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附录一 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遗骨略记
 
{返回 舍利弗的一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98

【附录一】
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遗骨略记
 

 在波帕尔(Bho-pal)的桑淇山上,有十座佛塔遗迹,它们是印度当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从建筑风格和雕刻看来,它们总被认为是属于佛教艺术全盛时期的产物,而大多数石刻纪文的文体则显示出它们属于阿育王时代,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的建筑。这些遗迹有的仍然保存良好,有的则为岁月风化成石块与土丘了。

 当中的一个,即现在有名的「第三塔」,也就是亚历山大.康宁汉先生(Alexander Cunningham)于一八五一年发现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遗骨之处。几乎是同时,在沙塔达拉(Satadhara)的塔中,也发现了这两位伟大阿罗汉的遗骨,这座塔距离桑淇约六英哩远。

 从桑淇山上的塔中心部分,向下挖出了一个直立的坑道后,康宁汉发现了一块大石板,长度超过五呎,坐南朝北地陈放着。在石板之下则发现了二个灰沙岩的箱子,每一个的盖子上都以婆罗米文(Brahmi)[1] 刻着简短的纪文;南边的箱子写着「舍利弗的」 (Sariputtasa,舍利弗的遗骨) ,而北边的则刻着「摩诃目犍连的」 (Maha-Mogalanasa,摩诃目犍连的遗骨) 。

 最南端的箱子中有一个大而浅的白色滑石棺,超过六英吋宽、三英吋高。石棺表面坚硬且光亮,这在车床上被制成的箱子,无疑是个精美的作品。在石棺的四周有许多檀香木的碎片,相信是来自于火葬时所用的木柴。在石棺里的遗骨旁,发现了许多宝石。这石棺保存了尊者舍利弗的一截遗骨,长度不超过一英吋。

 石箱的北边有另一个滑石棺,和舍利弗的相似,只是比较小,表面也不那么坚硬,当中有两截摩诃目犍连尊者的遗骨,其中较大的长度不超过半英吋。

 每一个滑石棺盖的内侧都用墨水写下一个字母:在南边的是「Sa」,代表舍利弗;而北边则是「Ma」,代表摩诃目犍连。

 依康宁汉的描述:「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为佛陀的大弟子,且通常被称为他的左右手。因此在他们入灭后,遗骨也依他们生前在佛陀左右边的方向而保存下来。 (1) 」从此事实也可说明佛陀习惯面向东而坐。

 在沙塔达拉的塔中,康宁汉注意到的是被地方称为「佛陀遗迹」(Buddha BhitA)之处。在那儿,他发现了两个淡杂色的滑石棺,如同在桑淇的一般,他们也相对地被刻上「舍利弗的」(Sariputtasa)和「摩诃目犍连的」(Maha-Mogallanasa)等字。这个塔有被强盗破坏过的痕迹,但遗骨并未被动过。康宁汉似乎是个很有能力的考古学家,他对任何事物都留下了详细的报告,他的挖掘为这些塔以及其它古物带来了光明,而且也是因为他,遗骨的真实性无疑地被建立了。

 从两座塔所出土的遗骨被运到英国,安置在维多利亚和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中,但是康宁汉对石棺的描述和实际放置遗骨的箱子间的差异,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或是某个人将桑淇的遗骨迁移到沙塔达拉的石棺中,而桑淇滑石棺的情况到底如何,就无法确知了。

 神圣的遗骨被保留在维多利亚和亚伯特的博物馆,直到一九三九年摩诃菩提协会(Maha Bodhi Society)要求英国政府让它们返回印度。这请求立刻被接受,但由于那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基于安全的考量,实际的迁移活动延到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四日。那一天,它们在维多利亚和亚伯特博物馆中被交到摩诃菩提协会代表的手中,而开始了回到故土的旅程。

 在回到印度之前,这些遗骨被带到锡兰,它们在那儿得到极大的尊敬和全面的欢喜。一九四七年的两个半月中,他们在可伦坡博物馆中展示并接受大众的礼拜。据估计,超过二百万的民众曾向它们致敬,人群中不只是佛教徒,印度教、天主教、回教徒等亦加入朝拜的行列。(2)

 在回到为了再度奉祀它们而在桑淇所建立的新寺院之前,下一个旅程是去加尔各答(Calcutta)。在那儿,也为了让大众礼敬遗骨,而在摩诃菩提协会印度总部的法王寺(Dharmarajika Vihara)展出遗骨,而同样的宗教朝拜盛况也在那儿出现。在二个星期中的每一天,从早到晚,人潮不断地排着队经过安奉遗骨的圣地。大部分的朝拜者是印度教徒,但也有多数是回教徒,人们所表现出的虔敬实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许多人从遥远的地方来向伟大印度之子的遗骨致上敬意。

 接着缅甸也提出遗骨应在该地展览的要求,这请求被欣然地接受了,该国以古老的盛典和宗教热情欢迎它们。为了让缅甸的每一个人都有朝拜遗骨的机会,他们安排了河流之旅,沿着伊洛瓦底江(Irrawaddy),从曼德勒(Mandalay)一直到仰光(Rangoon)。运载遗骨的轮船伴随着饰有缅甸传统风格的小船,在每个沿河的城镇上岸,并在当地主要的寺庙接受大排长龙的朝拜人潮。在此同时并举办法会,吸引了邻近村落无数的群众前来诵经及闻法,这样的活动通常彻夜地进行着。

 之后,在尼泊尔和拉达克政府(Ladakh)的请求下,遗骨也曾在该地展览。

 在遗骨回到印度之后,缅甸政府要求遗骨的一部分应由缅甸保管,摩诃菩提协会同意了这项请求,于是缅甸首相亲自前往加尔各答迎接它们。一九五○年十月二十日,遗骨正式转送到他手上。分给缅甸的遗骨后来被安奉在靠近仰光的世界和平寺(Kaba Aye Zedi)中,该寺建于第六次佛经结集之处。遗骨安座及寺院落成的典礼,从一九五二年三月五日一直进行到十一日。

 另外有一部分遗骨送给锡兰,并被安置在摩诃菩提协会锡兰分会所建的新寺院中。在笔者撰写的这一年,它们被放在可伦坡摩诃菩提协会的寺中,等待建筑的完成。

 一九五二年的十一月三十日,在为了迎接它们而建的新寺——支提耶山寺(Chetiyagiri-VihAra)完成时,其余的遗骨顺利地安奉于桑淇。在那儿,它们成为每个佛教国家的朝圣者最尊敬的对象,也使人永远地缅怀那些遵奉佛陀教法,而达到最高果位的生命。

【注释】
(1)
 见《比尔沙佛塔》(Bhilsa Topes) p. 300。
 
(2)
 见《桑淇里令人瞩目的事》(The Cynosure of Sanchi)p. 28。 
 

【译注】
[1]
 波罗米文(Brahmi):为一种文字体系,除佉卢(kharostI)文字外,是所有印度文字的祖先。它的形成可追溯至公元前八世纪或公元前七世纪,当时闪米特人(Semitic)把这种文字传给印度商人。(见《简明大英百科全书》vol. 3, pp. 379-380,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77年5月)

 


{返回 舍利弗的一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附录二 向智尊者略传
下一篇:第五章 《本生经》中的舍利弗
 第一章 出生至证得阿罗汉
 附录二 向智尊者略传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成就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尊者的亲人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转-法-轮-者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救助者
 第三章 彼岸 《纯陀经》的记载
 附录一 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遗骨略记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友谊
 第四章 与舍利弗有关的经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二因缘破除无明[栏目:传喜法师]
 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五宗平等勤念佛——二〇〇七年夏安居佛七开示[栏目:妙祥法师]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栏目:太虚法师]
 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栏目:佛教与孝道]
 21.如来宣说的此法[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日本三千万佛教徒可起来自救救国民矣[栏目:太虚法师]
 自性弥陀[栏目:首愚法师]
 应该做什么?[栏目:白云禅师]
 The Power of Goodness[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