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来自兰州大学科学学院。佛教很重视师道,有一位堪布曾说:身边的人,即使是自己的弟子、普通人、非佛教徒,他们的语言、行为也会对自己有启发,所以“人人是我师”。但我也看到其他文章中说:初学者较容易生邪见,依止的老师少一点好,请问,这两种观点如何融合?
答: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个有修行境界的人,任何人的语言,都能看作是对自己的教导,并将那个人当成上师。比如,假如有人骂我,而我并不觉得是受了伤害,也不以牙还牙,反而把他的指责当作是很好的指点和教训,能做到这样,实际上他就成了我的上师。
但如果我没有这种境界,不仅是批评,赞叹也听得像嘲讽,那要我把谁当上师、当老师都很难;即使是我的老师,也不一定会认。像有些学生,一回寝室就骂老师,“他讲得怎么怎么……”,嘲讽老师的行为,把老师当玩偶,在这样的学生眼里,老师也不成为老师了。
因此,假如一个人能随着别人的指导再接再厉,随着别人的指责有错就改,不用问,你可以说“人人是我师”;否则,不要说所有的人,就算是你的老师,一个老师,也不一定能利益到你。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境界不低,这有点像佛教里讲的观清净心。阿底峡尊者说过:“三人之中,必定有一个是菩萨。”这个比例很高,可惜我们发现不了,谁是?谁不是?不知道。但如果我有清净观,今天在座的,我都可以观成菩萨;但如果没有,那我可能觉得在座的都比我差,而且都是凡夫。
这两种心态当中,前者显然是有境界的;而后者的话,你们想想,生活中如果持这种心态,那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不会有快乐。
因此,在师道的问题上,关键看你的心里是不是认可对方,把他当老师。
兰州商学院问答『 2012年07月03日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