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弘一法师
曾经有一位虔诚的女施主,每天供佛。
每天清晨,她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送到寺院,供给佛祖,以表诚心。
这天,女施主把花送到了佛殿,正好遇到禅师从法堂里走出来,禅师见到她十分欣喜,便道:“女施主每天都这么虔诚,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家经典记载,那些经常用鲜花供佛的人,来世将会得到庄严相貌的福报。”
女施主听到这话非常高兴,说:“禅师,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每当我来这里礼佛时,能感觉到心灵像经过了一次洗涤,能得到平静。可惜等我回到家里,我的心就又感觉到烦乱。禅师,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过的日子很简单,但总有许多烦心事,请您指点我,如何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仍旧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禅师不答反问,道:“女施主,你每日用鲜花供佛,对花草想必有一些深厚的认识,请问你平日是怎么保持花朵新鲜的呢?”
女施主回答说:“我如果想保持花朵新鲜的话,就每天给它们换水,还会在换水时把花梗剪掉一截。因为如果不把腐烂的花梗剪掉,花朵就无法轻易地吸收水分,那么一来,花朵就会很容易凋谢。”
禅师点点头笑着说:“女施主不正是明白答案的么?如果想时常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与鲜花要保持新鲜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像那瓶里的水,而我们就是瓶子里的花,只要每日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不断地自我反省、忏悔、检讨并改掉身上腐朽的陋习与缺点,使我们的气质发生改变,自然就能一直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纯洁。”
女施主听后顿时感悟,道:“原来如此,答案竟在我的身边!多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更加亲近禅师,感受晨钟暮鼓与菩提梵歌的清净!”
禅师微笑着说:“女施主啊,你的呼吸便是梵歌,脉搏跳动就是晨钟暮鼓,身体就是像寺宇一样的。如若你的两耳可成菩提,那便是无处不宁静,无处不纯洁,又何必必须在寺宇中居住生活?”
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深谙慎独之道,就能时刻扫除心中尘埃。
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便是无处不是禅,无处不是佛,无处不是清净祥和!尤其是我们独处时,更加需要谨慎,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并且善于自省,去除心中污垢,就像剪掉花梗腐烂的部分一样,保持内心的整洁安详。
佛经中提倡慎独,《中庸》里也如此写道:能为一者,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言的慎独,是主张君子要将“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内心。“故君子慎其独也”指的便是:当人们一个人独居时,因为暂时远离了公众的舆论压力,听不到外界的批评声音,自己内心的道德品质可能会受到挑战,一些品性不好的人可能会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想平日不敢想,做平日不敢做的事情来。然而君子在独处时,却能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也更为谨慎,是一丝不苟的作为。
《辞海》中也对慎独有所解释,认为一个人在独处时,其行为也应当谨慎不苟,不要松懈。而《大学》中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诚于中,形于外”。
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领悟了慎独的含义,人们对于慎独之所以推崇是因为慎独的境界能让人更加精进。一个人若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遇到艰险之事不恐慌,处于乱世而不惊,待人以诚,德行于心,就达到了一种清净自我的境界。
法师也主张“慎独”,其实就是主张一个人在孤独时应多思考,多沉淀内在宇宙,从内心中不断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分辨是非对错,获悉黑白的细微差别。之所以要进行“慎独”的修炼,是希望人们在群体生活的沉溺和喧闹中能够开辟一片自己的净土,时刻保持清醒。
体味慎独的妙处,不一定要参禅打坐,也不必吃斋念佛,更不要求是群居还是独处。只要我们能在审视内心时,始终保持心中的“诚”,认真对待每件小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从容像流水一样在心口静静存在,便是获得了慎独的功德。
幽独之时心静如水,方能体味与世无争的好处。在历练了慎独之后,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从容面对,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好好地护卫住自己心中的“道”,从而使德可以顺行于心,而非逆行于表。能够抵达慎独境界的人,不会追求时时彰显自我的人生,他们向往的是波澜不惊的生活,能够真正领悟到“诚无垢,思无辱”的快乐。
法师也是由此开示世人,虽然独处时我们身处于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但应当谨慎检点,应心怀戒尺,不敢怠惰。有时候幽暗的事端不知不觉在人们心中产生了,自己的心里已显着体察到了,这时就应该果断地剔除它。细微的腐烂可能大家都不曾察觉,只有借助于自己内心的力量,才能阻止它越长越大。因而,法师认为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是正确的导引,我们理应时刻关注幽独时的内心,不要让不正当的欲望慢慢滋长。
体会慎独,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我们修炼慎独功夫的第一步,是要将自己处于孤独之中,使自己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沉思,而不去寻找浮躁的消遣或娱乐。只有我们自己充分安静下来了,才有可能来面对一个最完整的自己,认清自己、剖析自己、审查自己的真正意向、真实欲望。做到第一步之后,可进行第二步,便是用自我规范来实现自我约束,在安静的情境中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这种约束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品德修养,不可掺杂半分虚伪。
多一份敬畏之心,享受安静,慎独能带给我们的是可受用一生的财富。
“独处”最容易掩耳盗铃,以为别人不看不听,你就可神不知鬼不觉,就可为所欲为。
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那就需要保留一份敬畏之心,不要过于放纵自己。
任性妄为,不懂得自我审视,不是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就是从根本上不做亏心事:别人不知道的,不代表可以自欺,别人不指责的,不代表你做的就是对的。
即便别人不睹不闻,你也应当把持住应有的分寸。
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要计较别人如何如何,先看自己是否能够敬畏,是否能够谨慎,是否能在独处时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慎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执行,每一天我们可以给自己一点安静,远离喧闹,看书或听音乐都是体味宁静的好办法。或者,可以练字甚至独坐不语。我们需要提供机会,让自己渐渐地集中注意力到自身上。
一旦我们学会慢慢地认知自己,审读内心,慎独会渐渐地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
每个人都可以练习慎独的功夫。当一个人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想象自己依然暴露在众人面前,好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完全没有隐藏,这样会更有感悟。
如果能做到慎独,则我们就心地光明,任何时候都可直道而行。