际,心境超然。
  
  四、要有通道,出入方便,自他两利。
  
  总之,只要能方便生活,心中愉悦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地理。
  
  佛教认为外在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固然很好,更重要的是内心也要有好地理。也就是内心有:良好的通风--思路通达;良好的阳光--热心开朗;良好的视野--展望未来;良好的通路--菩提正道,这就是内心最好的龙穴。

 


{返回 佛光教科书 第八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二十一课 佛教与公益事业
下一篇: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九课 佛教与礼俗规范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二课 佛教与环保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七课 佛教与音乐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一课 佛教与观光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三课 佛教与农林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九课 佛教与医学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五课 佛教与哲学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四课 佛教与法律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六课 佛教与教育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九课 佛教与礼俗规范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二十二课 佛教与心理谘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简论觉囊派的判教思想(何杰锋)[栏目:觉囊]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三、灭定无心非无第八[栏目:韩镜清教授]
 雪庐老人净土选集—述学语录[栏目:李炳南居士]
 无有挂碍,自然解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相应46经 黑暗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想一遍过去的恶事,相当于再造一次(净空法师)[栏目:忏悔业障]
 傲慢心、嗔恨心这两种顽固的习气,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断除?[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相应9经 山经[栏目:相应部 13.现观相应]
 在中国佛教史上,法显西行求法的意义是什么?[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329.笑翁妙堪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